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资源简介

第三课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课程标准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文化成就及其特色。2-5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4-1 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4-3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教学要求1.通过阅读、收集资料,了解伊斯兰文明的形成、特点及阿拉伯帝国的历史概况。2.根据资料描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贡献、影响和作用,感受世界文化是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理解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作用。结构分析本课通过伊斯教的创立、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展现出中世纪阿拉伯历史的基本状况、特点和兴衰变化,让学生领略到一个与西方中世纪社会差别较大的文化区域,并激发他们探索阿拉伯文明史的愿望。同时,课本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伊斯兰文化的内容,突出了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颂扬了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伊斯兰教的创始与阿拉伯帝国”首先介绍了阿拉伯半岛的自然条件以及游牧部落的生活。接着,重点说明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半岛的早期历史,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伊斯兰教的兴起与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关系。最后,讲述了阿拉伯帝国建立的原因及其发展,可使学生感受到一个具有特色的新兴帝国的形成。“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从清真寺建筑的特点及其建筑风格的影响,到自然科学成果和文学领域的代表作品,介绍了阿拉伯文化的突出成就。其中特别强调了穆斯林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是阿拉伯文化产生的动力,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吸收与交流,是推动世界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的观点。教学评价建议本课虽为阿拉伯中世纪史,距离现在十分遥远,但由于中东地区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以及伊斯兰教的巨大影响,学生对这段历史会有很大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因势利导,将教学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并能较正确地分析、归纳和认识问题上。如是否能根据文字和图片,挖掘课文内涵;是否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身边的环境,说出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是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善于与人合作交流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教学1课时。[新课导入]建议一: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讲过的中世纪西方的历史与文化特点,说明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然后,指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拉伯与伊斯兰文明,就是不同于西方的一种文明。”建议二:地图导入可利用图3-27或更合适的地图,说明伊斯兰文明发生的地区,以及阿拉伯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强调其与其他地区文明的差异。建议三:问题导入利用学生平时对伊斯兰教的了解提出问题。像“我们常说的阿拉伯数字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你知道伊斯兰教最初从哪里产生的吗?” 或“你知道《天方夜谭》(即《一千零一夜》)这部文学作品产生于哪个民族吗?”引起他们的兴趣后,进入新课教学。在使用第一种或第三种方法导入时,最好也都以地图为辅助手段。建议四:时事导入利用有关中东地区的时事新闻,如伊拉克局势、中东和平进程等内容,引起话题,然后转入“你知道吗,8世纪这里曾有一个地域辽阔、统一强大的帝国──阿拉伯帝国。今天我们来了解它的过去,以便更好地认识今天的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教的创始与阿拉伯帝国]1.有关伊斯兰教的教学建议○在地图3-27上指出穆罕默德的出生地圣城麦加。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说明为什么穆罕默德能创立伊斯兰教。