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时 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时 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二课 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教学内容 第四课时 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的最后一个课题。这一节的内容在本课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新中国的成长中,有阳光,有雨雪。在这曲折的经历中,涌现出许多为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他们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就是令中华儿女荡气回肠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铁人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本课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九年级五班学生,本班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极为感兴趣,而且部分同学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他们喜欢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2.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所了解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表面的,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浅显;且学生知识的储备量悬殊很大。3.学生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要掌握课本的知识点。更多的是希望获得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自己查阅纸质与网络资料,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初步的筛选归类,能够利用图片、文字等材料了解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我国发展核工业的必要性,是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维护和平与国家安全的需要,和平需要军事实力来保证;感受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及精神,能够归纳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精神风貌,理解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登攀的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
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获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相关信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合作,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展开探究,历史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开拓视野,尝试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多种方式再现历史。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英雄模范的各种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自觉向他们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感受“两弹一星”精神。教学难点:感悟英雄模范的各种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发挥指导与点拨启发的作用。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分组搜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资料。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概括他们的精神品质。
板书设计
(一)课前探究,胸有成竹学生课前准备方案:把全班同学分为“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小组。以及导弹、原子弹、氢弹、卫星小组”,分工查阅相关资料,并推荐一名代表在课堂做小组成果汇报发言。【设计意图】搜集、整理资料,感受英雄事迹(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前放映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导语】这首激昂的旋律,伴随着共和国几代人的成长,今天,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中,感受“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艰辛与辉煌,品味令中华儿女荡气回肠的精神大餐。【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习情趣。(三)师生互动,环环相扣第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展示】原子弹、氢弹(核弹)、导弹的图片。导弹小组收集的资料。【出示材料】1958年5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的第二天,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一个月后,他又强调:“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核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以的。”【思考】什么是“两弹一星”?【叙述】1960年10月中旬,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在钱学森亲自参与并直接领导下,我国第一枚仿制型的“东风一号”导弹研制成功了。在祖国的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实现了零的突破,。1964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为华夏文明谱写了新的篇章。2.【播放】《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展示】原子弹小组收集的资料。【思考】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朵从西北大漠深处腾空而起的蘑菇云,震惊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震撼视觉、听觉的图片和录象,是否触动了你的心灵?你想说什么?【叙述】石破天惊!震撼寰宇!中国骄傲!民族自豪!3.【展示】氢弹小组、卫星小组收集的资料。【叙述】就在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第三年(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三年之后(1970年),一曲响彻环宇的“东方红”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这种尖端技术的国家。4.【转承】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39年后的同一天,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苍茫的内蒙古草原敞开胸怀,深情地拥抱朝阳和朝阳中缓缓降落的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成功返回的国家。【承上启下】回眸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一次次托举起我们这个民族尊严与自豪的这样一种精神:爱国、奉献,自强、创新,团结、协同。第二、解读“两弹一星”故事,感受“两弹一星”精神【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学生活动】讲述有关“两弹一星”的故事。【思考】这些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从中你得到哪些收益?【师生互动】窥一斑见全貌,从“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这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我们深深感受到一种震撼灵魂的力量……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夫妻树──“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大公无私的精神”!饥餐砂砾饭,渴饮苦水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大力协同,开拓创新的精神”!酒泉烈士陵园──“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原子弹与眼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的精神”! ……这些故事感人肺腑,这种精神永驻人间。请同学们概述“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助、、勇于攀登的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主义的体现。【设计意图】从学生们精心准备的故事演讲到教师充满感情的叙述,强烈地感染和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有感要发,精神得到升华。【承上启下】伟大的人物,成就伟大的事业,平凡的人物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他们默默的奉献,造就的是天动地的伟业,铸就了共和国的辉煌历程!第三、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学生活动】由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小组来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思考:“铁人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对当时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种精神过时吗?【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叙述】靠“铁人精神”,石油战线的工人们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两弹一星”精神,不仅使我国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设计意图】从故事中感动,在欣赏后感知,在行动中实践。(四)知识探究,思维拓展【课件展示】我们是爱好和平的国家,而核武器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你认为我们有没有必要研制它?【学生活动】小小辩论赛。【总结】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盾牌。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设计意图】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思维的空间,时间给学生。(五)课后作业,查漏补缺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师生互动,建立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较好实现了由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设想。对于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讨论归纳,教师着重强调,学生书写巩固,几个环节,已较好掌握和突破。并且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教育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但是由于本课补充内容较多,因此还应该注意对课堂时间的调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适当的筛选,将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切入点。通过师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课堂上交流,对问题的讨论,教师的课堂小结等环节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提高能力,体验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