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三课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改革开放的年代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教材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段历史,理解伟大成就的取得不仅靠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也是党和国家正确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让学生认识发展经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意义;知道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及成就;学会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和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变,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通过分析讨论成就取得的原因,认识党的战略决策方针的正确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为民族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拥护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改革开放的成就。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教学方法 情感体验法、讨论—发现法。教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准备 调查改革开放以来自己家庭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新课导入【演示】MTV《走进新时代》,创设情境。【提问】你眼中的邓小平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新课教学【活动】1. 缅怀邓小平。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资料并思考问题。学生归纳分析全会的决策及意义。【总结】对于邓小平的历史功绩,江泽民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重要政策,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可见全会具有重大意义。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们访谈和调查后的感受吧。【演示】感受不平凡的变化。【活动】小组限时汇报展示课前准备的资料。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小品表演、实物、图片展示或播放《深圳纪实》的剪辑短片等形式汇报。【总结】从同学们的精彩汇报中,我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了祖国各地,农村和城市人们的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感到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承转】同学们,我们再来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思考并回答。【提问】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取得哪些成就?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略谈计划体制存在的弊端。教师举例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种所有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总结】看来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富裕,一定要改革。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使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三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虽然世界风云急剧变化,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承转】中国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下面我们再来一起探究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开放又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演示】《对外开放格局形势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的过程;正确看待开放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提问】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引导学生总结历史的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封闭只能导致落后。【总结】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应当吸取和利用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承转】请大家阅读教材第24页的材料:《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提问】深圳和浦东的发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深圳与浦东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总结】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的伟大转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的标志。【演示】材料: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提问】最能反映三位伟人有代表性的历史时间是什么?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指的是什么事件?三位伟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哪些重大贡献?【小结】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进程。邓小平是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车轮,它必将使中华民族经济腾飞。【作业】1. 利用收集的资料开展“改革开放成果”展览活动。完成作业本的相关内容。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想让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要注意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知识的引入和应用要切实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实际;知识的讲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本课时教学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感悟的过程。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三个特征:活动性、生活性和发展性。我们如何以“生活性”为切口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呢?引导学生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心现实社会的发展,尝试综合观察现实社会的需要,这些对提高教学效果极为重要。本课时涉及较多概念,学生虽经常说,但不一定理解,可以通过具体实例解释清楚,有的不必展开讲(比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三课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问题三部分,如果以“一国两制”构想的产生、成功实践和未来展望去统领整节内容,就会使本节教材头绪更加清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 ( http: / / www. / )了解或掌握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中国对国民党当局攻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 ( http: / / k. / lishi / " \t "_blank )意义;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通过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教学,培养学生 ( http: / / www. / )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香港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培养学生 ( http: / / www. /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 http: / / k. / lishi / " \t "_blank )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中国政府对台湾和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让学生 ( http: / / www. / )学会比较思维方法。学生阅读理解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 ( http: / / www. / )掌握研习历史 ( http: / / k. / lishi / " \t "_blank )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教学,让学生 ( http: / / www. / )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香港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培养学生 ( http: / / www. / )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其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活动法。教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准备 了解“一国两制”的有关内容。板书设计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的含义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澳门回归的历程 2.香港、澳门的回归意义 三、.海峡两岸的关系 新课导入用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导入新课。【提问】刚才大家在大屏幕上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总结】刚才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我们看到了繁荣的香港、澳门,美丽的台湾风光。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香港、澳门、台湾。了解他们的过去,展望它们美好的未来。【多媒体展示】香港、澳门、台湾的图片。【提问】同学们先想了解哪个地方?专题一:香港【提问】关于香港,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叙述】你们有没有在1997年7月1日零时看到英国米字旗缓缓降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的庄严时刻?【提问】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老师突然想起一首诗: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活动】:请同学们结合香港回归和刚才这首诗提出你想了解的和你不懂的问题。(学生讨论提问,略)【总结学生的提问】为什么说是百年的耻辱和百年的梦想?为什么全国人民如此盼望香港回归?香港问题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讨他们所提出的问题。① 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给英国;1898年,《拓展香港界址专条》中英国又以租借的形式占领了新界。② 香港是我国领土,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都处于重要地位,香港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是国际上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自由港口。香港回归,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③ 香港问题通过和平谈判,运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提问】下面我们就重点来讨论“一国两制”,请同学们就“一国两制”这个名词提问。(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讨学生所提问题。)