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两极”与“冷战”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的继续,新课标对本课内容的要求是:⑴能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⑵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最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世界格局的发展脉络及其主要特点,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单元的内容做好铺垫。学情学习 本课涉及面广,涵盖了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概念,这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不能强求他们全部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分析,理解课文中所选取的每个案例的意义,及案例与案例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分析某个具体事件的能力。最终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大体说出当代世界格局的特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使学生了解“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2.让学生展开资料收集及合作学习的方式,了解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掌握“冷战”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们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四十多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政治和军事的对峙影响着整个国际局势的发展,许多区域性冲突的实质是美苏地缘政治较量的具体表现。能从多种角度看待、分析某个历史事件。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两极格局的形成及演变,使学生认识到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给世界带来的危害。难点:分析战后新格局形成及演变的深刻的历史背景。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对一些难解的问题加以讲解。教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准备 查找阅读与本课相关的一些资料,尝试归纳总结出“冷战”兴起的背景,分别找出美苏两极为对抗对方的攻击而采取的措施。板书设计 “两极” 与“冷战 ”雅尔塔协定及影响 两大军事集团 冷战的具体表现 “ 铁幕演说” 美苏争霸 杜鲁门主义教学过程:地图导入利用教材上的图1-1,首先在地图上指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地理位置,然后简要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消长,帮助学生树立起二战后国际形势的整体印象,由此导入新课。1.“冷战”政策形成准备一幅苏联解体前的《欧洲政区图》,在图上指出丘吉尔所说的“铁幕”的位置,让学生大致了解“铁幕演说”中提到的城市,再结合图1-1,勾画出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范围。联系前面课文内容,提出以下问题。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为什么美国将称霸重点放在欧洲?(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基础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在当时谁掌握了欧洲,谁就掌握了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结合课文,说说杜鲁门演说的核心内容。(美国要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直接武装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即实行“冷战”政策。)【活动答案】杜鲁门认为,国情咨文“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必须进行干涉。苏联几天后即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1947年9月,苏联和其他8个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在宣言中明确指出,世界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杜鲁门主义”实际上宣布:苏联是美国的敌人,美国的对外政策是“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因此,“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成为美苏战时同盟公开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2.“北约”“华约”建立利用图1-2,指导学生阅读图例说明,让他们分别说出北约、华约组织包括的成员国,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阅读北约的有关规定,说说北约组织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集体防御,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华约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有哪些?(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约,既用来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也可以此进一步控制东欧。)【活动答案】北约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南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华约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是同北约抗衡的欧洲军事集团。(瑞士、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和南斯拉夫。)3.“冷战”和美苏争霸在图1-3至图1-6中,反映冷战的图片有哪些?反映美苏争霸的图片有哪些?(冷战:东柏林建起柏林墙,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以及美国侵越战争;美苏争霸:双方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特别是核武器的疯狂军备竞赛,以及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为什么没有导致战争爆发?(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两国都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拥有足以毁灭地球的核武器,当时确实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但也正因为如此,双方互相威慑,彼此牵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另外,苏联军事实力稍逊于美国,赫鲁晓夫只好妥协,最终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美国侵越战争期间,美国国内对战争的态度怎样?说明了什么?(由于侵越战争时间长、损失大,美国越战越惨。随着美国不断把战争升级,国内民众的反对越来越强烈。这反映出人民不想再遭受战争之苦,祈盼和平的愿望。民众的呼声和反战行动最终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小结] 展示课件,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对要点问题进行提问。[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的相关内容,在课后查找有关冷战的资料。教学反思:本课内容跨度大、内容头许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该将探究和讲授相结合。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应该以讲解为主。另外,学生对于这段历史比较陌生,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另外,安排课时再多一点时间,有点匆忙,学生理解较慢。本课的导入还不够精彩,未能顾及到学生能力的目标,在价值观上也未能深入,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应以生为主,教师只是引导者,不能一言堂,满头灌未能贴近实际与生活,学生感觉枯燥呆板,应该找寻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件。好的教学应是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和已有的学习背景为前提,使学习者能从实践活动和交流中掌握和积累,此处应从个体的生活体验入手,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