(如他长期在也门到叙利亚之间的商路上经商,十分熟悉犹太教、基督教和半岛的原始宗教,使学生感受到他的历史真实性。)在介绍他接受神的启示传教时,应避免将其神秘化,指出这是伊斯兰教的传说。○利用图3-26介绍《古兰经》。可指出它虽为穆罕默德的言论汇编,但在穆斯林眼中,它是安拉的语言,因而是无比神圣的。可让学生观察《古兰经》的誊写和装帧,体会它在穆斯林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适当加以拓展,如它确立了一神教的崇拜,还对朝拜圣城、禁止高利贷、释放奴隶等做了具体规定等。○可将伊斯兰教的教义与其早期发展的艰辛结合起来讲,使学生体会到麦加贵族反对伊斯兰教的原因。在讲解阿拉伯半岛统一时,可与穆罕默德的主张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伊斯兰教在当时的进步作用。2.繁盛的阿拉伯帝国的教学建议利用图3-27,在介绍穆斯林对外扩张的原因和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阿拉伯帝国8世纪版图的四至点,强调它是一个地跨亚、欧、非洲的大帝国,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巴格达的位置,再引入内容,最好能同时展示该城图片;也可将8世纪巴格达城的规模与我国唐朝的长安城进行比较,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阿拉伯帝国的富庶繁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1.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的教学建议可让学生先阅读课文、观察图片,思考:○从阿拉伯的文化成就中能体会出什么?○阿拉伯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强调阿拉伯文化的领先地位和融合精神。指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它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强调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2.阿拉伯文化成就的教学建议可以利用阿拉伯数字引出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让学生感到阿拉伯文化近在咫尺。然后再提问: ○穆罕默德曾说过:“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收集有关清真寺的图片,或观察当地的清真寺建筑风格,结合教材图3-29,说说伊斯兰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以中亚和北非的清真寺照片为例,说说各地清真寺的建筑风格有什么不同?(虽然都具有圆拱顶、拱门和光塔等结构,但认真对照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别,如右图的光塔是柱形的,而左图的是楼阁形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伊斯兰文明传到世界各地,与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继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教授阿拉伯文学作品时,可提前让学生在课前适当收集《一千零一夜》中的部分故事,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辛伯达航海记》等。可提示学生在对故事高度浓缩的基础上,尽可能生动地表达出来,最好能发掘出故事背后蕴涵的深刻哲理。[自我测评]1.罗马帝国3. 创立时间创始人主要区域基督教1世纪耶稣欧洲北美伊斯兰教7世纪穆罕默德亚非地区佛教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亚洲地区内容点析[伊斯兰教的创始与阿拉伯帝国]1.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两洲的交通要冲地带,在贸易和战略上的地位都十分重要。自然环境的恶劣与游牧的生活方式,使得这里的人们性格既坚忍耐劳,又放纵不羁,常为争夺牧场、劫掠财富而发生战争。 2.穆罕默德阅历广泛,熟知半岛的各种宗教,这是他创立宗教的前提条件;他接受了安拉的启示而创教,这是伊斯兰教具有巨大感召力的原因。穆罕默德作为一位普通的阿拉伯人,创立了一个新的宗教,并实现了半岛统一,可见他既是一位宗教领袖,又是一位审时度势的政治家。3.《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也是穆斯林信仰的源泉和世俗生活的指南。它是由穆罕默德颁布的安拉启示的汇编,由其弟子编纂成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大的价值。4.阿拉伯的书法艺术是从誊写《古兰经》发展起来的,曾有“一手好字将使真理更加熠熠生辉”的说法。图3-26所呈现的是14世纪埃及王后授权设计的《古兰经》的首页,不仅体现了高超的书法艺术,而且四周装饰的几何图形也极为精致。5.伊斯兰教中的一神崇拜和赈济贫民的教义,招致了麦加贵族的反对。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并在那里成功地拯救了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标志着伊斯兰教的最终胜利。6.阿拉伯帝国在中世纪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穆斯林对外扩张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军事扩张动机有明显的宗教因素,但并不是一场宗教战争,其更深刻的原因是在经济方面。