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的内容,是整个世界近现代史体系中关于民族解放运动专题线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亚洲非洲崛起是国际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正是他们构成了第三世界,对二战的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框内容主要向学生展示了二战后亚非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崛起,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世界格局的发展脉络及其主要特点,为进一步学习本册其他单元的内容做好铺垫。学情学习 本课涉及面广,涵盖了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概念,这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不能强求他们全部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分析,理解课文中所选取的每个案例的意义,及案例与案例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分析某个具体事件的能力。最终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大体说出当代世界格局的特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过程与方法 分析各种案例,分析一些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能够对历史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学会主动地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长河,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其在情感上认识到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仍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的结果。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难点: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对于简单易懂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教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准备 查找阅读与本课相关的一些资料。板书设计提问:“非洲既有“富饶的大陆”之称,又被叫做“黑非洲”或“苦难的大洲”,你能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吗?”引导学生回忆七、八年级学过的有关非洲的自然环境、资源与历史发展的知识,从而导入新课。1.非洲大陆独立进程首先,利用图1-7,让学生找出1956年前非洲政治版图中的独立国家。(只有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和埃及4个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从图中可看出,当时约有90%的地区仍为殖民地。)然后,可分三个阶段剖析图1-7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①战后初期,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始阶段;②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有3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全面展开阶段,特别是1960年将民族解放运动推向高潮;③70~80年代,有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阶段。到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欧洲殖民者入侵、奴役非洲的历史彻底结束,非洲人民取得最终胜利。为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苏伊士运河战争,可适当扩展一些知识,也可给学生展示纳赛尔在1956年发表演说时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当时埃及人民胜利的喜悦。然后提问:埃及纳赛尔政府收归苏伊士运河说明了什么?(埃及虽然在1952年获得独立,但革命任务尚未完成。埃及收回了运河所有权,捍卫了民族主权,是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深化。)【活动答案】历史上,非洲曾遭受过英、法、德、意等国的殖民统治。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到黑海的康斯坦察港,经苏伊士运河比绕过好望角可缩短86%的距离;同样,从荷兰的鹿特丹到日本的东京,也可缩短23%的距离。每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货物量占全世界海运货物总量的14%。苏伊士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03年,苏伊士运河收入达到25.7亿美元。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获利甚丰,对于恢复和发展埃及经济至关重要。2.亚非会议这部分内容在历史分科教学中属于中国现代史中新中国外交成就的重点内容。但在本课程中,将之放在当代世界大的发展环境下,与当时国际社会局势的变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后世界“冷战”与民族独立并存的特点。直接提问: 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国家要召开一次自己的会议?(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已有约三十个国家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取得独立。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在此基础上,可播放纪录片《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片段,使学生了解会议的宗旨,即促进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讨论共同面对的问题,维护民族主权和废除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等问题。联系上一主题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议期间会出现反对共产主义、影射攻击中国的情况?(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虽然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但帝国主义并没有停止活动,它们极力进行挑拨,致使少数国家代表提出反共言论,会议一度出现混乱。)中国代表团又是怎样应对的?(周恩来总理发挥外交才能,识破了帝国主义的破坏行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认为各国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与团结。这一原则的提出打破了会议的僵局,赢得了各国代表的广泛支持,促进了亚非的团结与合作。)3.中东“石油危机” 提出以下问题。1973年的“石油危机”有哪些表现?(油价上涨、油源减少、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美国经济下滑。)“石油危机”是通常意义上的石油短缺吗?(中东几大产油国石油储量仍很丰富,危机主要是由于石油禁运和油价上涨而导致的。)透过石油危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阿拉伯国家不甘心继续做帝国主义廉价的原油输出国,而决心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能源优势,使阿拉伯国家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战后亚非国家的崛起,请大家回顾学过的关于亚非国家崛起的事例。通过提问复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的相关内容。教学反思:本教材中的内容感觉很少,所以讲课是加了一些内容,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有些偏难。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另外,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介绍较少,应该加以适当补充。学生课外知识贫乏,多让学生查找资料,丰富课外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