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心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春风化雨润心田

资源简介

春风化雨润心田
---------关于学困生、问题学生的思考
关键词 问题学生 不良行为 自我放逐 学困生 逃避
近年来,在越来越强烈“减轻学生负担”的呼声中,我们教材的难度逐年下降了许多,然而,每位第一线的教师都知道,教材难度的下降并未带来学生学习成绩的大幅度提高,学困生依然是学睏——一提上学就睏,而且近年来其人数还有扩大之势,他们的学习成绩依然是班级中最稳定的二、三十分以内,这几分的来源是:运气碰几题,多少知道几题,左顾右盼瞄几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有观察的教师会注意到,他们虽人在课堂但都没有听课,准确地说是没有参与到日常的课堂学习活动中。退学、逃学、厌学是他们这一症候群的共同特征。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学困生的厌学和逃学是因为他们缺乏学习动机,但是,我注意到,其实他们并非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其实他们也想学,只是,在我们长期以高度竞争压力下的学校环境里对学校所设课程已经历了足够的失败,丧失了足够多的面子了。试想一下,我们每个人都有最不擅长的活动,如下象棋,如果已花了一些时间尤其是与同伴相同或差不多的时间后,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又要面对同伴或同情的安慰或不屑的嘲讽,你还有多大兴趣去关注它呢?回避之后的失败总比执着后的失败有面子,至少可以自我安慰:“术有专攻”,我总有什么其它赢你的技能吧?于是多数学困生就在对抗教师、打架或其他异端之事中找回其勇敢、能干的自信,从而学困生往往同时是问题学生。所以,我认为,学困生的厌学,其原因并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我们充满学业竞争的学校教学环境所引发的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了学业不成功的学生产生逃避与自我放逐,最终,他们可能从其他方面寻求成就感,如打架、上网或其他不良行为,逐渐成为老师和同学眼里的问题学生。这一过程就是:学业失败
既然如此,我们这就不能不从人的心理上去找根源了,根据自我价值理论的观点,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自我接受的前提是肯定自我的价值,而我们的社会、家长、学校仍至学生自己又常常把自我价值与能力相等同。因此,在充满竞争的学校环境中,学习的动力主要源于为增强和保护有关能力的自我概念所进行的努力。一个人只有当他感觉到在竞争中有能力战胜他人或与他人抗衡时,他才会认为自己有价值;如果他意识到自己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战胜他人,则往往会采取回避参与、掩饰努力、故意拖延、设置高难目标等策略来维护自我的价值。这就是自我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因此,根据自我价值理论,许多被形容为冷漠、厌学或懒惰的学生,其实并不是缺乏学习动机。相反的,他们可能是被错误的原因激发得动机过强,只不过,他们强烈的动机并不是指向学习任务的完成,不是追求有意义的成就而是错误地采取了自我阻碍的方式,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对自我价值的保护上。但是,竞争的环境中能够得到奖励的名额是有限的,成功者的稀少与珍贵能让部分学生,尤其是那些深信自己会赢的学生,去努力奋斗,来避免自己的分数比别人低。而从长远来看大多数学生将会采用除学习之外的其它一切方法,——特别是那些曾经努力过去屡战屡败的学生,还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而基础知识缺乏只是由于取消了留级制而升上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努力已经不可能给他们换取成功的同学,他们选择放弃努力,或者即使尝试也不全力以赴,以随时为自己的失败留下借口。于是,他们拒绝听课、逃学或干些其他有助于维护他的自我价值、满足他自我接受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是违反课堂、学校甚至是社会秩序的行为——以此求得自我价值的肯定。曾经有一位对学习已经彻底绝望的学生对帮助他的老师说:“我知道打架不好,可是,读书我肯定不行,打架我会赢,打赢架的感觉真的很好,我喜欢打架。”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德莱库斯所说的:“一个正在发生不良行为的孩子,是一个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地位而感到懊丧茫然的孩子,他的所作所为建立在一个错误的推理上,以为不良行为可以使他得到所盼望的社会认可。”因此,学困生往往就成了问题学生,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长失败积累的结果,这样的学生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这就是我们农村初中校常见的“初一若有若无,初二信心全无,初三自我放逐”的现象。
那么,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我的答案是:改革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创建一个满足学生需要的学校教育环境。
我想,在无法保证入学生源质量的情况下,学校只能通过二个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业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学生提供多种其他技能课程,以帮助他们找到传统学业所不能带给他们的归属感,帮助他们在符合学校、社会秩序和社会价值观要求的范围内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
第二,实行有效的全面课堂管理机制。
要有效地实行全面课堂管理机制,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
1、课堂管理应该以对最新的课堂管理研究与理论的深刻理解为基础,以学生的个人和心理需要为基础。
我们目前的课堂几乎依赖于每个班级的班主任,以校纪校规为蓝本,采用奖优罚劣的行为主义色彩浓厚的刚性的管理手段,进行纪律控制,尽管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不良行为普遍感到忧虑,但许多学校和教师都不能了解问题存在的原因或问题与教师专业行为之间的关系,不能了解为什么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人和学习需要的缘由。
2、课堂管理应着眼于形成一种积极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从而将课堂建成一个相互扶持的集体。
要确保学生的个人需要在课堂里得到满足,应通过创建一个积极的、相互扶持的课堂环境来激发学生更多的积极行为,是基于自我价值理论的观点:每个学生在满足个人和心理需要的环境中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3、课堂管理应包含根据学生个人和班级集体的学习需要,使用促进最佳学习的教学方法。
既然构建低落的学习动机、消极的自我态度、学业失败等主要是由不恰当的学习条件所造成的。优异教学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只有改变课堂学习条件,我们才能减少学生学习失败的次数,从而增强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动机。
4、课堂管理应包含使用各种组织和管理的方法,以此促使学生制定并遵守有助于创建安全的、互相关心的集体行为标准,以及使用有利于良好课堂管理的各种教学方法。
现在,大多数教室里有50~70名学生甚至还更多,而教师竟要在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担负起协调这么多不同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各种活动以及维持其秩序的责任。因此,不管一个教师有多么大的责任心和多么强烈的奉献精神与职业素养,不论这个教师对学生的需要了解得多么的透彻,营造的情绪氛围多么温馨,提供的教学多么有效,组织技能依然是关健。
5、课堂管理还应包含能使用一套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正的方法,以此促使学生检查和矫正自己不当的行为。
许多教师会说:“我们没有时间使用那些精细的心理咨询策略。”不过,现在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对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不堪其负者大有人在,而许多学生的家庭因素、生存环境因素(如单亲家庭、不良家长等),也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扭曲,我想许多教师也已经发现,班级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所以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正的方法对教师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寓了。
以上是本人近年来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体会,借此一纸空谈,愿有相与者,心有慽慽焉。
PAGE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