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五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课程标准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3-4 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2 列举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贡献。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教学要求 1.能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围绕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去收集资料。 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3.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4.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忧患意识。 结构分析 本课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而展开。 “历史学家的讨论”意在提出问题,并提供了基本的、初步的材料,同时提供了比较分析的角度,如目的、规模、航海技术、影响。 “动手做一做”让学生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按照课文的要求,从收集的材料中提取相应的信息。它主要考查学生收集材料、提炼材料的能力,侧重点在于学生对“事实”的把握。 “动脑想一想”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看学生能否从材料中提炼出有关观点,侧重点在于学生对“观点”的把握。 “大家议一议”则进一步要求学生在把握“事实”“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探究。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收集的材料说明一定的问题,而且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及事件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建议 由于哥伦布航海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内容在本单元已经介绍,因此,本课探究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在知识面上进一步扩充,而是重在考查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看学生能否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分析材料,提炼出自己所要的信息;看学生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围绕自己的观点给予充分的论证。本课探究的形式为开放式,教师应侧重对学生探究方法的引导,重视探究过程。至于学生探究的结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1课时。 [新课导入] 建议一:从问题导入 教师可引用一个观点,航海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张。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第一次领先于东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建议二:从中国造船和航海发展史导入 教师可以结合已学过的内容讲述: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航海事业就很发达。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了独木舟,到商代有了木板船。战国时吴国、越国已有海军。汉代开辟出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远达大食(阿拉伯帝国)。当时的大船长达四五十米,可装载约千吨的货物。公元5世纪初,中国就有商船活跃在波斯湾和幼发拉底河。唐朝初步开辟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航程之远,船队之众,在世界航运史上是空前的。 [历史学家的讨论] 有关历史学家对郑和研究的教学建议 英国业余历史学者加文·孟席斯于2002年3月15日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发表了他的新观点:是郑和首次环球航行,发现了世界。10月,他来到中国进行演讲,并带来他的新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虽然这一观点仍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但它和课文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关,又是学术界的新说。可以将这个内容介绍给学生,吸引学生探究的兴趣。这一子目的教科书内容可让学生自己阅读。 教师也可列举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中的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研究成果,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一伟大航行的认识,然后再与哥伦布航海展开比较。 [动手做一做] 1.活动建议 可以让学生参考图5-74以及哥伦布开辟新航线图来进行比较。图5-31“新航路开辟航线图”不是很详细,并且只标明了哥伦布1492年航行路线,教师可以找一幅比较详细的历史地图,让学生来观察、思考。列表比较两者的规模时,因郑和历次下西洋的规模相差不是很大, 可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与哥伦布第一次远航相比较, 也可与哥伦布第二次远航(规模相对大)相比较。 [活动] 见下表。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船只数量 200多艘 最少一次3艘,最多一次17艘船只大小 海船长158.8米,宽61.6米 长24.5米,宽6米携带的货物 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 牲畜、农具、种子、粮食随行人员的数量 出海人数最多时达27800人 最多一次1000多人[活动] 郑和下西洋途经的主要地点:福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爪哇、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锡兰(今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哥伦布航海从西班牙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巴哈马群岛、海地岛等岛屿最终到达美洲。 [动脑想一想] [活动] 《明史·郑和传》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于炫耀明朝军事的强大以及国家的富强。 