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新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帝国新政

资源简介

帝国新政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掌握基本知识。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帝国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6-2 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6-3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重 难 点
重点:贞观之治的措施
难点:三省六部制
导入:
出示:课题《帝国新政》
师:你认为在封建社会中能称得上帝国的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1 疆域广大2 文化繁荣3 经济发达4 军事强大5 政治稳定6 科学先进。。。。)
师:唐朝算不算是帝国?
生:是
师: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当时世界上是少有的,当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打开课本91页)
二、新课教学:
师:唐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谁建立吗?(出示:材料:唐朝建立)
生:618 年 李渊
师;:唐朝建立初期社会壮况怎么样?
生:国力疲惫,萧条。。。。。。。。。。。。。
师:李世民登基后从哪些方面着手治理原先 “萧条”的唐朝呢?
播放唐太宗录像
师:同学们在看录像时要注意唐太宗在从哪些方面着手治理原先 “萧条”的唐朝,并记下来,思考这些政策跟以往比较“新”在哪里?
师:刚才看了录象我们知道了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一个太平盛世叫什么?
生:贞观之治
师:唐太宗从哪些方面着手治理造就了“贞观之治”呢?
学生回答一点,教师进行总结:
生:(1)君臣关系: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君民关系: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3)政治体制:改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4)民族关系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
师:在我国帝王中,唐太宗是最善于纳谏的。所谓纳谏即倾听不同的意见,择善而从。
一个人听多了坏话会不会觉得刺耳呀?为什么唐太宗听到谏言感觉难受,但还是采纳呢?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虽然“逆耳”,但是大臣的直言真正反映出这个朝代的内在问题,更有利于皇帝及早地干预,进行完善,改正,更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
师:在众多的进谏人中,唐太宗最欣赏谁?
生:魏征
师:你们了解魏征这个人吗?
生:。。。。。。。。。。。。。。
魏征所提的意见大多是针对唐太宗的缺点,在死后,唐太宗有感而发。(能否在书上找到有感而发的句子)
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联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由此可见,唐太宗把谏臣魏征比作一面镜子。上述内容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风范?(民主、听取不同意见、以史为鉴……)
师:在位期间,唐太宗不仅将君臣关系处理得当,君民关系也有很深刻的认识.他是如何比喻君民关系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
师:你能不能解释一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你能说出这句话所隐含的意思吗?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重要问题?
(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 师: 他为什么对君民关系有如此正确的认识呢?
生:唐太宗吸收隋朝灭亡的教训
师:那么在君民关系上与以往朝代相比“新”在哪里 (与以往朝代相比,唐太宗更加重视劳动人民的力量,更加体恤老百姓的疾苦)
师:这一思想认识是怎样落到实处?(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人民的利益?)
学生回答:。。。。。引出2、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板书)
师:这一措施的实施能起那些作用?
(稳定人心、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师:唐太宗时期君臣君民关系如鱼得水,民族关系呢
出示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
这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呢?
3.民族一视同仁(板书)。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以往的民族关系的“新”表现在:
以前 贵中华,贱夷狄
唐朝 一视同仁
师:这样的民族政策有什么作用?
生: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安宁。而唐太宗本人也被各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唐太宗接受隋朝的一些教训但他也吸收完善一些政治体制。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对中国的政治最大的贡献就是完善了两套制度,就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4.三省六部制(板书)
出示:隋唐以前中央中央集权制
在隋唐以前,大家都知道皇帝之下即宰相,宰相集大权于一身,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是皇帝的左右手外,同时问题不断,如曹操,司马懿等等,都因权力过高,结果谋逆。
出示:三省六部制
问:有哪三省?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有哪六部?六部归哪省管辖
三省六部制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部之间共商国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分工明确,相互合作中又有牵制,改善并加强了秦代以来的中央集权。)
(教师归纳:唐太宗时增设宰相,这一方面是防止宰相专权,加强了皇权;另一方面是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由于各职权部门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师:唐朝在选拔人才方面实行什么制度
5.科举制度(板书),
科举考试后,唐太宗得意地说:“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之中。”但有一位宰相认为:朝廷中的大官,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也难以称职。从这段话当中你可以看出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以什么标准来选拔人才?哪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
(隋唐以前用出身或者举荐的方式,而隋唐实行科举制以后以才能为标准)
师:为了得到天下英才,唐太宗沿用了科举制度。唐朝的强盛跟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有密切的关系。贞观年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每年都达千人以上。
师:科举制对世界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说明了什? 生:当时还影响到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许多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著名的有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这种影响说明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课堂总结]唐太宗的新政以后,整个社会有很大的改善。同学们想象一下唐朝会出现怎么样的景象。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商人旅客停留,很少出现盗贼,牢狱经常空闲,牛马遍布原野,住宅大门不闭。连年丰收,米斗三四钱,从长安至五岭以南地区,从太行山以东到沧海,过客不携带粮食,在路上进行补给。进入太行东以东的村落,行客经过,沿途百姓都厚加供待,甚至赠送食粮,这在唐朝以前是从未有过的。” ──《贞观政要》
[以古论今]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有什么借鉴作用?
重视三农问题 关注民生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以人为本。。。。。。。。。。。。。。。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以感兴趣的话题导入,烘托气氛,使学生的身心一开始就置于历史情景中,为完成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通过四个片断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学生在解决一些问题中,可能会出现知识点的错漏,作为教师的我及时做好纠正、补充工作,真正做到一个的知识的引导者、点拨者。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地相信学生,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拥有真正地学习自主权,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后,我从唐太宗治国策略引到当今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作为,紧扣时政中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党情怀,同时向学生叙述从唐到今中国的经济繁荣、强盛,明天的中国必定是个统一、繁荣的大国走向世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