07年中考专题复习---我们传承的文明[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7年中考专题复习---我们传承的文明[下学期]

资源简介

我们传承的文明
一、了解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概况
1、张骞通西域(八上P86-87) 西汉 汉武帝
(1)西域的地理概念: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
(2)出使目的:为了联络西域的一些国家共同夹击匈奴
(3)经过
(4)意义:加强了汉朝对边疆的治理,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贸易(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打通了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通道。这条通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八上P99-100)
(1)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以后,各国商人、使者东来西往,通过河西走廊,开通了一条从长安向西,往中亚、西亚,直达欧洲的交通大道。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可以运到古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敦煌是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它控制着东来西往的商旅,成为汉族和西域各族进行贸易的中心。
(3)丝绸之路的作用:
①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中国的丝绸、陶瓷、铁器、漆器等商品通过这条道路运送到西方。而西方商人则利用此路把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等物品运到中国。
②丝绸之路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汉代的城市街头,就能看到古罗马魔术艺人的表演。唐代朝廷上下,非常流行的马球游戏,就是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人中国的。
③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概况及作用
1、郑和下西洋(八下P41、P45-46)
(1)概况: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航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船队从江苏刘家港出发,经东南亚、南亚、西亚,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郑和下西洋,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船队规模也大得多。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珠宝特产的需求。
(3)经过
(4)作用: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友谊,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2、新航路的开辟(八下P18-25)
(1)目的:寻找黄金;欧洲对东方贸易的需要;掠夺土地……
(2)条件:造船业的发展;指南针的运用;“地圆”学说的流行;欧洲王室对航海业的支持;欧洲航海家的探险精神
(3)经过
(4)作用: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①新航路开辟后的正面影响:
A.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是世界开始由相对分散走向整体;B.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C、为人们迁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的民族的产生;D.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种的流动,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发生改变,生活条件大大改观。
总之,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②新航路开辟的负面影响:
A.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土地和财富;B.毁灭印第安文明;C.贩卖黑奴,给拉美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
总之,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三、知道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和重要发明
1、商朝的青铜器
2、四大发明:火药 宋元时期被广泛地应用于战争
活字印刷术:隋唐 雕版印刷
北宋 毕升 泥活字印刷
元朝 王桢 转轮排字盘
指南针:司南 指南针(北宋) 罗盘针(南宋)
造纸术(植物纤维纸) 东汉 蔡伦
3、元朝 黄道婆 木制棉纺车
4、唐朝 曲辕犁和筒车
四、知道近代工业革命中有代表性的成就
1、工业革命的兴起(八下P50-52)
(1)18世纪60年代开始 英国 蒸汽时代
(2)代表性成就: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珍妮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史蒂芬孙(英国) 蒸汽机车
2、工业革命的新阶段(八下P53-55)
(1)19世纪后半期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气时代
(2)代表性成就: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西门子——发电机 格拉姆——电动机
爱迪生——电灯 巴黎:电力铁路
亨利·福特——流水线生产汽车
莱特兄弟——飞机 贝尔—— 有线电话
五、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八上P76-77)
1、儒家学派:(1)孔子 主张“仁”的思想;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主张“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君轻”“民贵”的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2、道家学派:老子: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3、墨家:墨子:主张“非攻”“兼爱”
4、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5、兵家:《孙子变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变法》 “事备而后动”
六、说明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1、秦始皇:(1)灭六国,完成统一 (2)建立起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3)北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4)大修弛道;统一车轨;开凿灵渠 (5)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度量衡 (6)统一文字(小篆);统一思想(焚书坑儒)
2、汉武帝:(1)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2)定期举荐人才制度,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在地方上设官学 (4)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军北击匈奴 (5)派张骞出使西域 (6)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7)首创年号纪年
3、唐太宗:(贞观之治)
(1)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3)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 (4)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5)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七、概述英国和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过程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八下P26-27
(1)开始的标志:1640年,议会的召开
(2)1642年,内战开始; 领导人:克伦威尔
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
(3)重要文件:《权利法案》 限制王权 “君主立宪制”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开始的标志:1789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
(2)重要文件:《人权宣言》
(3)1792年,第二次巴黎人起义 建立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 国歌《马赛曲》的诞生
(4)1793年,第三次巴黎人民起义 罗伯斯庇尔等掌握政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革命达到顶峰
(5)意义: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最终确立起共和政体。
3、美国独立战争
(1)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年
(2)开始的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3)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美国诞生
(4)领导人:华盛顿 1781年,独立战争取得胜利
(5)1787年,制订美国宪法,确定了美国的共和政体,体现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
(6)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八、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史实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2)交战双方: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
(3)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 1916年
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首次应用与战争
(4)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性质: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2、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 1945年)
(1)发动者: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2)主要事件:对犹太人实行的种族灭绝政策
修建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的转折点)
联合国的成立(1945年10月24日)
(3)结果:以意德日法西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
(4)性质:是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斗
九、了解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兴替
(一)王朝的兴替:
1.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夏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商王汤灭夏朝,建立商朝。
3.西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4.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至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时期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争做霸主,先后出现春秋五霸。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5.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主要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为确立统治地位,维护各国的利益,打着“富国强兵”的旗号,先后掀起变法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6.秦朝 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秦朝,定都咸阳。
7.西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期,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西汉后期,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西汉灭亡。
8.东汉(公元25年到220年) 公元25年,西汉的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在他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这一时期为“光武中兴”。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东汉结束。
9.自220年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0.隋朝(581年到618年)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随后结束了长达四百多年的民族纷争、南北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南北统一。
11.唐朝(618年到907年) 618年,李渊反隋,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经过武则天时期的发展,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达到鼎盛,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9世纪后期,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瓦解了大唐帝国的统治,随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分裂动荡时期,史称“五代十国”。
