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公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我是中国公民

资源简介

课 题 我是中国公民 课 时 总第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设计者 叶岁花 授课时间 12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从法律的角度认识公民称号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公民最重要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比较了民主制度下的“公民”与专制制度下的“臣民”“子民”不同,珍惜公民的称号
教学重点 (1)公民与人民的区别(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教学难点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教具准备 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
导入新 课新课教学 新课导入1.谜语导课:猜一猜,他(她)是……①.我们都拥有的共同的社会角色;②.不分年龄、性别、出身、职业、民族、宗教;③.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叙述】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凡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公民”辨析:结合教材中图3-25至图3-30设问:①.哪些是公民?哪些不是公民?为什么?②.哪些是人民?哪些不是人民?为什么?③.哪些既是公民又是人民?人民与公民有何区别? ④.公民与古代的各种“民”之间有何区别?[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1)、公民是个法律概念,凡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公民;人民是个政治概念,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其他敌 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使学生猜想思考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公民的含义和特点。体会公民的特征,学会把公民与“人民”、“臣民”、“平民”等概念区分开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
新课教学 对分子属于公民但不属于人民——便于政治上划分敌我。(2)、从范围上看:公民>人民(3)从作用看: 人民是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而公民不以其是否起进步作用为标志在过去社会“子民”和“臣民”就是皇上的奴隶,都不是公民,只是被当作统治的对象,他们只尽义务而没有享受权利,反映了人治社会或专制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现代社会的公民……所以,“子民”和“臣民”和公民的区别是依法履行义务却没有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或者说是享有很少的权利3.探究活动:案例分析:“小保姆与百万遗产” 思考以下问题:1、按常理,老人的财产应该由他的两个女儿来继承,但老人为什么立下这样一份遗嘱呢?财产是老人的私有合法财产,对财产的支配,这是老人的权利。2、老人的两个女儿最后为什么败诉了?3、你认为小保姆有权利得到老人的遗产吗?为什么?有,小保姆履行了她作为保姆的义务,而且老人的遗嘱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她有权获得老人的遗产。4、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权利和义务是统一不可分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承接】:“公民”最重要的特征:他依法享有的任何一项权利,都必然伴随着保证其实现的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讨论】:最后学生分组讨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在家庭生活中”、“在学校生活中”、“在市场交易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课后小结专题探究“公民”辨析从权利、义务关系的角度比较了民主制度下的“公民”与专制制度下的“臣民”“子民”不同,突出了公民称号的意义以及公民与“人民”、“臣民”、“平民”等概念区别;案例分析:“小保姆与百万遗产” 说明了权利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与自己直接相关的权利与义务,体会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
新课教学 和义务是统一不可分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因此,我们要珍惜公民这个称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业设计 1.教与学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二课时2.作业本相关的作业。
板书设计 二、我是中国公民1、凡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公民与人民(1)、公民是个法律概念,人民是个政治概念。(2)、从范围上看:公民>人民(3)从作用看: 人民是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而公民不以其是否起进步作用为标志3、“公民”最重要的特征: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教 学 反 思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意图是正确的,但是在备学生这方面还要细致些,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完整。
作 业 评 批 记 录
上交情况 全部交 批改时间 12月 日
讲评时间 12月 日课间
典型问题记录 学生对于材料分析的观点阐述较为模糊。
纠改措施 对这种作业主要体以个体学生进行指导来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