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资产阶级革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资产阶级革命

资源简介

第四课 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
课程标准 2-3 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教学要求 1.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知道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掌握几个有代表性的实行资产阶级政体的国家。 2. 能够说出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影响及其历史作用。 3. 能把握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线索,认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发展趋势。 4. 通过学习,知道资产阶级革命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知道它(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体会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明白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结构分析 本课通过讲述17、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经过,从不同层面展现出英国、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状况、特点和深远影响。通过学习,让学生领略早期资产阶级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壮阔景象;同时,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曲折历程,激发学生探索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兴趣。 “议会对王权的胜利”——选取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案例。首先介绍17世纪初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统治期间,议会与王权的斗争概况;接着重点说明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后曾出现复辟,资产阶级采取不流血的方式发动政变,最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最后,总结了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课文以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从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叙述,让学生在历史事件中,逐渐把握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的特点。课文重点介绍了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突出作用及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选取了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历史事件,首先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对君主专制不满的必然结果;其次介绍了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通过对三次武装起义和每次起义所取得的革命成果的描述,使学生懂得正是人民的力量把革命不断推向高潮, 明白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的道理。 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主题为资产阶级革命,即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从时间上看,距离现在比较遥远;从内容上看,学生比较陌生,也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应注意因势利导,将教学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并能较正确地分析、归纳和认识问题上。例如:能否根据文字和图片,提取有效信息,挖掘课文内涵;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说出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特点以及革命后所创立的不同政治体制;能否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能否积极思考,认真探究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因。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3课时。 [新课导入] 建议一:复习导入 可先复习上节课内容,然后告诉学生:“新航路的开辟,使英国逐渐变成了大西洋航运的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开始对封建专制统治不满,一场革命应运而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由此导入新课。 建议二:问题导入 利用学生对已有知识的了解提出问题,比如:“在近代中国发展中,是哪个国家先用鸦片麻痹了中国人的斗志,接着再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是哪个国家与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英国)教师可以接着引导学生:“英国为什么能打败中国?它有什么样的实力?”通过一连串问题的设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入新课教学。 建议三:图片导入 展示有关国王查理一世、路易十六被处死场面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当时身为国王的查理一世和路易十六为什么会被送上断头台?由此引出新课内容。 