12.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不久,北宋重新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l127年北宋被金所灭。
13.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北宋皇族赵构称帝,后在南方的临安定都,史称南宋。1276年,元灭南宋,不久中国再度统一起来。
14.元朝(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368年,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建立明朝,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15.明朝(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644年明朝也在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中倾覆
16.清朝(1636年到1911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称大汗,国号“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兵击败明末农民起义军,进占北京。不久以后,建立起对全中国的统治。清代奠定了今天祖国的疆域基础。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二)大一统时期:(1)秦汉 (2)隋唐 (3)元、明、清
(三)分裂时期:(1)春秋战国 (2)魏蜀吴三国鼎立;南北朝对峙 (3)宋、辽、金和西夏分立
十、说明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国家统一的贡献
1、建立: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兵击败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逐步统一了中国。
2、对国家统一的贡献:
(1)措施:对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重在以德服人(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册封达赖和班禅及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中央和西藏的的联系;改土归流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的叛乱;雅克萨之战
(2)影响: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十一、了解鸦片战争前欧美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概况,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
1、欧美概况:从17世纪开始,欧美各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相继发生工业革命,经济上率先发展,国际贸易扩大,加快了欧美列强殖民侵略的步伐
2、中国概况:实行封建专制制度,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闭关自守、愚昧无知、盲目自大,一直以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自居;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拒绝通商,禁止海外贸易,游离于世界工业文明之外
3、中国落伍的原因:(1)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占优势,生产力低下 (2)政治制度:封建专制统治黑暗腐败
(3)思想文化:狂妄自大,愚昧无知,文化专制,科技落后 (4)综合国力:日趋衰落 (5)对外政策:闭关自守 (6)国际方面: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国力强盛,进行殖民侵略,扩大国际贸易
十二、说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及其影响
1、鸦片战争(1840年—— 1842年)
(1)目的: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2)导火线:禁烟运动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4)影响: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十三、说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概况及影响
1、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口号:“自强”“求富”
(3)政治派别:地主阶级的洋务派
(4)代表人物:奕訢、李鸿章等
(5)内容: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兴办轮船、铁路、采矿、纺织等新式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堂(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设立总理衙门(近代最早的正式外交机构)
(6)影响: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使人们对这场运动大为失望。
2、戊戌变法(1898年)
(1)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1895年,公车上书
(2)政治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3)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4)措施: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教育
(5)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对清朝统治者感到失望,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1)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1905年;革命纲领;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3)经过: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4月,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中国开始进入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4)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解放
十四、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概况
1、新文化运动 (1)历史背景
(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3)口号:“民主”“科学”
(4)代表人物:李大钊 陈独秀
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胡适(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5)意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五四运动
(1)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经过:1919年5月4日爆发 中心:北京 上海
(3)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4)性质: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5)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十五、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创建红色根据地概况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条件:
①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中国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是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的。同年,李大钊也在北京建立了早期共产党组织。陈独秀和李大钊被誉为“南陈北李”。)
(2)经过:
①成立时间:1921年7月(中共“一大”)。②成立地点:上海(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③内容:a.会议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b.党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C、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确定党成立后的重点工作是开展工人运动。
(3)成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新的表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
①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②内容:会议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即党的最高纲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奋斗目标是对内打倒军阀,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独立,把中国统一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即党的最低纲领或近期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会议认为共产党应该联合全国各革命党派,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③意义:这次大会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创建红色根据地
(1)红色根据地的创立背景: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血腥镇压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周恩来、贺龙等发动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自己的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但由于敌强我弱,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都失败了,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路。
(2)南昌起义
①时间:1927年8月1日。②地点:江西南昌。③领导者: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等。
④意义: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c.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3)红色根据地的创立:
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湖南秋收起义失败后,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湖南交界处的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从农村包同城市的独特革命道路。其中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最大、最巩同的根据地。
②革命根据地的分布与有利条件
革命根据地都分布在各省的交界处,那里敌人力量薄弱,革命基础较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些地区农特产比较丰富,便于筹集粮食,所以有利于革命队伍的存在与发展。
(4)意义: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使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十六、了解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况
1.红军长征的原因:
蒋介石先后五次发动对中央根据地的“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损失惨重,失去了打破敌人“围剿”的时机,红军被迫长征。
2.长征的经过
(1)长征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历史转折: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此,红军开始逐步改变被动局面,最终摆脱敌人的追击。
(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1936年,几路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4)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十七、知道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探讨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侵占中国东北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日军暴行: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细菌战;对重庆等后方城市进行轰炸封锁;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潘家峪惨案”
(4)东北抗日义勇军奋勇抗日,《义勇军进行曲》被广泛传唱
(5)一二·九运动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7)西安事变 (8)台儿庄战役
(9)日军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胜利原因:(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抗战 (2)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4)中国军民的顽强作战
3、意义 (1)国内: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2)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中国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PAGE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