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内容摘要】:课程改革要求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活动课程理论、多元智能理指导,构建和生成新的教学模式。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这就告诉我们,不要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僵化和和凝固化,无固定的教学模式才是教学最好的方法。考虑到《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特点,更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模式框框,重新选择教学方案,组合教学方法,构建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关键词】:社会课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效果 意义课程改革要求运用建构主义理念、活动课程理论、多元智能理念作指导,构建和生成新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这种需要,我们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刚刚进入课改时,面对全新的教材,我们在感到新鲜的同时,更多的是无所适从。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教材与教参留给我们太大的空间。从老教材、教参一下子跨越过来,大家接受起来很困难。这种困惑直接作用于课堂,导致了课改初期很多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有的教师无限夸大了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在没有课型限制的前提下,任意发挥,使教学各环节落实不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以往教学经验丰富,在课堂教学方面有固定模式的教师,很难跳出原有的框框,总是不自觉地走回老路,循规蹈矩地对课堂教学进行分类、分课型处理,使得原本应该更开放、更有活力的课堂,因为主观的教学行为而僵化起来。构建体现教师个性化的新的教学模式的任务迫在眉睫。经过一年的实验和摸索,我们运用演绎法,从实践入手,逐步提升、创建“自主—合作—交流—发展”的初中社会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的理念依据(1)模式的提出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个体进行教学创造的依据,任何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任何教学方案的完善,都是一个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直至成熟的不断递进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世纪课程改革对人才的呼唤,研究出一个相对稳定的、典型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创建教学模式的原则:全面性原则,为保证生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宜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使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发展个性,提高能力;尊重性原则,就是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主动学习;启发性原则,让学生得到“创新“的认识。其基本点是:体验,让学生从以往的经验中感性地体验、意会内隐的知识;思索,巧妙地设计问题,激励学生们开展思维,查阅资料,尝试解决问题;讲授,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获得理性的认识;应用,通过具体应用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并巩固了有关认识;评价与创新,及时反馈、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使学生提出新见解,并做出恰当评价。激励性原则,就是充分关注学生,对学生的闪光之处给予热情而真诚的赞美和鼓励,从而促使学生个性发展,使其不断地超越自我。此外,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也是创建这一模式的初哀。(2) 模式构建的依据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体观。②以学生创新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③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的适应能力需要的学生发展观。(3)模式内涵的依据“自主—合作—交流—发展”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出发点,以让学生主学习、多维互动、主会体验为基本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让课堂成为学生活泼、上讲、主动发展的最好场所。这个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创境引思,目标定向;自主实践、互动感知;合作交流、共同体验;引申再造、感悟升华。二、模式操作的程序下边,我以《与山为邻》这一具体课例,来说明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1)教学简介“与山为邻”是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第二课,本单元有两大特点:一、采用案例教学,旨在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人们的生活,由特殊推及到一般。“与山为邻”就选择了山区环境中3个典型案例:天山的垂直牧场、哀牢山如画的梯田、阿尔卑斯山卢卡索的旅游业,让学生通过这3个例子来感受山区人们的生活,并联想到世界上其他有类似山区环境的人很有可能也过着类似的生活,由特殊到一般,便于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来归纳总结山区人们生活的特点。二、注重反映不同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注重让学生先了解人文景观,然后再探究造成人文景观差异的是自然条件,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由于山区环境对于处在平原地区的学生来讲较陌生,故设计中总是考虑先让学生对某一种山区环境获得感性认识之后再来分析。要达到这一目的,可通过播放录像、图片等直观手段来实现。考虑到初一学生年龄较小,让他们系统分析很难,故尝试运用比较法,让学生通过将两种环境相比较,来明白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是史地综合的新教材,教学中要时刻渗透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学中设计了灵活多样的学生活动,如表演、辩论、出点子,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师只是这一过程中的引线人、组织者。(2)教学模式①创境引思,目标定向上课伊始,我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以下教学:(展示)课件播放诗句: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提问):这些诗句说明了什么?让同学们感受到什么?(由熟悉的诗句引入学生不熟悉的山区环境,便于学生接受,也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切入,就为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使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进入了自然的学习状态,也就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求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②自主实践、互动感知在这一环节中,要给学生创设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法,选择表达方式,然后经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共同感知、主动发展。(播放):世界山脉分布图(要求学生介绍主要山脉名称引入:下面我们选取众多山脉中的三座:天山、哀牢山、阿尔卑斯山,来看看这些地区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一学生上台边指边介绍山脉名称)(老师):介绍世界山脉分布,先让学生对世界山区环境有个整体印象,再选取其中三座进行案例教学,层次清晰。