教学建议 [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的教学建议 ○可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从新航路的开辟对英国的影响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兴起。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说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形。(如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要冲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圈地运动”积累了巨额资本,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 ○在介绍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时,应该告诉学生:查理一世为了加强王权采取的措施,不仅招致了广大民众的普遍不满,更使国王同议会中的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矛盾迅速激化,从而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2. 关于议会、议会军和克伦威尔的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结合阅读卡思考:英国议会的性质、行使的权力和它在革命中的作用。 ○利用教材,说明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取得战斗胜利的原因。 [活动] 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国王无权停止法律的实施或废除法律;国王不得建立常备军。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 1. 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教学建议 ○让学生结合图5-44和阅读材料,了解英国殖民当局与北美13个殖民地之间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 ○接下来,可以提问:“为什么说波士顿倾茶事件把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向高潮?”(北美人民借此事件开始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为独立战争爆发做好了准备。) [活动] 东印度公司倾销的茶叶虽然便宜,但北美人民认为英国统治者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对北美人民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不仅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也使他们无法享受到独立国家的各种权利。在他们看来,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因此拒绝饮用东印度公司的茶叶。 ○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让学生掌握独立战争的几个主要阶段,即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美国诞生的标志和战争的结果。 ○通过对独立战争线索及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美国的独立战争会取得胜利?”(北美人民对独立自由的渴求,战争本身所具有的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性,资产阶级的推动等。) 2. 阅读卡“星条旗的故事”的教学建议 ○让学生阅读教材,根据他们平时积累的知识,提出问题: “星条旗的故事和美国版图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美国在取得独立后也开始进行殖民扩张,通过战争、赎买、吞并等方式,使领土不断扩大。) ○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了解美国独立前后发生的变化。 3. 对美国宪法的教学建议 美国宪法的制定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了解美国宪法的制定和它所遵循的原则是讲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教师可总结:美国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它可以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权力流于专权;它主要受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 4. 对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教学建议 可事先让学生收集有关华盛顿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华盛顿被美国人称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在美国人心目中的第一人’,你能说说为什么吗?”(从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作用入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没有固定的答案。) 通过对华盛顿的学习,让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 1.有关法国大革命背景的教学建议 ○可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引出对法国大革命前社会现状的分析,然后提问:“大革命前法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朕即国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君主专制国家;说明国王占绝对统治地位,王权至上。) ○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与文字说明,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画,了解法国严密的等级制度与第三等级所处的地位,尝试分析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见相关参考资料) 2. 