① 什么是“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中的“一国”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指的是两种社会制度。)②“一国两制”是怎样形成的?(为了结束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的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了九条方针;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82年《宪法》规定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设想,1984年人大通过了关于“一国两制”的政策。)③“一国两制”提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香港回归宣告了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终结,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总结】“一国两制”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香港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其实它的伟大实践不只表现在香港问题的解决上,还表现在解决澳门问题上。12月2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大家知道为什么特殊吗?【承转】1999年12月20日,同样是一个令人难忘而振奋的日子,因为五星红旗又在澳门冉冉升起,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一百年前清政府把香港割让给英国,四百年前澳门被葡萄牙占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却能够在20世纪90年代使它们回归祖国?(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等。)【提问】香港回归祖国已经整整七年了,澳门回归也已整整五年,我们看到是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生回答,略)【总结承转】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澳门继续保持着繁荣、稳定。大家知道2001年是中国喜事连连的一年,香港回归四周年、澳门回归两周年、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APEC会议在上海的成功召开。当时一位非常著名的人士写了一副对联:今逢盛世倍思亲,遍觅中华少一人。你们知道这幅对联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略)【总结】是的。虽然喜事连连,但祖国母亲的心里却还在流泪,因为还有台湾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一条海峡阻隔着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下面我们一起看两首诗:【提问】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略)【提问】我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诵有什么样的感受?【总结】于右任先生强烈盼望祖国统一,我们也强烈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谁能用史实给我们说说?(学生回答,略)【提问】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史实依据吗?(可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2.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3.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列岛和台湾。4、明朝时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5.清朝时在台湾设省。近代台湾的有关史实:1.甲午中日战争后,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2.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3.1949年,由于人为原因,台湾与大陆分离。)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运用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和平统一。)【承转】但是台湾在回归的道路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你们知道有哪些阻力吗?(学生发言,略)【承转】面对台湾当局的这种形式,你想对台湾当局说些什么?【叙述】虽然台湾在回归的道路上遇到了来自台湾当局的阻力,但我们相信台湾回归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实现祖国统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人民在为此而努力着,如已过逝的辜振甫、汪道涵先生,他们为推动民族和解所表现出的那颗赤诚之心,将为中国人所铭记。【总结】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贡献,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因为只有祖国好,香港、澳门会更好!只有祖国强大,台湾回归才会更顺利!我们期待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练习: 材料一:2005年4月1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国民党大陆参访团,结束了为期5天的“缅怀之旅”、“经贸之旅”和“搭桥之旅”,返回台湾。江丙坤说:“参访团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为两岸搭起一座走向和平、和谐的便桥。” 材料二:2005年05月05日宋楚瑜率亲民党来大陆,他指出最重要的希望是搭未来之桥,搭海峡两岸炎黄子孙,我们共同的互信之桥,搭未来的了解之桥,更要搭未来合作之桥。也就是我们所期盼的是创造未来,大家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两岸一中”。 材料三: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开始其60年来首次大陆之行。他在北大演讲时提出两岸需要对话与和解,需要相互合作,坚持和平,走向双赢。台湾只有走对路才有出路,不能够让“民粹主义”取代民主的思想,不能够让“制宪”、“正名”、“去中国化”、武断的“台独”时间表来打破两岸人民整个幸福的基础。 (1)国民党和亲民党领袖率团访问大陆充分说明了什么?(2)台湾的出路在哪里?课后拓展学习:(任选一题)1、《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给台湾中学生的一封信》2、《紫荆花开满园春,回归七年话香港》3、 完成作业本的相关内容。教学反思:用歌曲来导入,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故事、歌曲等导入方式值得探讨。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三课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学内容 第三课时 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教材分析 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斗争的结果,不再受外族奴役的中国,在世界上尽快树立自主形象和确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提出和平共处外交原则,首先取得了印度、缅甸的认同,随后获得更多国家的共识,成为国际外交基本准则。新中国外交地位是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克服一个个阻力而获得的,周恩来的外交才能为中国赢得国际地位、促成亚非各国团结协作共同反对国际帝国主义、为赢得发展机遇等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经历的几个阶段;通过具体事例,领会我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过程与方法 图片观看,小组讨论、对比分析、感悟升华,自我总结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当今中国在外交上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外交历程。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即中美关系的演变。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活动法。教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相关的案例与图片。。新课导入:【提问】: 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对立、美苏争霸是主要矛盾。)【提问】: 美国对亚洲采取了什么政策?其结果如何?(抑制中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扶植台湾;结果以失败告终。)【总结】:中美关系也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新课教学:【提问】:1949年春夏,毛泽东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三原则”是哪三条?(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活动】:联系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中国近现代史及本册一单元第一课所学知识,小组讨论这三条方针的寓意是?讨论结束后由各组派代表回答。【总结】:“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指的是对国民党政府与各国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提问】:那么毛主席为何会提出这三条新的外交方针呢?(提示:联系新中国成立的国际背景)【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承转】:中美双方敌对状态长达二十多年。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从此,中美关系出现转机。【活动】:让学生观察图1-39至图1-42,可互相交换意见。【提问】:1、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出图片反映的核心内容。(中美关系)2、中美关系是如何演变的?(结合课本知识概括)(50年代:美国在外交上孤立并遏制中国,中美关系敌对、紧张;1971年:美国代表团访华,双方开始接触,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关系改善;1979年:中美建交。)3、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有所转变?中美关系出现好的势头?(可小组交流,从国际局势和二战后的中美关系两方面来考虑)。(从美国方面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尼克松在一份报告中曾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从中国方面看,与美国关系正常化可起到牵制苏联,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作用。因此,改善两国关系是双方的共同要求。) 【展示】:中美“乒乓外交”图片。【承转】:“乒兵外交”是中美关系史乃至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展示】:尼克松访华图片【总结】: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开始了他称之为“谋求和平的旅行”。它宣告了中美关系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同年中美正式建交【展示】:美国9`11事件图片【承转】:9`11事件反映当今世界和平正遭受着什么威胁?(恐怖主义)【提问】:中国为国际反恐,维护世界和平作了怎样的努力?(各抒己见)【总结】:2003年8月6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参加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进行了反恐军事演习。共同探索维护地区安全稳定这一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提问】: 1、这一组织的成立对国际形势产生了哪些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2、“上海合作组织”对我国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标志;组织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承转】: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我国周边外交的重大成果。那我国在多边外交方面有何举世瞩目的成果吗?(2001年,APEC会议在中国成功举行) ( http: / / www. / APEC.jpg )【提问】:这次会议有何重大意义?(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总结】:在“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新中国外交逐步走向成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作业】完成作业本的相关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