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时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时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资源简介

第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三课 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
教学内容 第四课时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回顾了可持续思想产生的背景: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恶化,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和基本原则,最后把问题落实到中国。在专题探究《家乡的可持续发展》中,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重重矛盾中,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课是对前面所学的本单元内容的综述,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通过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探究能力,会用多种方法收集、处理、评价各种信息。通过前一阶段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各种措施;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感受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初三的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转型阶段,抽象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占有优势地位。但这种抽象思维仍然是经验型的,应以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持。初三的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但是比较片面,处理问题的方式容易简单化。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家乡的发展比较关注,对未来充满着期待;通过七八年级的合作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态度和合作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从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培育理性的思维方式,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选择、运用、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关注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教学方法 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查询资料学习、网上参与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板书设计
引入:播放Flash动画:记忆中的天空。 提问:看了这段动画,你有什么感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过渡、引入新课。) 过渡:很显然,在过去,人类的某些经济活动确确实实造成了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反过来也危害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环境破坏吗?我们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好,9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作一番探究。 请大家打开网页,点击进入“专题探究”,根据各自拿到的探究单,二人合作完成。 (学生活动) 探究单内容: 探究者 探究专题 A、主要有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B、环境问题对我们造成了哪些影响? C、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吗?为什么? 我们参阅的资料 (见附录一) 我们的观点(请列出事实依据) 过渡:根据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初步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可以不矛盾的,但要看人们的做法是否正确。而在现实生活中,就会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让我们看看我们同学能否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作出正确的决择。下面请大家点击进入“实战演练”,先看背景材料(见附录二),再充分了解各方观点(见附录三),也可以参阅所提供的资料(见附录四),然后进行投票决策。 (学生活动) 再根据学生的投票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点题:很高兴,通过刚才大家的选择与分析,我们不难达成这么一个共识:一个区域的发展,既要考虑当前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利益;既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又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教师机PPT显示或板书)。 最后,以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我们都是这片土地的子孙,她的命运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我们都该为爱她、打扮她、珍惜她、保护她而尽一份自己的小心和责任。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情感,而且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去为自己的国家工作和生活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心中暗暗地感到:我们是有了现代意识的中国人。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过程主要由计算机辅助教师讲述、学生查阅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进行模拟投票、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等几部分组成。这也是这节课使用网络的基本形式。它既有传统教学的基本部分,又有网络学习和特殊形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海量的信息资源 网络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海量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学习提供信息资源,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2、学生自主控制教学信息资源的机会大大增加 也就是说,网络教学能够顾及学生个体差异,做得好的话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我们以往都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式,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网络教学可进行异步的交流和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对于某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克服了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