对法国大革命的教学建议 ○首先让学生阅读材料,知道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人民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 [活动]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该是自由和平等的,《人权宣言》宣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可以说,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一次伟大实践。 ○然后让学生运用图片、阅读卡等资料,分成小组讨论三次武装起义分别取得的成果。(第一次:攻克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并颁布了《人权宣言》;第二次: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第三次:领导者罗伯斯庇尔等实施了一系列革命措施,使大革命达到顶峰。) ○最后让学生总结法国大革命的意义。(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也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同时要强调人民群众在法国大革命的三次起义中显示出的伟大力量,他们在革命的转折关头,推动了革命向前发展。 [自我测评] 1. 赞同男生的说法,因为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的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议会受国王的控制,议会有决定征税、颁布法律等权力。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通过许多法令来限制王权,其中最重要的是《权利法案》。这种由议会制约国王权力的政体,称为君主立宪制,所以英国的政治体制有了根本的变化。 2. 略(注意正确、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历史作用。) 3. 现在世界上有丹麦、日本、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国与英国的政治体制相同,都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内容点析 [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1. 阅读卡介绍了英国议会成立的时间、目的、议会的组成人员、议会应行使的权力以及它的发展。对英国议会的补充说明,有助于学生了解议会享有的权利及议会与王权不断发生矛盾的根源。 2. 图5-41展示了位于伦敦市中心泰晤士河畔的英国议会大厦。它与文字说明结合,一方面展示了英国议会的历史;此外,它壮观的外表可以让人感受到它所具有的权威。 3. 克伦威尔是一名新贵族,1640年当选为议会议员。内战爆发时,他率领一支骑兵加入议会军作战。克伦威尔很有军事才能,1644年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领导议会军队大败王军。1645年6月在同王军作战的紧要关头,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从侧面攻击王军,先由骑兵冲垮王军左翼,再攻中央,接着猛攻其后备军,打得王军溃不成军。图5-42表现的就是克伦威尔在这次战役中的英姿。通过图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克伦威尔在革命中的作用。 4. 图5-43是一幅想象画,从中可以看到,在众兵簇拥的断头台上,站着几个刽子手。台左侧查理一世刚被引上台,伦敦主教正在为他做祷告,台下则人头攒动,人们期待着查理一世被处死。通过图片,可让学生体会英国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是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推动了革命的前进。 5. 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掌握了国家大权。不久,他驱散议会,就任“护国主”,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在他死后,英国的政局陷入混乱。旧王朝复辟,实施了严厉的反攻倒算措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人心惶惶。课文中所说的1688年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结果封建统治者再次被赶下台。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 1. 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造船业是主要工业部门之一,甚至英国本土都有很多人买这里造的船;中部盛产粮食,生产的小麦和玉米远销欧洲市场;南部有很多种植园,黑人奴隶是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除生产稻米外,主要种植烟草和棉花等经济作物。 2. 图5-44是根据发生在1773年12月16日晚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绘制而成的想象图。波士顿倾茶事件后,英国下令封闭波士顿港。通过图文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北美人民进行独立战争的起因的理解。 3. 图5-45取自约翰·特朗布尔的油画《独立宣言》。 画面中居中的是宣言起草委员会的五个成员,从左起分别是:约翰·亚当斯、罗杰·谢尔曼、罗伯特·利文斯顿、托马斯·杰斐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油画中,作者根据他们各自的贡献分别加以安排,其中杰斐逊显得特别有力量。它表现了《独立宣言》签署的历史场面。《独立宣言》用天赋人权的思想表述了北美殖民地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割让的权利。宣言向全世界宣告北美各殖民地脱离英国的统治而独立。 4. 图5-46描述了华盛顿冒着严寒率军渡过冰封的特拉华河,奇袭英国军队,俘敌1 000余人的情景。这次胜利显示出华盛顿过人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通过这幅油画和文字内容, 可让学生深刻体会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胜利的各方面原因, 其中既有美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也有华盛顿个人的贡献。 5. 图5-47、5-48分别展示了美国国旗与版图发生的变化。星条旗上五星数目的增加,说明美国独立后同其他殖民国家一样,也是通过大规模的殖民掠夺,不断扩张本国领土。版图的变化则让学生通过示意图,比较清楚地把握美国独立前后领土的扩张。 6. 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于1789年3月4日正式生效。