7.图3-28描述了在一场著名战斗中,穆斯林战士迎战麦加军队的情景。穆罕默德因这场战争的胜利而威望大增。8.8世纪时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范围东到亚洲的葱岭,西到欧洲的西班牙,南达北非,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盛况空前,幅员辽阔。9.巴格达因其陆路和水路的便利而繁荣起来,不断的建设使之富丽堂皇,规模空前,可与我国唐朝长安相提并论,是阿拉伯帝国繁荣与气派的写照。但由于帝国内部矛盾的激化,阿拉伯帝国于10世纪衰落下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1.课本引用穆罕默德的话,说明阿拉伯人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反映了穆斯林对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胸怀,从而理解阿拉伯文化进步的巨大动力。2.阿拉伯数字说明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阿拉伯人对印度数字系统加以改进,并使之传到欧洲,取代了繁杂的罗马数字,对自然科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对古典著作的翻译保存也是如此,如果不是阿拉伯人的努力,许多有价值的古代著作可能早已亡佚。3.清真寺是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清真寺除在建筑、结构和装饰风格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特点外,帝国内不同地区的建筑也体现了地方特色。如图3-29中,右边的是中古时期建于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境内)的伊斯兰教学院,左边是著名的埃及爱资哈尔清真寺。这两座建筑的差异,说明了文化传播过程中与本土文化融合的重要性。4.阿拉伯文化的价值还体现在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图3-30是阿拉伯科学家构思的一个机械装置。其设计之巧妙,想象力之丰富,令人赞叹,充分体现了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程度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5.伊本·白图泰是中古时代阿拉伯最伟大的旅行家,图3-31描述了他所游历过的地方。其中,他对地中海地区、北非以及到中国的贸易路线绘制得相当精确,反映了中古时期阿拉伯地理学的发达程度。6.阿拉伯的文学成就可谓丰富多彩、绚丽夺目。阿拉伯人是爱好诗歌的民族,其诗歌韵律复杂,感情炽烈,文辞优美。《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花园中的一束奇葩,是帝国境内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7.《卡里拉和迪姆纳》成书于8世纪,内容丰富,并含有精彩配图,其中的寓言故事生动而富有教育意义。图中,聪明伶俐的兔子正与大象斗智,并巧妙地哄骗大象离开,从而保护了它们的水池。这则故事揭示了轻信导致失败的寓意。参考资料中古初期的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的西南部,东临波斯湾,西傍红海,南为阿拉伯海,北接叙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其地形西高东低,缓慢向东倾斜,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区是干旱炎热的沙漠,只有少数绿洲和南部的也门适于农耕。居民绝大多数是游牧的阿拉伯人,又称贝杜因人,他们逐水草而居,骆驼和椰枣是他们生活的两大支柱。中世纪初期,即5至6世纪间,阿拉伯半岛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牧场、水源和土地属于部落的公共财产,但已经产生贫富和阶级分化,部落之间经常为争夺水草和牲畜发生冲突及复仇战争。半岛西海岸的汉志地区,在古代是沟通亚欧的一条重要商路。东方的商品从海路运抵也门后,通过汉志地区运到地中海东岸,再转销到欧洲。沿着这条商路,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城市,最重要的是麦加和麦地那。麦加位于南北交通的咽喉,城中有一座称作“克尔白”(意为“立方体”)的古庙,里面供奉着各个部落崇拜的偶像和一块被视为“圣物”的黑色陨石。麦加是半岛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6世纪时,波斯与埃塞俄比亚为争夺也门爆发战争。长期的侵略战争,给半岛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后来,波斯人又控制了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商路,半岛西部商道陷入萧条。外族入侵和商路转移,加剧了半岛的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部落贵族为转嫁危机,将商业资本变成重利盘剥的商业资本,流向农村和牧区,利率高达本金的一倍以上。过去靠商路为生的保镖、脚夫和向导等,纷纷失去谋生手段,靠借债度日,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面对各种社会危机,部落贵族希望建立一个能维护自身利益的强大国家,夺取新的土地和商路,而普通的阿拉伯人迫于贫困,也渴望打破氏族部落壁垒,获得牧场和沃土,摆脱贫困,抵御外敌。