《殊域周咨录》认为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有损国家利益。 《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指出葡萄牙人开辟新航线的目的是寻找黄金。 《共产党宣言》指出了开辟新航线以及发现新大陆的世界意义,即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崩溃。 1.活动建议 教师可以收集资料,或者见本课参考资料,选择表达不同观点的内容,让学生归纳分析。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说一说不同的观点。比如,既有对郑和和哥伦布的正面评价,也有对他们的负面评价,这样扩大学生的视野,为下面的讨论作好充分的准备。材料中难懂的词语可指导学生查找工具书,或由教师讲解解决。 [大家议一议] 1.航海目的的教学建议 学术界的说法多种多样,学生在讨论中也可能提出许多不同的看法,甚至只是猜测,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就可看作达到探究的目的。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要轻易否定,适当给予引导。最终总结时可以把学术界的基本观点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下。 [活动]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平地与海外各国交往;发展贸易;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还有一种观点是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哥伦布航海的主要目的一般都从经济角度来解释,认为他直接目的在于寻找黄金。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对东方贸易的需要。15世纪中叶,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使得运往欧洲的商品数量少而且价格贵。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贵族、商人、新兴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开辟一条新航路,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另外,也有人认为,传播基督教和掠夺土地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 2.郑和下西洋影响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利用课文内容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活动] 西方人开辟了新航路,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友好往来,但是,它所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最终导致航海壮举悄然结束。 3.郑和下西洋是否该禁的问题教学建议 关于郑和下西洋是否应该被禁止的问题,同样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一问题。从不同立场出发,会有不同的结论。围绕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组织小型的辩论会。 4.“郑和为什么没有发现美洲”问题的教学建议 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可以从航海的动因、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郑和航海主要侧重于政治目的,不像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有持续的经济动因。又如,中国人崇尚和平,没有向海外掠夺财富的欲望, 没有征服新领土的野心。从国内经济结构来看,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谋求海外扩张;明朝推行重农抑商传统政策,禁止私人外贸活动。从参与者情况来看,西欧航海活动采取国家与冒险者订立契约的形式, 航海活动参与者包括贵族、骑士、教士、商人、下层民众等,社会基础较广泛;郑和下西洋受命于帝王,资金由国库拨支,社会基础狭窄。 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学生有统一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必拘泥这一问题,甚至可以向学生提出更具想象力问题:如“如果郑和当时发现了美洲,你想想会对当时和后来的世界秩序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郑和的船队和哥伦布的船队在大洋中相遇,会是什么情形?”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讨论、角色扮演或者撰写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 5.活动的教学建议 课文列出的四道问题应视课堂教学进度情况,或将四题全部纳入班级讨论范围,或选择部分列入讨论范围,也可另拟几道新的题目开展讨论。 在讨论第1、2、4道题时,可由每4~6个学生组成一组,选择本组同学最感兴趣的一道题进行研讨。各小组研讨后,推选代表在班上阐述本组的观点,再由其他组补充或诘难提问。由教师将各组的主要观点摘要写在黑板上。 第3道题在探究时,全班学生可按“应该禁止”“不应该禁止”正反方两种意见自由参加一方讨论。为充分发表意见,双方可各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研讨,再由正反双方展开辩论,最后由教师对辩论情况作出小结。 内容分析 [历史学家的讨论] 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关于哥伦布航海规模的材料没有介绍,意在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课文涉及的各种要素收集哥伦布航海规模的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 [动脑想一想] 1.《明史》是清代官修的记述明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始纂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四年(1739年)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等撰成。《明史》代表了清代官方对历史的评价。课文选取《明史》这段评论,意在让学生了解官修史书对郑和下西洋的看法。“耀兵异域”中的“异域”指外国。 2.《殊域周咨录》,明代严从简撰,详述国内各族和各国的道里、山川、风俗和物产,是研究明代中外关系史和少数民族史的重要资料。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人对郑和下西洋的一种看法。 参考资料 学术界对郑和下西洋的不同评价 明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开展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从而有了郑和下西洋之举。