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误与挫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失误与挫折

资源简介

课 题 失误与挫折 课 时 总第15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设计者 吕建忠 授课时间 9月23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遭受的重大失误与挫折;反思“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环境、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等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2、认识新中国成长历程中经历的曲折,总结历史的沉痛教训;尝试用多种方法收集、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初步学会全面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在教学中设计情景模拟和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到经济的发展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充分利用18页-19页的插图,通过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历史的、辨证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有主见地正视新中国在成长中经历的曲折,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体会并感悟新中国成长中的曲折。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教具准备 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
导入新 课新课教学 (新课导入)【提问】水稻是我们这儿主要的农作物,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现在我国一亩水稻田的产量大约是多少 【展示】新闻报道:我国水稻亩产量一般在670公斤左右。而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教师补充: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他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新课教学)【展示】新闻图片报道:然而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却出现了早稻田亩产三万六千九多斤。难道是现在的产量降低了吗? 【展示】图片(左)水稻亩产如果要达到亩产一万八千多公斤,田间就会出 以袁隆平的研究为例,让学生对水稻的生产及产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以利于后面课文内容的教学。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
讲授新 课 现这种情况,小姑娘都可以直接坐在田里的水稻上了。你觉得这可行吗?【展示】20世纪50年代的一组宣传画:肥猪赛大象(书本P18页图1-21),玉米比人大。 【思考】看了宣传画,你有何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经济的发展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上述情况我们无法断定将来不会出现,但在当时却只是美好的愿望、虚假的记录。【承转】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伟大胜利的情况下,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播放】影片百年中国——《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或者展示一系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图片。)【提问】 “大跃进”时期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做法? 学生根据影片,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工业上的钢产量翻番;农业上的粮食产量“放卫星”;瞎指挥──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浮夸风──说假话;共产风─一 一切归公社所有,大办公共食堂等。【提问】在“大跃进”时代,报纸上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你觉得这些说法对不对?【分组竞赛】请结合前面我们看到的材料和影片分析这种愿望和思想会对自然环境、国民经济、人们思想带来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对此做出自己的评判。○砍伐了大量树木,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由于大炼“争气钢”和年底竭力保证钢铁的生产,“错误地、片面地规定工农业每年增产的跃进速度”,只求数量,忽视质量,“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比例严重 通过对公社化宣传画的认识,让学生想像当时的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的可笑,从而感悟当时的社会现象给我国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
失调。○当时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了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归纳】这种思想不尊重自然规律,不讲求科学和实际,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因为“大跃进”运动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党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提问】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总结: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极大地激发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但却忽视了客观规律,经济的发展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否则,就会带来失误和挫折。【承转】由于没有遵循客观规律,在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同时,在政治上我们的事业也遭受重大失误。毛泽东过分严重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削弱;加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1966年发动了一场“文化大革命”。【活动】很多同学的长辈年轻时也许经历过那一段难忘的岁月,谈起往事,他们依然记忆犹新。“文化大革命”的经历就像一场噩梦,给他(她)们的青春留下了不少遗憾。请课前调查的同学说一说。【播放】影片《百年中国——失控的局势》○观影片,并结合教材,谈谈感受。在谈感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破四旧、贴大字报、开批斗会,蹲牛棚等现象。○如何看待破四旧、贴大字报、开批斗会等现象?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事件,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民主被践踏,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拓展】按照我们今天的认识,结合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结合政治知识,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 通过图片分析,学生活动的讲述,让学生们对当时失控的局势加深其印象,从而对这现象能深入性的分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
本课小结 中制,防止个人崇拜,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总结】新中国发展开了好头,但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在探索阶段经历的很大的挫折,在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总结沉痛教训,在探索的道路上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课的重点内容。
作业设计 找寻本地区“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的革命的遗迹或收集周恩来、邓小平等历史人物在文革中的材料,对文革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 学 反 思
本课涉及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陌生而又遥远,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历史、对枯燥的革命、运动产生兴趣是学好本课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通过师生互动,利用简单直观的材料,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切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
作 业 评 批 记 录
上交情况 全部上交 批改时间 9月24日
讲评时间 9月24日课间
典型问题记录 学生在评述人物及事件的感悟中需要老师个别给予指导。
纠改措施 个别学生以课间指导为主,下节课对学生解题的指导应有所改进。
人民公社化
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
原因与教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