因此,实现阿拉伯各部落的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要求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一种新的一神教的产生。伊斯兰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一词为阿拉伯语的音译,为“顺从”和“皈服”之意,即顺从和皈服真主的宗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国旧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一神教,创始人为穆罕默德。它产生在阿拉伯半岛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当时,各部落之间经常进行劫掠与战争,社会充满动荡与不安。波斯人占领也门后,又将传统商路转移,促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伊斯兰教的产生,反映了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实现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结束混乱局面,维护民族生存的愿望。穆罕默德就是通过创立伊斯兰教的一神崇拜,废除阿拉伯半岛部落的多神崇拜为建立统一国家奠定思想基础。伊斯兰教建立后,经过了许多艰难曲折。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麦地那,在那里继续传教,并组织起武装,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初步确立伊斯兰教。至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完成统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对推动社会发展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从7世纪中期到8世纪初,穆斯林的对外传播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使伊斯兰教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现今伊斯兰教徒约有七八亿,人数仅次于基督教而远远超过佛教,散布在90多个国家。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创始人。出生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属于古来氏部落哈希姆家族。他自幼失去父母,生活贫困,曾替人放过羊,由祖父和伯父抚养长大。12岁开始随商队到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经商,成年后曾受雇于麦加城富孀赫蒂彻,为她经商。十多年的商旅生活,锻炼了他的意志和处世能力,使他熟悉了阿拉伯半岛原始多神教以及犹太教、基督教的信仰,深切地了解社会的矛盾和分化,体察人们渴望统一和摆脱危机的愿望。所有这些都为他后来创立伊斯兰教提供了良好条件。25岁时,他与赫蒂彻结婚,成为麦加贵族。社会地位的提高,使他得以认真思考社会现状,创立一种新的、适合人民需要的宗教。610年,在他41岁时,宣称自己得到安拉的“启示”,要他作为安拉的“使者”,进行传教,从而创立了伊斯兰教。他的宗教活动分麦加和麦地那两个时期。当他在麦加公开布道后,遭到了麦加贵族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从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考虑,担心伊斯兰教会危及他们的统治,影响到他们从集市贸易中获取收益。在麦加贵族的百般打击迫害下,穆罕默德不得已于622年率领信徒出走麦地那,这就是伊斯兰历史上著名的迁徙(阿拉伯文为“希吉拉”)。在麦地那,他受到阿拉伯部落和当地居民的支持,于是,他积极扩大力量,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即国家政权。出走麦地那使伊斯兰教摆脱困境,获得生存和发展。630年,他率领军队进入麦加城,当地居民表示归顺。他下令捣毁了克尔白神庙内的众多偶像,宣布它为伊斯兰教单独朝觐的圣地。这标志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取得统治地位。63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逝世。他虽然自幼贫寒,没读过书,不认字,但能在社会发生变革的关键时刻,顺应历史的潮流,创立一个新兴宗教,完成了半岛的统一和稳定,说明他是一个政治敏锐,头脑清楚,才能出众的人。而且,在穆斯林眼中,他为人宽大,知人善用,生活简朴,他的成就使他的时代成为穆斯林向往的黄金时代。《古兰经》 旧译《可兰经》,“古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诵读”或“读本”。伊斯兰教的经典,伊斯兰国家立法的根本原则,穆斯林信仰的源泉和行为的最高准则。它是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以安拉“启示”的名义颁布的言论汇编。因此,在穆斯林心中,它是真主的语言,享有崇高的地位。穆罕默德在世时,并未整理成书,而是由他身边的穆斯林记录在皮革和石片等处。他去世后,他的弟子将零散的经文搜集整理成册。后因各种流行抄本使人们在读法和理解上发生分歧,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年)统治时期,统一编定为一册,并将其余的抄本销毁,这部《奥斯曼定本》一直流传至今。《古兰经》原文为阿拉伯文,共30卷,114章,6200余节,顺序按照章的长短编排,篇幅长的章在前,短的章在后。除第一章外,每章的下面都注明此章是麦加的还是麦地那的。