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警钟须长鸣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口警钟须长鸣

资源简介

第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二课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人口警钟须长鸣
教材分析 “人口警钟须长鸣”──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而展开。教材首先用直观的数据,呈现了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然后,回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我国人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增长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两个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大和人口素质低下。最后,选择了人口因素中对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人口数量和人口文化素质,阐述了它们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及其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如: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人口数量大、文化素质低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带来的沉重的压力。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了解中国的老龄化趋势,知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过程与方法 在小组讨论和辩论赛的活动中,培养大胆展示自己,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解社会问题,关注社会问题,树立人口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难点: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论辩式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了解我国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板书设计
导入新课:设计思想: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人口警钟须长鸣。从“超级大国”引入“人口超级大国” ,通俗易懂。再引出我国的人口总数,通过观看视频,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大家知道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是哪个国家吗?(答:美国)回答正确,但我说在某个方面中国也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大家知道是哪个方面吗?(答:人口方面)有谁知道中国目前有多少人口呢?(答:13亿人口)那么13亿人口日是哪一天呢?请大家观赏一段影片!【观赏】视频片段:《中国第十三亿个公民的诞生》。【叙述】北京的那个小男孩真是非常的幸运,是我国的第十三亿个公民。然而这个小男孩的哭声却给我国人口问题敲响了警钟!13亿人口的大国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大家来仔细分析。我们进入本堂课的第一环节,“知识遨游”。一、知识遨游(基础教学):设计思想:本课教学分四个环节进行:一、知识遨游;二、舌战群儒;三、英雄闯关;四、正本清源。避免了课堂的枯燥、乏味,把“知识教学”与“活动开展”结合起来,体现了新课改的“多维互动”。“人口数量大”是我国人口问题的一大特点,通过“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人口素质不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两个内容,学生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图片和数据揭示出来就可以了,至于探究带来的影响和对策,在“英雄闯关”环节再展开。1、“人口数量大”的教学(合作探究: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中国“人口数量大”的教学内容)【展示】《中国人口每增加两亿大约经历的时间》问题组1、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有什么原因。2、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怎样?有什么原因。3、70年代后到现在,我国人口增长又是怎样的情况?原因如何?4、预测一下,205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会是多少?【叙述】请大家仔细分析以上图表,带着问题组,打开课本,进行合作讨论,共同探究。【总结】通过学生的合作,由各组代表进行分析,展示讨论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2、“人口素质不高”的教学【播放】小品《开汽车》【提问】这个小品,反映了驾驶员的什么问题?(素质低)引入“人口素质不高”的特点。【展示】[数据资料一]和[数据资料二];即“四国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比较”和“我国各类残疾人统计数据”。【总结】“人口数量大”和“人口素质不高”是我国人口问题的两大特点。3、“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教学【展示】“预测我国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资料。【提问】以上资料又是反映了什么问题?(答:“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问题)【总结】“人口老龄化加剧”是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又一个忧心的问题。那么,“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什么影响呢?(社会保障问题,劳动力短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承转】大家对我国的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人口问题的两大特点,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有人认为“人多好”,也有人认为“人少好”?现在,我们进入第二环节——“舌战群儒”;在课堂上举行一场简单的辩论擂台赛,辩论的题目就是“人多,好办事”和“人少,办事好”;(展示“辩题”与“规则”)开始准备。二、舌战群儒(雄辩擂台):设计思想:初中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已经开始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而且,在课余时间里会因为某个问题而争论不休,通过不断的争论,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同时有利于调节学习气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争辩,使学生明确一个结论:“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人口发展应以社会经济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水到渠成。【辩题】:观点一:人多,好办事 观点二:人少,办事好【规则】各小组选定其中一个观点,进行讨论,准备充足的论据,选一人为代表上台摆“擂”。“擂主”摆明观点,台下成员攻擂。“挑战者”自由发言,无须举手。“擂主”在规定时间内无言以对,宣告挑战成功,诞生新擂主——攻擂成功的“挑战者” 。【活动】“雄辩擂台”【总结】启示: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人口发展应以社会经济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三、英雄闯关(课堂深化与检测):设计思想:“舌战群儒”环节已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为了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设计了这个环节;同时,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对以下内容——“人口问题带来的压力及其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意义重大。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注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特点,从易到难,“跳一跳,摘桃子”。【第一关】我国的第十二亿人口日是_______年2月15日,我国的第十三亿人口日是2005年____月____日;我国在30年时间里,少生了3亿人,这是_____________(基本国策)取得的成效。(答案:1995年,1月6日,实行计划生育)【第二关】我们分析人口增长速度往往会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请问: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有什么关系?2、这三者在目前的我国是怎样的情况?(答案: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我国目前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三关】人口数量大和人口素质不高是我国人口问题的两大特点。试问:1、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带来怎样的压力。2、我们可以采取怎样的对策?(答案:对自然:带来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对社会:导致就业难、交通拥挤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对经济:阻碍经济的发展)四、正本清源(课堂小结): 设计思想:前面的三个教学环节都在活动中进行,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正本清源(课堂小结)”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总体结构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虽然新课改的要求是“互动”“合作”“探究”,但是,教学中也要注重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因此,要达到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锻炼学生能力,还增长了学生的见识的目的。你能为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做点什么贡献?自我评判:在今天的课堂中,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在今天的课堂中,谁的表现最好?这堂大家的表现都非常积极,今后,大家要继续发扬这种积极向上的求学态度,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互相帮助。【播放】“北京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公益广告”【作业】完成作业本的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遵循新课改要求的“互动”“探究”原则,以学生为本,重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因此,本“教学设计”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便是一堂成功的课,否则,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较差,养成了“听讲”的习惯,那这个教学设计将比较难以实施。
1、人口数量大(13亿)
2、人口素质不高
特点
压力
对经济:
对社会:
对自然:
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突出
影响经济的发展
社会问题迭出
对策:
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发展教育事业
趋势
3、人口老龄化加剧
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对策: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影响
启示:
人口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