(播放):天山哈萨克牧民游牧生活的录像(提问):天山与平原地区相比,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不同?观看录像,思考回答。要点:天山(畜牧业、游牧、住毡房、骑马、吃牛羊肉、奶等)平原(种植业、定居、住楼房、乘车船、吃米饭等)(进一步思考:是什么造成两者有这么大的差异?)(引入):了解天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学生回答:自然环境)(播放):天山位置图要求学生描述天山的地理位置。(播放):天山景观垂直变化图(提问):天山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山体呈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要求学生解释该诗句意思。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天山景观会呈现有规律地递变?(学生分组讨论,回答。)(组织学生活动:天山草场资源丰富,假设你是一位哈萨克牧民,你将怎样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场资源来放牧自己的羊群?让学生表演,充当牧羊人。)(总结):哈萨克牧民放牧过程,点出“转场”习俗。(分组讨论,选代表上台演示牧羊方案,学生自评:哪个方案最佳。)通过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方法,自主投身于课堂实践,并在生动互动中加强感知,在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合作。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允许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课文的实践,不但会使学生产生较高涨的学习热情,而且还有助于他们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③合作交流、共同体验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就是让学生自己认真地去读、去领悟、体验、揣摩、探求、发展课文真谛,提高认识,陶冶情操。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先观看录像,一是以生动的动画形象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为了不宪政了解元阳梯田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手段,把它与课堂教学整合,不仅是为了引学生入情境,还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认知的重要途径。(播放):反映哀牢山哈尼人生产生活的图片(提问):与天山相比,哈尼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特点?(观看图片,回答。)(要点):天山哈萨克人(畜牧业、游牧、住毡房)哀牢山哈尼人(种植业、定居、住蘑菇房)(进一步思考):是什么造成两者不同?(引入):哈尼人充分利用哀牢山的自然条件修筑梯田种植水稻,他们有哪些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方面考虑)(学生回答:自然条件。分组讨论,回答)在观看课文图片之后,我再给学生们以自主合作、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让学生结合课本插图讨论。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合作对像,两人协商。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依据学生体验上的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让问题在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得到解决。通过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情境(图片)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对梯田开发利用,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组织学生探究):哈尼人只知在梯田上种植水稻,但梯田上还能种植其他的农作物,请同学们为哈尼人出出点子,种植一些其他的农作物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组织学生辩论):哈尼人在坡地上开垦梯田获得了成功,但在另外一些山区,人们不惜砍伐树木种庄稼,结果庄稼没长好,还造成水土流失。你认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分组讨论,回答。)(以问总结):以上我们了解了天山哈萨克牧民的游牧生活和哀牢山哈尼人的梯田文化,那么山区除了可以发展畜牧业、种植业,还能发展什么?(课后思考,以问总结,为下一课时作铺垫)④引申再造,感悟升华这一环节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再造课文形象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特色的认识及描述,展示了人们适应环境、并利用和改造灿烂的文化的和谐人地关系这一主题,这实质上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的精神。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能力的环境,体现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综合归纳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在课堂上,为了能让学生获得学习快乐的情感体验,我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始终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习进程中愉快的心情。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充满自信。这也使“自主—合作—交流—发展”这一模式的思想精髓,在课堂在每一个细小环节上都有所体现。三、模式产生的效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显示出它的优势。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课堂;(1)目标导向的课堂一进入新课,学生就能够自主地给自己的学习定向。这满足了学生实际学习的需求,也包括个体需求。每一个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小目标出发,最终达到了综合性学习的整体大目标。(2)自主参与的课堂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①给予充分的时间;②给予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力;③给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④给予自主选择学习合作伙伴的权利;⑤给予学生随时指导与帮助。这样,真正把学生推到了主体的地位。(3)体验丰富的课堂考虑到学生在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方面均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按自己的体验去表现对课文的感悟,使上课不再是附和着教师。学生的生活经历千差万别,带全课堂的也应该千差万别、百花齐放,情感体验也应该更丰富。(4)交流合作的课堂现在,我们已经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朋友。这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四、模式产生的意义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新的教学模式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把它视若珍宝,在一切社会教学活动中照搬套用。我们强调多元素构成新课程,强调在原有模式上生成新的模式。这新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参考书目】:《新课程教学设计,朱明辉,金鑫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会,2005年,《试教通讯》,韩绍祥等,人民教育出版社会,2005/19-20会刊《解读中国教育》钟启泉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朱汉国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朱明光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