麦加章是穆罕默德在麦加口授的,共86章,大都短小犀利,语调激昂。其内容主要宣传信奉惟一的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麦地那篇是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口授的,大多是长篇,着重宣传他的社会主张、政治和经济制度、宗教规定等。《古兰经》除了伊斯兰教的内容外,还涉及到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法律规章、伦理道德、历史传说、社会生活,以及寓言、神话和谚语等,是研究阿拉伯古代史的宝贵文献。目前,《古兰经》在世界上已有40余种语言文字的译本。伊斯兰教义 伊斯兰教教义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宗教信仰和宗教义务。宗教信仰首要的、最重要的信条是,崇拜惟一的神安拉(我国亦称真主),《古兰经》中写到“万物非主,惟有真主”,认为安拉是万物的创造者,全知全能,至仁至善,善恶必报,永恒不灭。信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古兰经》中曾提到许多使者均是受安拉之命,来到人间劝善止恶的,是先知、圣人和人类的表率。而穆罕默德是安拉最后的和最伟大的使者,服从安拉的人必须服从安拉的使者。受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伊斯兰教也信奉创世说、天堂地狱说、前生后世说等,认为行善者进天堂,作恶者进地狱。宗教义务有5项,我国穆斯林称为5功,即念功:指背诵“清真言”;拜功:指穆斯林每天5次面向克尔白诵经、祈祷、跪拜等宗教仪式,以求得安拉的保护;斋功: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为斋月,穆斯林从黎明到日落,禁绝食物和饮料,以培养克己禁欲、畏主守法的精神;课功:指穆斯林应自愿捐献财物,用于济贫,被视为宗教慈善行为即“善功”,后来变成一种国家宗教税,分类以不同税率征收;朝功:规定每个穆斯林一生要到圣城麦加朝觐一次。此外,圣战也是穆斯林的一个重要宗教义务。阿拉伯帝国 7~13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哈里发国家,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西方人称之为阿拉森帝国。阿拉伯人在穆罕默德的领导下实现了半岛的统一后,便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大举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非洲北岸及西班牙等地,并深入到中亚西亚,占领了阿富汗、印度西北部,至8世纪中叶,成为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封建军事大帝国。其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北起黑海和里海南岸,南到尼罗河下游。同时,伊斯兰教也在帝国范围内迅速传播,由阿拉伯人的宗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帝国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初期设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661~750年)时期将首都迁往大马士革,阿巴斯王朝(750~1055年)时期又将统治中心移至伊拉克,建都巴格达。8~9世纪时,帝国政治较为稳定,生产力发展较快,经济和贸易繁荣,成为帝国的鼎盛时期。此间,帝国的科学文化也获得许多重要成就,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之上的,随着其内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的日益激化,人民起义、教派斗争不断发生,国势日衰。帝国内部经济基础的差异,促使割据局面的形成,西班牙和北非相继脱离巴格达哈里发而独立。10世纪以后,帝国已经四分五裂,名存实亡。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陷巴格达,解除了哈里发的政治权力,仅让其保有宗教首领的地位。1258年蒙古军队西征,攻占了巴格达,杀死哈里发,阿拉伯帝国最后灭亡。巴格达城的兴建 巴格达为底格里斯河西岸的一个村落,阿巴斯王朝时期,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选定该村落为都址。巴格达陆路和水路交通都十分方便,陆路与呼罗珊大道(丝绸之路的中段)相通,水路通过两河流域,可与波斯、叙利亚、亚美尼亚、埃及和遥远的中国建立广泛的联系。因此,它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均具有重要地位。该城的建设历时4年(758~762年),调集雇佣了10万建筑师和工人。新都城的格局呈圆形,故有团城之称。整座城市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层,并建有三道城墙,构成三个同心圆,紫禁城即以哈里发宫殿为圆心。城墙建有4座城门,4条大道从中心区伸向城门。哈里发的宫殿修建的富丽堂皇,令人目眩,因其宫门使用黄金装饰,故被称为“金门宫”。城内豪宅林立,装饰华丽,陈设精美,街道上买卖兴旺,叫卖声不绝于耳,一派繁荣景象。巴格达城建成不久,便成为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世纪著名城市。阿拉伯文化 形成于阿拉伯帝国时期。它的产生首先得益于历代哈里发对文化的重视和提倡。为了保证国家的繁荣和巩固,他们十分重视对先进文化的摄取,提出“人最美的装饰品是知识”的格言。一方面,他们组织力量大力翻译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另一方面鼓励穆斯林远游各方,搜集古典著作,访求学问。