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课 时 总第20课时课 型 新授课 设计者 吕建忠 授课时间 9月29日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说出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遭受的挫折及“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2、说出“北约”东扩的原因及影响;说出当今世界和平遭遇到的一系列挑战。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说明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多极化趋势;通过具体案例,认识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案例总结了世界的基本态势,体会和平对世界发展的意义,树立热爱和平的情感。教学重点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遭受的挫折及“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教学难点 威胁世界不安定的因素。教具准备 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等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导入新 课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同学们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吗?20世纪后期,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世界两大主题的由来。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和平问题”也就是“东西问题”,我们怎样来理解“东西问题”呢?20世纪后期,正是美苏“冷战”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北约”和“华约”分别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各有哪些成员国?(讲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成立,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欧国家;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成立,主要包括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这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所以战后“冷战”期间“和平问题”也就是“东西问题”,表现在两大集团集团的对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是战后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 用提问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上课就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起到点题的作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讲授新 课 (讲述)美苏争霸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遭受到了历史性挫折,欧洲的政治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社会主义国家到底遭受到了哪些挫折。(讲述)首先是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过去排斥市场经济、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从1989年下半年起,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各国共产党等执政党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制度随之改变。接下来我们来看苏联解体,80年代中后期,苏联社会十分动荡,戈尔巴乔夫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并上台执政后,各种社会思潮对苏联社会形成猛烈冲击。政治、经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终于导致苏共下台,社会制度发生变化。苏联于1991年底解体,分解为15个独立国家。同学们记得苏联的全称是什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其中有15个加盟共和国,所以苏联解体也就是这15个加盟共和国各自独立了出来。苏联的解体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解体,从更深层意义上说,它的解体是社会主义阵营实力的削弱。随着苏联的解体,北约组织最终于1991年解散,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提问)下面请同学们读图1.44,看看苏联解体后,分解为哪几个国家?(讲解)分解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展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图片)(提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再也没有国家可以与之抗衡,我们讲世界各大国的力量对比的变化会导致世界格局的变化,那么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讲解)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由两极格局转变为一超多强格局。“一超”指的是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多强”指的是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国 通过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过程,使学生很快把注意转移到课本。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家。(提问)下面请同学们读资料《苏联解体和北约东扩》,思考一下,北约为什么要东扩?(讲解)1991年,华约组织解散,东欧地区出现了“真空”地带,北约东扩意在将西方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向东方扩展,以确立北约在未来欧洲格局的主导地位。(提问)在图1.45上标出北约最近两次东扩的国家名称。(讲解)第一次:华沙—波兰、布拉格—捷克、布达佩斯—匈牙利;第二次:塔林—爱沙尼亚、里加—拉托维亚、维尔纽斯—立陶宛、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索非亚—保加利亚。(提问)北约东扩意味着什么?(讲解)华约与北约力量的消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阵营势力的削减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扩张,也表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的挫折。(提问)比较“冷战”时期与“冷战”结束后欧洲版图的变化,说说世界格局有哪些新特点。(讲解)“冷战”时期:两极格局;“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格局。(展示北约轰炸南联盟、“911”、巴以冲突等图片)(讲述)第一幅图是北约轰炸南联盟的图片,南联盟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6个共和国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区组成)1992年解体后,其中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1992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省,科索沃南部与阿尔巴尼亚毗邻,科索沃地区有百分之九十是阿尔巴尼亚族,1992年在前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阿尔巴尼亚族人宣布成立“科索沃共和国”,除了阿尔巴尼亚承认外,一直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承认,科索沃流血冲突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南联盟领导人一再指出科索沃问题是南联盟的内部事务,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干涉,但是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道主义干涉”的旗帜,对南联盟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这实际上是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绪,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讲授新课 第二幅图是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轰炸美国世贸大厦的图片,美国一直是国际恐怖分子活动的主要目标,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再没有国家可以与之抗衡,长期以来,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危害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与安全,造成了广泛的政治、经济与社会难题,一些不满美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激进分子,由于自身实力与美国相距甚远,不能与美国正面对抗,于是采取恐怖主义手段对美国进行报复。第三幅图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一幅图片。这实际上也是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第四幅图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战争中,巴勒斯坦地区的一个充当“人弹”的母亲,她不是巴勒斯坦地区第一个充当“人弹”的女性,却是第一位充当“人弹”的母亲,她在家庭里是一个和蔼的母亲,却自愿充当“人弹”,这是她在自杀爆炸之前的录像带中的图像。这也是恐怖主义的一种表现。(提问)“冷战”后的和平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讲解)“冷战”后的和平问题主要表现在恐怖主义(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问题。(讲述)读材料《祈盼和平与挑战和平》(讲述)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提问)收集一些资料,并根据上述内容,说说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讲解)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恐怖主义力量的增长,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等。(提问)你认为,在上述所有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讲解)在北约轰炸南联盟、巴以冲突和轰炸伊拉克事件中,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国际社会的反战呼声,干涉其他国家事务,以霸权、强权的野蛮行径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奉行的一套价值观念。它既是战争的组织者,又在战争中推波助澜,使地区冲突加剧,世界更加不安宁。“9·11”恐怖袭击就是恐怖分子对美国政府的一次报复,但它却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给世界和平造成极大威胁。 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本节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的领会。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本课小结 [课堂小结]通过回顾本课要点,采取提问的方式,师生共同小结。 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课的重点内容。作业设计 课后拓展学习:请你就冷战后的和平主题写一篇相关报道。板书设计教 学 反 思本课牵涉到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内容,基本上是学生通过媒体接触到的一些概念和重大事件。由于这些具体概念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比较复杂,很难理解,只要能够知道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及新世纪中国面临机遇与挑战即可。也应注重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后应该注意在这方面加强。作 业 评 批 记 录上交情况 全部上交 批改时间 9月30日讲评时间 9月30日课间典型问题记录 学生对报道记叙的过于简单,在这方面需要加强训练。纠改措施 个别学生以课间指导为主,下节课对学生解题的指导应有所改进。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总体和平局部战乱追求和平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