前三次主要任务是在东南亚和南亚建立国际间和平安宁的局面, 为明王朝树立“声威”,并为下一步向南亚以西更远的地方航行,建立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后四次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通过开辟新航路,让自古罕通中国的海外国家,重泽而来,“宾服”于中国,为明王朝在海外建立前所未有的功绩和广泛联系。另外,郑和下西洋使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业,以苏州为中心的丝织业,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织业,以芜湖为中心的漂染业等,都有较快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郑和下西洋既使亚非各国人民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又使中国人民在认识亚非国家方面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中国人民对海外的地理知识。郑和使团重要成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以及巩珍著《西洋番国志》三书中,对郑和下西洋所访问的主要国家的情况,都作了翔实而生动的记述。《郑和航海图》中,有关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地理知识,也有集中的反映。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今天不清楚的是,永乐帝为什么要进行这些花费巨大的海上远航。他们被组织起来或许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寻找被废黜的、或许逃亡在外的建文帝;皇帝似乎更像要寻找盟邦,或许是要探查备征服的新土地,虽然这些远航不具有军事目的。他进行这些远航实际上有很多理由:寻宝——郑和的船只叫“宝船”;显示他的权力和财富;了解帖木尔的和其他西亚蒙古人的计划;扩大朝贡制度;满足他的虚荣心和他对荣誉的渴求;以及使用他的宦官队伍。不管怎样,这些活动反映了这位喜动不喜静的皇帝对帝国的世界秩序所持的看法和它应用于南洋的对外关系的看法。 郑和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跨越了半个地球,把明帝国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在这个过程中,他进行了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 郑和的远航,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皇华使者奉天敕,宣布纶音往异域”。各国也争遣使团来华,中国人成为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一支支配力量。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但明王朝遣使西航的目的, 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进到顶峰,“厚远薄来”,用大量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结果开支浩繁,“库藏为虚”,被后来任事者视为耗民伤财之举。此后明朝政府无力也不愿再开展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郑和下西洋的结果,打通了从中国到非洲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以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郑和下西洋的结果,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 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 张岂之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郑和数次出使西洋,虽然意在宣扬国威,开拓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但毕竟开支浩繁,所以屡屡遭到臣下的反对。明成祖一死,继位的仁宗便听从了夏原吉的建议,“罢西洋取宝船”。西洋宝船的罢设,其原因似乎不仅限于此。明朝经过洪武、永乐两朝的开创,其国力强盛,已非昔比,若但从财力上讲,此时应具备更充足的物质条件。但其关键在于,随着明初国内统治的逐渐巩固和对外的开拓,明朝也面临着一个时期的重大转折。到仁宗、宣宗时,仁宗、宣宗二帝无论从阅历还是本人能力讲,都远逊于太祖、成祖二帝,而且由于社会的稳定,使他们无力也无心向外开拓发展,他们意在如何守住大明的江山。所以这次罢设后,直到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宣宗“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 于是命郑和组织第七次出使。 …… 郑和的出使远航,在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壮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9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永乐年间,成祖派遣郑和率领大型船队远航西洋各国,在政治上,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影响,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但在经济上,官方朝贡贸易没有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劳民伤财,“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仁宗嗣位,便“大赦天下,杨士奇草诏,如下西洋宝船,云南取宝石,交趾采金珠,撒马儿等处取马,并采办、烧铸进供诸务,悉皆停罢”。其后虽然于宣德二年(1427年)、五年(1430年),宣宗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再次派遣侯显、郑和等率领舟师往西洋诸国,“开读赏赐”,但其规模已比永乐时大为缩小。仁、宣时期节制下西洋行动,对于节约国家财政开支、安定社会,一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傅衣凌主编:《明史新编》 学术界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进行比较的观点 新史氏曰,班定远既定西域,使甘英航海求大秦,而安息人(波斯)遮之不得达,谬言海上之奇新殊险,英遂气沮,于是东西文明相接触之一机会坐失。读史者有无穷之憾焉。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结束后,中国远洋航海活动就此却步。 一时好大喜功的中国封建皇帝不惜倾全国之力,建造规模宏大的郑和船队,但是缺乏赖于持久从事如此规模的航海活动的经济基础。郑和航海虽然也部分反映了明廷进行朝贡贸易的意图, 但其政治因素明显大于经济因素。郑和航海并无航海探险、开辟新航线的经济动因,而只是一种宣示威德于四方的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和平远征。 