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作“智慧之宫”。这些努力造就了中古阿拉伯人长于学习,提倡教育和学术的精神,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另外,阿拉伯帝国版图内的许多地区都是古代文明的先进地区,使阿拉伯人得以广泛继承不同民族的丰富文化成果。因此,阿拉伯文化是在长期发展中,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逐渐融合而成的,也是阿拉伯人和境内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以阿拉伯语为主要语言工具,以伊斯兰教为指导思想,所以又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之称。其次,是它的多民族性和综合创新精神。阿拉伯文化以建筑、艺术、天文、数学、医学和文学的成绩最为突出。其建筑艺术别具一格,主要表现在清真寺的建筑和装饰方面。清真寺建筑多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封闭院套,四周环以拱廊或柱廊,中心的礼拜寺大厅顶部耸立着圆拱顶。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禁止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人物和动物。所以,艺术家们都利用阿拉伯数字和几何图形进行艺术创作,精美的图案和花纹是阿拉伯艺术的独特风格。在天文学方面,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和大马士革等地,都建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台,还创造了许多精密度的天文仪器,长期进行天文观测。他们制造的天文仪器,直到16世纪仍被欧洲天文学家使用。天文学家白塔尼的著作《恒星表》,在几百年内都是欧洲天文学发展的基础。数学方面,阿拉伯数学家利用并改造了印度数字,使用十进位法,使数学计算大为简化。他们创立了代数学,数学家花刺子密(约780~850年)的代数学著作《积分和方程计算法》,直到16世纪都是欧洲大学的主要教科书。代数学的阿拉伯名字就是通过这部著作传人欧洲的。医学是阿拉伯人最重视的科学之一,最杰出的医学家有拉齐斯(865~925年)和阿维森那(伊本·西那,980~1037年)。前者是巴格达国立医院院长,著名临床外科专家著有《天花与麻疹》和《医典集成》等重要著作,对西方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后者著有《医典》,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论著,获得“医中之王”的美誉。直到17世纪,该书都被西方视为医学权威著作。阿拉伯帝国地域辽阔,交通方便,朝觐和经商活动的进行,使地理学非常发达。阿拉伯人还是世界文化的传播者,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印度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和零的符号,都是由他们传到西方的,这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伊本·白图泰(约1304~1368年) 中世纪阿拉伯最伟大的旅行家。出身于摩洛哥的穆斯林法官世家,21岁去麦加朝觐时开始旅行。他从摩洛哥出发周游非洲北部、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麦加、麦地那、伊朗、君士坦丁堡、中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地。1347年(元顺帝至正七年),他到达中国,游历了广州、泉州和杭州等地城市。1353年底,他返回摩洛哥,1355年,有人根据他的口述和见闻,写出了《伊本·白图泰游记》。该书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对研究中古历史和地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千零一夜》 中世纪阿拉伯文学名著,中国译为《天方夜谈》。它最初以6世纪波斯民间故事《一千故事集》为蓝本,吸收印度、阿拉伯、埃及、希腊等地童话、传说和传奇故事,以插叙法连缀成书。10世纪中叶,该书的初稿在巴格达完成,约16世纪初,在埃及基本定型。由于书中的故事是分夜讲述的,故名《一千零一夜》。其内容有寓言、童话、爱情故事、冒险传奇、逸闻轶事和历史故事等,反映了中古时期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和社会制度。它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歌颂了人类的智慧、善良和勇敢,赞美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炽热和忠贞,讴歌了正义对邪恶的斗争和胜利,塑造了许多血肉法丰满的勇士的形象。其中,《渔夫和魔鬼》《阿拉丁和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伯达航海旅行记》《乌木马的故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该书流传广泛,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并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在我国有几种选译本,最早的是文言文译本,出版于1906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