宪法原文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如图5-49所示,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其中,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拥有税收、贷款、发行货币、征兵等权力。一切法律经国会通过,总统批准,即可生效。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选出,任期4年。总统既拥有行政大权,又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总统及其任命的内阁不对国会负责。总统需要定期向国会提出国情报告,同时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法官由总统任命并须取得参议院的同意,终身任职。最高法院有解释一切法律和条约的权力。这部宪法表明,美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创造出既不同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共和制,也不同于议会内阁制的总统制,使美国成为一个具有全国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联邦制国家。 [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 1. 图5-52图画中的巴黎人民有的提起火枪,有的握着斧头,有的扛上长枪,还有的拖着大炮,高呼“到巴士底去”,与守卫监狱的国王军队展开了激战。经过四个小时的战斗,起义的群众攻占了巴士底狱。图右侧的文字说明简单介绍了巴士底狱, 帮助学生理解之所以把攻克巴士底狱看作是法国大革命标志的原因。攻占巴士底狱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新的一页。为了纪念革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 法国人民把攻占巴士底狱的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国庆日。 2. 路易十六与侍从对攻占巴士底狱的性质所持的不同看法反映出:作为统治者的路易十六仍然力图保持自己的专制统治,竭力把起义看成是一场人民不满现实的叛乱。而侍从则实际感受到人民用暴力夺取政权,推翻旧制度的决心。它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改变,而是要从根本上颠覆旧的王朝,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所以,说它是一场革命。 3. 《人权宣言》全称为《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人民第一次武装起义的成果之一。它是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内容是阐明资产阶级的人权要求和以法治国的主张。《人权宣言》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范本,明显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因此,发表《人权宣言》的目的就是把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 “天赋人权” 等观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作为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它的发表彻底否定并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进步的、革命的。 4. 阅读卡图文结合, 介绍了法国国歌《马赛曲》的由来, 强调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诞生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通过对《马赛曲》的介绍, 可让学生感受到法国革命处于危机之时,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坚持斗争的精神,进一步体会革命的深远意义。 5. 图5-55表现的是路易十六被处死的场景。法国的国民公会作出判处路易十六死刑的决定,并于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的革命广场行刑。那天早晨,路易十六从被囚的丹普尔监狱押赴广场,道路两旁共有四千多名士兵警戒。断头台周围布满军队,后面是围观的群众。路易十六到达刑场后,走上断头台,跪着接受了神甫的祷告。就在这时,鼓声大作,三个行刑手架着他上了断头台,结束了他的生命。断头台前,行刑手桑松正提着路易的头示众。处死路易十六是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的成果。 6. 法国大革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革命的过程中会出现多次的曲折与反复,因此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在革命的进程中,一些关键的历史人物对革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更应该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历史的每一次前进都离不开他们的积极参与。 7. 阅读卡“滑铁卢战役”补充说明了法国大革命以后法国的政治局面和拿破仑的政治生涯,图文结合意在说明拿破仑帝国在法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通过对拿破仑帝国建立、发展和败亡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参考资料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提 16~17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很大成就。由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大增长,东部及西南部地区的地主贵族掀起圈地狂潮,出现了众多的资本主义农场。东部及西南部农村里的地主贵族多为与资本主义农业发生密切关系的新贵族,他们与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相一致。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受到诸如封建土地制度、行会制度、贸易独占制度及各种苛捐杂税的压抑和束缚,从而引起了与资本主义发展有切身利益的各阶级的反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清教教义作为斗争武器。