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走向现代世界课 题 第一课 全球性的震荡 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有更系统的认识,并能更深刻地认识战争带来的灾难,从而培养起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的观念;通过引导学生探讨科技的两重性,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教学难点:科学技术的两重性。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新课导入 【叙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0世纪初爆发的两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它们是哪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叙述】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审视这两次世界大战方方面面的情况吧。【出示】课题: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下)新课教学一、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活动一:比一比,填一填。不同点类别对象 根本原因 起止时间 战争发起国 重大事件 结果 性质一 战二 战相同点……【承转】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大量新式武器运用于战争,新式武器的出现说明了什么的进步?──科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二、科技与人类【提问】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科技促进人类生活的实例吗?学生举例。【提问】科技是否对人类生活只有促进作用?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叙述】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利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活动二:唇枪舌战话科技【展示】正方──科学技术的发展造福于人类反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毁灭着人类学生展开辩论。【结论】科技发展本身无害,关键在于把科技用在哪里。我们应该把科学技术用于提高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一句话:我们应用科技造福于人类。【承转】两次世界大战的另一共同点是他们都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法西斯干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三、图说法西斯暴行活动三:课前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收集反映德意法西斯暴行的图片,一组收集反映日本法西斯暴行的图片,并分别给收集到的图片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可用实物投影仪、幻灯片或黑板报形式呈现。展示完以后,由学生谈他们看后的感受。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四、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战争?活动四:我为和平献计策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引导学生概括出:1.发挥联合国的作用。2.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3.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课后反思课 题 第一课 全球性的震荡 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最早爆发的地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实质及影响;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经济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中资本家的处理办法;经济危机与二战策源地形成的关系。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新课导入 建议一:叙述:环顾1929~1933年间的资本主义国家,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美国有1040万英亩的棉花被全铲倒在地;密西西比河漂满牛奶;巴西有2200万袋咖啡豆烧毁或倒入大海;丹麦毁灭了11700头牲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呢?建议二:介绍“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的会议及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但是,在这种稳定的背后,孕育着无穷的危机。【出示】课题: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新课教学活动一:新闻联播(设置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课前准备:1.把学生分成四组,选出各组组长。2.由四位组长讨论确定各组报道的地区(或国家)及主题 地区如:西欧、美洲、非洲、亚洲 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 主题如:商品被销毁;银行挤破门;失业的人们;工厂纷纷倒闭等3.各小组成员围绕本小组报道的地区及相应的主题收集整理资料,写成新闻报道稿。4.有条件的话可由各小组把相关资料特别是图片、图表、地图等制作成幻灯片作为各小组新闻报道的相应的背景活动过程:1.两位同学担任新闻联播主持人2.可由主持人读各小组已准备好的新闻报道稿,也可以由小组派代表作为外景地记者做“现场报道”。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使用教材p91图7-9(寻找工作的失业者)和图7-10(挤满取款人群的银行)。其他可供参考的图片、地图、图表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情况表活动二:国际观察(设置本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实质、影响等的理解)课前准备:1.选择一位同学担任主持人。2.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作为资深记者参与现场分析。3.主持人与各小组代表查阅资料,做好充分准备。活动过程:1.主持人致开场语。2.“资深记者”上场。3.每位同学都是现场观众,他们可以提出他们有关经济危机的疑惑,并要求解答。4.如果观众提不出问题,则由主持人提问。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用好书本“母女的对话”:母女两人的对话反映了经济危机期间一种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工人失业,没有钱买煤生火取暖,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煤堆积如山,造成浪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教材P92图7-11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危机的正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孕育的。