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百家争鸣

资源简介

公开课教案
百家争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理解产生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以及对后世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3、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代表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
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谈话法和讲述法相结合;运用表格整理知识。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百家争鸣》
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
师:春秋五霸、你方唱罢我登场;战国七雄、硝烟纵横烽火中。请用一个字来形容春秋战国时的形势。生:乱,(学生七嘴)。师:乱好不好呢?生:不好,使人民生活困苦。师:同学说的对,但是,乱有没有好的地方呢?(学生思考,发言后老师总结)正是因为乱使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课件显示课题《百家争鸣》
问题1:在商、西周时期统治者的思想是怎样的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敬天与保民(老师作适当解释和说明)
问题2:讨论: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学生讨论后发言,老师总结。
周政权衰落,一些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致使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产生出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客观环境。
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填写以下表格:
学派 代表的思想家 所处的时代 主张或观点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仁爱”,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 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无为”;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具有对立面
庄子 战国时期 “无为”
墨家 墨子 战国前期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战国时期 “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
兵家 孙武 春秋末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时期 “事备而后动”
师生在问答中明确以上问题。
在此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解释,如“仁爱”和“兼爱”的不同等。
展示和活动:分别利用课件展示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孙武、孙膑的形象、著作、思想,同时师生说说他们的事迹。
展示:孔子肖像
问题:你知道他是谁吗?他有哪些贡献?他对我们还有影响吗?
学生回答、讨论、发言。
老师总结:孔子姓孔名丘,春秋时鲁国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以下贡献:
一、思想上:提出了“仁”的学说。(1)要“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
(2)要“克己复礼”。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二、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三、文化上:整理和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根据鲁国史书,编写了《春秋》;孔子的言行,被整理成为《论语》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问题:孔子在教育上的要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你都做到了吗?
学生反思,对比、发言。
老师介绍: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名发表《巴黎宣言》,认为“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全世界必须先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关于“仁”的思想。什么是“仁”呢?仁就是“二人”,其意就是在心中应该有二人。一个是你自己;一个是别人。在考虑问题时,要想到你自己,也要想到别人。即所谓:“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儒家态度。“仁”也一种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生活方式,其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在今天这纷争的世界里,人们生活中物欲横流,国际上霸权主义横行、恐怖分子猖獗。我们更需要挖掘孔子思想的合理内核,并且赋予其新的内容,去整合世界冲突的文化。
问题和讨论:师:战国后期,强大的秦国采用的是什么学派的学说?
生(齐):法家。
师:在我国的历史上影响最久、最大的是什么学派的学说?
生:儒家。
师: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为什么秦国当时要用法家而不用儒家的学说?为什么在以后两千多年中儒家思想能占统治地位?
学生讨论以后,老师让分组的代表回答。
生1:因为当时秦国要争雄,想灭其他的国家,法家的思想对他有利;而以后的皇帝想维护自己的统治,这时儒家的思想对他们更有利。
师:很对,这同学能站在君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值得表扬。还有其他同学补充吗?
生2:因为法家的思想讲“法治”,重“赏罚分明”,有利于君主的争雄斗争,成就伟业;而儒家的思想讲“仁政”重“秩序”,有利于以后皇帝的统治。
师:这同学也说的很好,能从不同思想本身的特点来说明问题,水平不错。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3:战国时期是分裂时期,形势很乱,治理乱世么当然要用严格的法律了,而以后我国的社会中和平的时候多,那当然要用讲“仁爱”和“秩序”的儒家的学说了。
师:这同学也很了不起,能够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问题。这几个同学的回答都很有道理,我们能否综合他们的意见呢?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争频繁,儒家思想讲“仁爱”、“秩序”,不利于各国国君发动战争。而法家重“君权”、“赏罚”。符合了当时统治者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在以后的社会中,以统一和平为主,讲“仁政”、“秩序”,儒家思想更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老师总结发言:以上结论的得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在分析和思考一个问题时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这样才能全面的看问题。
问题:你最欣赏哪个学派的观点?如果在当时你会投入谁的门下?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评点。
问题:诸子百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有影响吗?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问题: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其优秀部分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发扬光大。对于糟粕部分我们应该予以扬弃。
课外延伸:收集你感兴趣的学派人物和主要主张,阅读他们的有关著作,更多的了解你自己喜欢的知识。毛泽东年轻时曾经有“合百家为一家”的理想,希望我们有志能去从事这项工作,以拯救我们这个多难的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