16世纪60年代,英国出现清教运动,抨击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宣传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宗教观和宗教的、政治的组织形式,反对封建专制。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时期,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1628年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请愿书。次年查理一世将议会解散,以后11年未再召集议会。17世纪30年代末发生了苏格兰人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不得不于1640年4月13日召集议会。但因议员拒绝国王的要求,查理一世于5月5日又解散了议会。史称这届存在仅三周的议会为短期议会。 查理一世的横暴,引起群情愤激。同时苏格兰起义军又大举进攻,查理一世被迫于1640年11月3日重开议会,结束了11年的独裁统治,议会一直存在到1653年4月20日,史称长期议会。长期议会成为反对以查理一世为首的王党的领导中心;它的召开是革命开始的标志。 《中国大百科全书》(精粹本) 查理一世(1600~1649年)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1625~1649年在位)。1625年,查理一世召开第一届议会,在征收吨税和镑税等问题上同议会发生冲突。 1630年, 查理一世强迫年收入40镑的土地所有者缴纳骑士捐并履行其他封建义务。1634年,他又开征吨税,引起人民普遍反对。1637年6月23日,苏格兰人民起义, 反对在苏格兰强制推行国教会的祈祷仪式。为筹集镇压起义的经费,查理一世被迫召开中断了11年的议会,但遭议会拒绝。此届议会仅存在三个星期,故称“短期议会”。后因苏格兰起义军攻势猛烈,查理一世被迫再次召开议会。1640年11月召开的“长期议会”(直到1653年4月被克伦威尔解散)反对以查理一世为首的封建王党,处死了他的两个宠臣。而查理一世企图逮捕议会领袖,没有成功。这次议会的召集,被视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42年,查理一世离开伦敦。8月22日,发动内战。在两次内战中,查理一世均遭失败。根据议会设立的高等法庭的判决,查理一世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和人民公敌的罪名,于1649年1月30日在白厅前被斩首。 英国的议会 最早形成于13世纪,分上议院和下议院,议员都是封建主阶级。上议院不是由选举产生,而是由根据世袭权力而取得这种位置的世俗贵族和非世袭的教会高级人士组成。 大部分议员都是从斯图亚特王朝取得称号和职务, 因此斯图亚特王朝可以指望他们的支持。下议院的情况稍有不同,因为这是一个选举出来的机构。 尽管其议员不是真正的英国人民代表, 可是他们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要比上议院的议员低。他们是由各个郡年满21岁,从地产上每年获得40镑以上收入的男子中选举产生的。在斯图亚特王朝时代,由各郡选入议会的是中等贵族和大贵族,包括旧的封建贵族和新的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还有在某种程度上与土地占有有一定关系的资产阶级。17世纪, 很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成为下议院的议员。 随着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同封建君主和封建贵族的利益开始发生分歧,反对派在议会里也日益增大。 英国议会大厦 位于伦敦市中心区的泰晤士河畔,是19世纪中期英国最主要的哥特式建筑。大厦建立在泰晤士河畔一个近于梯形的地段上,面向泰晤士河。各个部分之间分段相连,形成许多内院,大厦内的主要厅堂都在建筑物的中间。整个建筑物中西南角的维多利亚塔最高,高达103米。此外,97米高的钟楼也很引人注目,上有著名的大本钟。这座大厦的所在地原来是一座王宫,建于1060年,此后不断有增建。直到1512年亨利八世搬离之前,这里一直是王宫。 16世纪中叶以后,这里成为议会所在地。183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宫殿建筑,后进行了重建。大厦中的中央大厅是整个大厦的交通枢纽,中央大厅的平面呈八角形,上部是一个拱顶,高达23米,从这里可以前往上院和下院。此外,大厦中还有许多著名的房间和走廊,它们是议会各委员会的办公室,上下两院的图书馆也在其中。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早在1607年,一百多个英国殖民者在北美洲南端的东部海岸登陆,在詹姆士河上游建立他们称做詹姆斯敦的据点。1620年,一艘名为“五月花”的英国船,穿越大西洋,前往北美。这艘船载着一百多名英国人,其中既有不堪英国国内宗教迫害、背井离乡的清教徒,也有工匠、渔民、农民等穷人。“五月花”最后停靠在今天美国的马萨诸塞海岸。这些移民刚到北美的时候, 人地两生,衣食无着。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他们学会了种植当地的农作物。但是,当他们在北美大陆站稳脚跟后, 就开始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从17世纪初英国人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开始到1733年,英国人在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了13个殖民地。殖民地的居民来自欧洲各国,有爱尔兰人、荷兰人、日耳曼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英格兰人。于是,英语成为来自各地移民的共同语言。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 初步形成了以新英格兰为中心的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逐渐产生了共同的文化。正是这种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促成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共同的心理特征,从而使他们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即美利坚民族。 《独立宣言》 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宣布独立的纲领性文件。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是日定为美国国庆日。 资产阶级民主派杰斐逊是宣言的主要起草人。 宣言继承和发展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理论, 阐述了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理论根据。