活动三:我来想办法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国家元首,你所领导的资本主义国家正陷于危机之中,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矛盾有哪些?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解决?设置本环节的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把握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并为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埋下伏笔。附录:关于经济危机的笑话美国有一年经济危机,失业率很高。一个人工作找了很久,也没找到。一天他在街上转悠,忽然一个人从建筑工地的楼上掉了下来。他急忙跑到工头那儿问:“那个刚掉下来的人的工作我可以接替吗 ”工头说:“不行,他的工作已经有人接替了。”“谁呀 ”“就是把他推下来的那个人呗。”大量的“胡佛村”出现,许多人盖着“胡佛毯”(旧报纸)在外过夜,面黄肌瘦的男女老少拿着“胡佛袋”(破口袋)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人们再也不相信胡佛的许诺了。“I know 3 trades.I speak 3 languages.Fought for 3 years.Have 3 children.And no work for 3 months.But only want one job.”(翻译)我会三项技能,我会说三国语言,我已有三年工龄了,我有三个孩子,我已经失业三个月了,我现在仅仅是需要一份工作。以上这段英文资料被一位英国失业者写在一块小木板上,当他外出寻找工作时就把它背在后背上,以便让那些从他身边经过的人们来了解他、认识他,帮他找一份工作。课后反思课 题 第二课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和革命过程的概况;列宁的生平和他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在俄国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布尔什维克、苏维埃和苏联的由来以及苏维埃政权模式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利用本目教材提供的文字与图片材料了解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的背景;利用已学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0世纪上半期“全球性的震荡”等知识来理解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历史必然性;利用课外搜集到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材料,认识十月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十月革命把共产主义的理想变为现实的革命豪情,感受革命者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能客观、理性地看待杰出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十月革命。教学难点:理解十月革命的影响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新课导入〕展示教材第95页图7—18《列宁宣告苏维埃政权成立》。【叙述】在今天的课上,我们首先来接触一位历史伟人,他的名字叫列宁。教师可以请学生补充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列宁的图文材料,并口头表述列宁的主要生平,如有必要,再作适当补充:列宁1870年生于伏尔加河畔一个教师家庭,幼时聪明活泼,中学时代曾因品学兼优获取金质奖章,17岁入读大学法律系,进校的第一学期就因参加学期被捕并被学校开除。18岁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从此列宁的名字就和俄国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是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缔造者。【叙述】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走上了推翻旧政权的革命之路呢?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俄国人民选择了列宁所走的道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9世纪中期以来的俄国社会。(新课教学)【板书】第二课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一、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1.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1)俄国── 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十月革命历史背景的介绍,需要讲清两个层次:①俄国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落后国家;②一战时期的俄国社会情况。【提问】○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一些欧美国家惊心动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积极进取、富有创新精神的工业革命的情况,请同学们一起回顾前面学过的内容,看看在革命的洪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哪些国家?它们中有没有“俄国”的字眼,为什么?本设问的导向在于让学生了解“俄国是资本主义世界中的落后国家”。【叙述】在19世纪席卷全球的工业革命浪潮中,落后的俄国也进行了一番努力。19世纪中期,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把劳动力牢牢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制度,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但与欧美资本主义强国相比,俄国经济仍然十分落后。展示教材第93页图7—13《贫困的俄国农民》,教师引导学生对此图进行观察。19世纪中叶以来,展现在世人眼前的俄国有着辽阔的疆域、欠发达的经济,套着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外衣、包裹的却是沙皇封建专制的内心。这就是少年列宁成长的国家。【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3页阅读卡“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强调列宁的人生理想: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改造俄国。了解布尔什维克的含义、政党名称的由来。【承转】1914年,作为布尔什维克党领袖的列宁在流亡地得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消息。俄国在随后的几年中逐渐陷入了困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3页7-14《一战中开赴前线的俄国士兵》。【板书】(2)一战期间的俄国社会情况【展示】投影材料:材料一:一战中的俄国军需供应情况1914年8月,俄国缺少30万支步枪;10月,缺少87万支。1916年,因燃料匮乏,炼铁炉被迫停火,结果使冶炼厂只能供应军工所需金属的一半。前线每年需30亿发子弹,而年生产能力则为 5亿发;每月所需炮弹为150万发,而生产能力仅为5万发。另外食品供应紧张,军队仅能得到原来供应量的一半。材料二:一战期间俄国工人罢工情况材料三:战争期间士兵厌战情绪的纪录(部分)1915年11月,波罗的海舰队部分水兵起义;1916年3月,德文斯克士兵拒绝执行进攻命令;西伯利亚部分军队也拒绝作战。