《郑和研究论文集·郑和时代的世界帆船航海》 15世纪是整个世界发生变化的世纪,在东方的中国和西方欧洲同时进行着性质截然相反的贸易。郑和贸易团在亚非地区开展的贸易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信赖的基础上的,与西方殖民者在同时期的以掠夺、 扩张和屠杀为特征的贸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参加(郑和)贸易工作的马欢在《瀛涯胜览·古里国》中,详细介绍了在古里国进行十分有趣的摸手议价贸易过程:事先择定日期,届时国王派两位大臣来主持,明朝船队有关人员先将各种货物带到交易地点,双方当着面,一件一件地通过摸手来公平议定价格。 这种买卖双方互把手插到对方袖子里摸手指以议价的方法……最后双方击掌,就算交易完全商定,决不翻悔。……从15世纪中叶起,西方殖民者则一手制造出长达四个多世纪、震惊世界的历史悲剧——黑奴买卖。 ……欧洲人硬把非洲黑人当作一种活的商品——会说话的牲口, 去进行买卖。……一支伯明翰枪就能换到一个黑人,一匹阿拉伯马能换25个奴隶……地理大发现同时使美洲印第安人人口大减,历来被屠杀的达1 200万到1 500万之多。……前者郑和是和平使者,后者哥伦布是入侵强盗,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 《郑和研究论文集·十五世纪两宗截然不同的贸易》 人们常常把郑和比之于西欧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西方的航海家们在世界航海史上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了功勋,在这一方面,他们是划时代的人物。但是,拉美人民、非洲、印度和东南亚人民并没有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马第一个绕过好望角,打通欧洲通往东方的航路而建寺立碑去纪念他们;麦哲伦第一个完成了环球航行,在他的死亡之所——菲律宾的马克坦岛,菲律宾人民建立了巨大的纪念碑来纪念民族英雄拉普拉普,因为他在战斗中打死了麦哲伦。拉普拉普是菲律宾第一位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而麦哲伦则作为一个残忍暴虐、贪得无厌的侵略分子载入菲律宾的史册。究其原因,就在于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之流把殖民、奴役和前所未闻的屠杀、掠夺、迫害带给了拉美、非洲、印度和东南亚人民。在这一方面,他们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和郑和相比,实有天壤之别。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东南亚人民是最严正的法官,数百年中,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这正是东南亚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怀念、敬仰的表现。 《郑和下西洋》 东西方航海遥相呼应,是人类历史发展不断扩大交往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对于促进东西方汇合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虽然双方背景不同、条件不同,但是人类为了认识外界而走向海洋的愿望是相同的,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 东西方航海模式存在共性:同是人类通过海洋认识外界、走向世界的过程。郑和时代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客观评价郑和航海的历史意义,不以19世纪以后形成的西方观念框架去评价,就会认识到在西方的航海之外,存在另一种模式的航海,另一种古代国际关系的模式。换言之,15世纪存在两种海洋开拓模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类交往模式。中国航海的和平稳定发展模式,与西方的暴力掠夺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我们从东西方航海比较中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就当时发生于东亚乃至亚洲的历史来看,伴随郑和的一次次出航,一个东方的朝贡体系建立了起来,国家权力在区域整体上扬,由此,一个官方贸易为主体的区域贸易网络形成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层上,下西洋船队将中国文化远播海外,在东亚乃至亚非建立起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国际交往准则,凭借这些准则,在区域内建立起和平秩序,成为区域合作的基础。这是对中国汉唐王朝“德被四海”的发扬光大,与暴力掠夺的强权政治有着根本不同。 万明:《关于郑和研究的再思考》,《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7期 伟大的郑和航海显示了中国有强大的远航能力。但是由于在动因、大地观、地图等方面,明初中国远远不具备西欧人完成地理大发现那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中国未能进行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最根本的条件还是经济动因。如果明初中国资本主义有迅速的发展, 从而产生强大持续的经济动因, 那么封锁的海洋政策、皇帝的主观意志(行为)、狭隘的大地观以及传统地图的缺陷等不利条件都会改变,并按经济要求而顺向发展的。那么中国人也会完成地理大发现的。 宋正海 陈传康:《郑和航海为什么没有导致中国人去完成“地理大发现”?》,《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年第1期 就郑和船队之规模、装备、技术等航海能力而论, 当时中国人完全能完成地理大发现。这是已为中外史学界所公认的了。……由于郑和航海缺乏强大的持续的经济动因,当封建皇帝的主观意志有了改变,不再支持郑和航海时,郑和使团部分成员的海上探索就进行不下去了。郑和下西洋暂时的性质,软弱的动因,是当时中国不能完成地理大发现的根本原因。这是一。其次,狭隘的大地观是郑和航海未能引导中国人去完成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原因。在古代中国,地平的大地观是根深蒂固的。明初占统治地位的宇宙理论是中国传统的浑天说。浑天说主张“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蛋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其虽包含球形大地观,但其对大地球形的理解,与地理大发现时代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对大地球形的理解,有本质的不同。浑天说所谓的球形,大半个在水中,小半个在水上。自然水中的半球并非人世,航行是无法到达的。……所以,浑天说中的人类世界实际上还是个半球,和新盖天说中的拱形大地倒有相似之处。在郑和航海时代,郑和船队的航海家们无论持浑天说,或是持盖天说的宇宙理论,都不会向世界大航海时代的西欧航海家那样,确信大地是球形的,因此,他们考虑不到航海西行可以东达,或东行可以西达的问题,也不会对自己提出进行环球航行的问题。 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