宣言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们诸如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让与的权利。指出,为保障上述权利,人们才建立政府,任何政府一旦损害这些权利,人们就有权改换它或废除它,建立新政府。 宣言列举和痛斥了英王对殖民地实施的暴政,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 自由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人权原则。马克思称它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宣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政治愿望。另一方面,由于屈从于种植园奴隶主的压力,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也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暴露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和人权的局限性。《独立宣言》的发表对发动群众进行独立战争,起了重大作用。宣言对推动后来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特别对法国大革命及其《人权宣言》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大百科全书》(精粹本) 美国国旗和国歌的由来 美国的国旗又叫“星条旗”,主体由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组成,七道红条,六道白条;旗面左上角为蓝色长方形,其中分九排横列着50颗白色五角星。1775年12月,华盛顿大陆军的一名海军军官曾经在“艾尔弗雷德号”舰艇上升起一面旗帜,旗帜的左上角是缩小了的英国“米字旗”,其余部分排列着13条横条。它反映了英属北美殖民地温和派代表要求取得英帝国范围内自治的主张。1776年6月,华盛顿、罗斯上校和银行家莫里斯来到费城一位女裁缝──罗斯上校的侄媳罗斯夫人的小店铺, 请她按照画家威廉·巴雷特设计的图案缝制一面旗帜。图案的左上角是蓝色长方形, 上面无规则地排列着13颗白色六角星,其余部分是13条红白相间的横条。罗斯夫人建议把六角星改为五角星,排成一个圆圈,以更好地体现13个殖民地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的团结。 华盛顿采纳了她的意见。不久,罗斯夫人精心缝制的第一面星条旗诞生了。1777年6月14日,大陆会议批准这一样式的星条旗为美国国旗, 国旗上的每一道彩条和每一颗五角星代表刚刚宣布独立的13个原殖民地州中的一个。1795年,当佛蒙特和肯塔基两个州加入联邦时,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决议:将原来国旗上的13道彩条和13颗星分别改为15道彩条和15颗星。到1817年,新联邦内已有20个州。于是,国会于1818年又通过一项新的法案,规定:国旗上五角星的数目应与合众国州的数目相等,凡一个新州加入联邦,国旗上就增加一颗白星;但国旗仍恢复为13条红白相间的横条,不再随州数增加而改变,以纪念赢得美国独立的最早的13个州的历史功绩,并保持原国旗整体布局的稳定。到1959年,国会批准夏威夷为美国第50个州。于是,美国国旗左上角蓝色矩形内就有50颗白色五角星。1983年6月,美国总统里根宣布6月14日为“美国国旗日”。在这一天,美国各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对国旗的敬重和对合众国的热爱。 国歌的由来则要追溯到1812年。不甘心美国独立的英国重又进犯美国,美英再度开战。1814年8月,英舰炮轰巴尔的摩要塞麦克亨利堡。当时,被扣压在英舰上的美国律师弗朗西斯·基看到星条旗仍在麦克亨利堡上空飘扬,非常激动,随即写下了《星条旗永不落》的歌词。后来作曲家斯坦福特和史密斯为《星条旗永不落》谱曲。1815年,美国再次打败英国,取得了被称为“第二次独立”的胜利。1931年3月3日,美国国会批准《星条旗永不落》为美国的国歌。 华盛顿(1732~1799年) 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美国第一任总统。1732年2月22日出生在弗吉尼亚东部的一个大种植园主家庭。从1748年起,在弗吉尼亚当过三年土地测量员。后来,曾在英国殖民军服役,获上校军衔。曾参加1756年爆发的英法“七年战争”,随英国军队对法国作战,为英国立下了汗马功劳。1759~1774年为弗吉尼亚议会议员,反对英国殖民统治。1774年初和1775年先后当选为第一、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任命他为大陆军总司令。在人民群众的推动和支持下, 他率领大陆军经过多次战斗,击败了英军,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赢得了人民的爱戴。1787年5月,华盛顿在费城主持召开制宪会议。 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决定建立联邦政府。1789年1月,华盛顿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4月,在美国临时首都纽约就职,1793年连任。任内,他尽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对外贸易;设立合众国银行;成立联邦最高法院。1796年9月17日,在连任两届总统即将到期之时,他发表著名的《告别辞》,呼吁全国团结,反对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他的这些思想, 对当时的美国政治生活起了很大作用。1797年,华盛顿第二届总统期满,退居弗吉尼亚的维农山庄。1799年逝世。 法国的等级制度图说 教材图5-51以金字塔的造型形象地展示了大革命之前法国的等级制度,从中可以看出:法国的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工匠、城市贫民和广大农民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他们和资产阶级受到教士和贵族的沉重压榨,承担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生活困苦不堪。金字塔右侧的图则形象地展现了深受压迫的法国农民。这是法国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出版的木刻漫画,漫画中教士压在农民的前半身,贵族压在后半身。老农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勉强支持佝偻欲仆的身体。地主的鸽子在啄食他的庄稼,兔子在吃他的青菜,但他不能驱赶。他的裤袋里还露出催交王粮的通知单,而教士的衣袋里装满逼交各项供奉教堂的税单。这幅画通过强烈的对比,激发人们对封建剥削的不满和对农民的同情。