1916年:逃兵人数达150万;起义事件屡屡发生。上述三个材料的导向在于让学生了解俄国在一战期间逐渐陷入困境,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灾难。对此,教师在学生阅读与理解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承转】在这样一个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国家,革命已无法避免。大战尚未结束,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上个世纪发生在俄国大地上惊心动魄的一幕:十月革命。【板书】2.十月革命的过程(1)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2)列宁领导十月革命(1917年)对十月革命过程的介绍需要讲清三个层次;一是列宁回国提出革命任务,二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三是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的主要施政措施。在施教方式上,主要通过教材提供的《列宁回国》《起义者冲击冬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和《列宁宣告苏维埃政权成立》等图片与文字材料的展示、问题的设置和学习小组的讨论来达成认知目标,并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或观摩纪录片以了解十月革命的过程,在学习小组讨论时可从下列问题中自由选择其中之一集中探讨:(1)列宁回国后向俄国人民提出了什么样的革命任务?(2)俄国人民为什么会拥护列宁并选择了列宁所指出的道路?(3)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哪些施政措施?(4)说说苏维埃政权的特点?它和以往的资产阶级政权有什么不同?本问题链的设计并不要求学生做很精确的回答,但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十月革命的历史进程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理解十月革命是俄国人民在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指引下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理解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建立苏维埃政权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服务于占国家人口多数的工农群众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板书】(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3.十月革命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突出十月革命开辟解放新道路的意义,可从两个层次展开:(1)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2)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教学手段上要避免教师的过多议论与讲述,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歌曲等材料的运用(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用影像资料),力求达到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学生很自然地感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深远意义。【叙述】十月革命改写了俄国历史,在列宁的领导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开始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改造俄国。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在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后,苏联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短短几十年间,苏联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强国之梦终于成为现实。直到现在,在不少俄国人心中,这仍然是一段令他们为之骄傲的历史。这段历史已融入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教师利用投影展示苏联时代的宣传画、老照片(反法西斯的战斗英雄、象征国家工业实力的武器装备、航天科技的成果、芭蕾、电影等等),并播放苏联时期的歌曲。【叙述】红色的图片、熟悉的旋律,苏联曾经是摆脱落后、走向强盛的象征,曾经是摆脱剥削与压迫、实现平等与民主的象征。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道路,曾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选择。【展示】材料:继苏联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结束语】(代课堂小结)透过这串长长的名单,我们不难感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曾经所起的影响力。穿越时光似乎依然能够触摸到十月革命强劲的脉动,感受社会主义的革命者变共产主义理想为现实的激情和勇于开辟人类新的解放道路的无限豪情。虽然,苏联今天已不复存在,但这段历史的烙印将永不磨灭!(课后作业)建议利用课外时间观看一部苏联影片(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或是一本苏联时期较有影响的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也可以搜集一些苏联歌曲做一次专题赏析,增强对前苏联的感性认识。问题研讨十月革命是列宁的选择,更是俄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它既改变了俄国的命运,也影响了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问题在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重大挫折。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一个不易操作的问题。怎样讲述或是采用哪些辅助手段,教师只有经过认真思考与设计,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基于青年学生相信事实,追求真理这一特征,本案的设计尽量弱化教师的讲述,而是通过问题的设计、通过历史资料的使用,让学生去感受、去观察、去思考、去认知这一重大主题。课后反思课 题 第二课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西亚病夫”的崛起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耳其被称为“西亚病夫”的原因及“西亚病夫”的崛起过程;利用资料,把握凯末尔在土耳其崛起中的历史作用,说明历史人物在顺应历史潮流时将对历史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正确认识改革对国家与民族发展的作用。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凯末尔领导的革命和改革。教学难点:凯末尔改革的原因。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新课导入【展示】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欣赏一组土耳其的风景图。