它是大革命以前法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有助于学生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社会原因。 《人权宣言》 1789年8月26日,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人权宣言》)。该宣言后来被用作1791年宪法的前言。《人权宣言》是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阐明资产阶级社会基本原则而提出的纲领性文件。 《人权宣言》明确宣布自由、平等、财产和安全是天赋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权;宣布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宣布了资产阶级基本的民主权利;宣布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的发表,打碎了君权神授的神话,否定了封建等级制,激发了革命人民的巨大热情,起到了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的作用。人们高举“人权”的旗帜,给封建特权阶级与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促进了大革命的深入发展。《人权宣言》成为法国大革命彻底性和典型性的重要标志。 罗伯斯庇尔(1758~1794年) 出身于法国阿尔图瓦郡一个律师家庭。1781年毕业于巴黎大学法学专业,后回到家乡担任律师。他早年学习过启蒙思想家的著作,特别崇拜卢梭,希望能把卢梭的思想付诸实践。1788年,罗伯斯庇尔写了一本小册子,要求改革郡的三级会议,受到第三等级的热烈欢迎。于是阿尔图瓦的第三等级选他为代表,去巴黎参加全国的三级会议。到巴黎后,他参加了雅各宾俱乐部。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罗伯斯庇尔以其积极的革命活动和激进的政治主张,赢得了群众广泛的信任,逐渐成为雅各宾派的领袖。1793年5月31日~6月2日,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为了拯救祖国,挽救革命,罗伯斯庇尔等人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政权,建立了雅各宾专政。在雅各宾专政时期,罗伯斯庇尔领导雅各宾派采取了一系列比较激进的革命措施,稳定了国内局势,同时也使恐怖进一步扩大化, 大大削弱了雅各宾专政的群众基础。1794年7月27日,即共和历热月9日,反对罗伯斯庇尔的人开始对他发动进攻。他们在国民公会中阻止罗伯斯庇尔发言, 并操纵国民公会通过了逮捕罗伯斯庇尔及其拥护者的决议。罗伯斯庇尔当即被捕。不过,当天罗伯斯庇尔即被其支持者从狱中营救出来。反对派闻讯,大惊失色。但是,罗伯斯庇尔没有立即采取果断措施,丧失良机。当他后来起草号召人民起义的宣言时,反对派控制的军队攻入巴黎的市府大厅。罗伯斯庇尔开枪自杀受伤。反对派次日即匆匆把罗伯斯庇尔等人送上断头台处死,罗伯斯庇尔时年36岁。 《马赛曲》 《马赛曲》的作者是鲁日·德·李尔,他当时是斯特拉斯堡驻军工兵上尉,业余音乐家。这首歌曲最初名叫《莱茵军战歌》,当时法国正同奥地利交战,义勇军一路高唱这首歌曲进入巴黎。巴黎人第一次从马赛义勇军那里听到这首歌曲,就称之为《马赛曲》。《马赛曲》鼓舞了士兵,乐队指挥格雷特里对鲁日·德·李尔说:“你的《马赛曲》是具有大炮一样威力的音乐。”1795年7月14日,《马赛曲》被法国国民公会定为国歌。 在法国历史上,《马赛曲》几经浮沉,曾先后作为革命歌曲和爱国歌曲激励着人们。法国国王路易·菲力普推崇这首歌曲,把它看成是1792年结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象征。但在1834年的政治审判中,《马赛曲》却被诬蔑为“煽动暴乱”的歌曲。1848年,《马赛曲》开始在欧洲传播,而在它的祖国,第二帝国却宣布它为“煽动颠覆”的歌曲。但是,拿破仑三世曾一度模仿其已故叔叔,在普法战争时允许唱《马赛曲》。1880年最终确定了《马赛曲》的地位,政府规定学校必须教唱《马赛曲》。第一次世界大战证实了《马赛曲》具有凝聚人心以面对死亡威胁的作用。在国外,《马赛曲》也是一首革命歌曲,结束流亡生活的列宁就是在《马赛曲》的歌声中回到俄罗斯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抵抗运动接受了这一歌曲,在巴黎获得解放时,戴高乐将军曾高唱《马赛曲》。 拿破仑(1769~1821年) 法国军事家和政治家、 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兰西皇帝。1769年8月15日生于科西嘉岛一个律师家庭(当时科西嘉岛属法国)。 青年时入巴黎军事学校专攻炮兵学,1785年任炮兵上尉。他熟读启蒙学者伏尔泰、卢梭等人著作,支持法国革命和雅各宾派。在1793年土伦战役中立下了战功,获得提升。从1796~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赢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随后以英雄的身份返回巴黎。1799年,他看准时机,离开侵略埃及的法军冒险回国,积极策划政变,得到了一些政客、银行家、军火商、军队旧部的支持。11月9日和10日,即共和历雾月18日和19日,发动军事政变,建立执政府,任第一执政。1804年改法兰西共和国为法兰西帝国,称拿破仑一世,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以他为主席的参政院,实行军事独裁。拿破仑在执政期间,对法国的行政和法律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他改革了法国的金融机构和司法制度;创办了法兰西银行和法兰西大学;实行了法国行政的中央集权制。 在他所进行的改革中有一项内容远远地超过了法国国界,这就是创编了法国公民法典,即著名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法国革命的理想,它稳健适度,条理清晰,简洁明了,令人夸口称颂。 因此法典不仅在法国一直得到实施(今日法国的民法与原版的《拿破仑法典》明显相似),而且经过局部的修正也为许多其他国家所采用。拿破仑在位时,继续对外战争,确立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他因发动战争侵犯了各国的独立,奴役各国人民,激起了全欧洲的不满和敌意,以致最后失败。但他的军队把法国的革命思想带到欧洲大陆各地,动摇了欧洲社会的陈旧基础。1812年进军俄国的失败,使拿破仑几乎全军覆没,促使形成新的反法联盟。莱比锡会战失败后,联军于1814年攻入巴黎,拿破仑退位并被放逐,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复辟。1815年,拿破仑卷土重来,建立“百日王朝”。但在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失败,被囚禁于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病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