【提问】同学们欣赏了一组图片,你能谈谈你看了这些图片之后的感受吗?(美丽、具有异国风情……)【提问】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哪一个国家?【出示】地图。这就是西亚国家土耳其,我们的祖国曾被蔑称为“东亚病夫”,而土耳其则被蔑称为“西亚病夫”,土耳其为什么会被称为“西亚病夫”呢?它的现状如何?被称为“西亚病夫”的土耳其是如何崛起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感悟土耳其的沧桑巨变吧。新课教学一、1922年前的土耳其【播放】介绍土耳其历史的短片。【提问】概括土耳其的过去是怎么样的。 (1.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土耳其曾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信奉伊斯兰教,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2.20世纪初,土耳其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沦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被称为“西亚病夫”。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战败,成为战胜国瓜分的对象。)【小组讨论】土耳其为什么会从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沦为“西亚病夫”?它与清帝国的衰落有什么共同点?二、土耳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追随德国的土耳其成了战败国,领土被英、法、意和希腊等国瓜分。土耳其面临着亡国的危机。“不独立,毋宁死!”土耳其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展开了规模浩大的抵抗运动。这时,一位将军毅然辞去了卖国的素丹政府授予的军职,以平民身份参加了抵抗运动,他就是凯末尔。 1919年5月19日早晨,第3军团督察凯末尔在黑海之滨的萨姆松登陆,开始了领导民族独立战争的历程。这一天,无论对于现代土耳其,还是对于凯末尔本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以致于多年后有人为了编写大百科全书面问起他的生日时,他将他的生日说成5月19日。 【提问】身为高级军官的凯末尔,为什么置个人得失于不顾,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的洪流之中呢?2.过程【出示】课前绘制《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示意图》。【讲解】示意图。【提问】土耳其国民军在反对协约国支持的希腊进犯的战争中,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呢?【承转】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了外国军队,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他是否已经完成了他的工作,可以安享荣华富贵了?三、凯末尔改革 材料一:一位记者问凯末尔:“你已经拯救了祖国的命运,现在你准备干什么呢?”凯末尔回答:“战争结束了,人们以为我们已经达到目的,其实,这才是开始。现在,我们真正的工作开始了。” 材料二:赢得国家独立和自由的土耳其仍然面临着国内诸多问题。土耳其是一个封建神权的专制国家,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阻碍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等级制度森严,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实行一夫多妻制;文字异常复杂,全国识字的人非常少;经济文化非常落后…… 【小组讨论】凯末尔为什么说真正的工作才开始?结合材料二分析他所说的真正的工作是指什么?【各抒己见】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改革措施,才能促使土耳其的重新崛起?【概括】政治──废除封建神权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实行政教分离。经济──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工农业生产,, 思想文化上──进行文字改革,重视教育事业,破除落后观念、习俗。……凯末尔改革,使土耳其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课堂拓展】1.土耳其从“西亚病夫”到一个独立、自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一个封建神权专制国家到现代土耳其,与凯末尔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今天我们这节课在感受土耳其的沧桑巨变的同时,也在感受凯末尔不凡的人生历程,土耳其人民至今仍在深深地怀念着他。【出示】图片将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启用的土耳其新币【要求】拿起你的笔,在书本留白处写下你对凯末尔的评价。(字数50~100)2.土耳其从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到被称为“西亚病夫”的列强的殖民地,从殖民地到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从一个封建神权国家到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练习1.查找相关资料,说一说与土耳其历史有关的典故。2.土耳其的建立者是突厥人的一支,查阅资料,说说突厥民族的迁徙过程。3.凯末尔认为:“一个国家不论在战场上取得多么辉煌的胜利,如果没有知识大军,这个胜利成果就不能巩固和持久。”他利用一切场合宣传教育的意义。4.阅读凯末尔轶事《失败者的尊严》,谈谈你的感想。1922年9月,侵入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希腊军队的两位将领前往凯末尔的大本营投降时,土耳其国民军士兵对他们大声辱骂。凯末尔闻声当即罅,并且丝毫没有胜利者的骄气。他上前握住两位将领的手,温和地对他们说,“请坐,两位先生,你们一定走得很累了。”在讨论了投降的有关事项及细节之后,凯末尔没有忘记慰藉两位失败者,“两位先生,战争中有许多偶然情况,有时最优秀的军队也会打败仗。”凯末尔即使在全国胜利的兴奋中,为了长远利益,仍然铭记着这一重要的信条:“慰藉失败的人,让他们保住尊严”课后反思课 题 第二课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罗斯福竞选总统的史实,关注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相互交替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同时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罗斯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美国的改革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在一定条件下,必须通过改造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作用。教学难点: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措施:如限定工时和工资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德意日为摆脱危机,先后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从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么在危机中,美国作为发源地,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新课:美国历史上杰出的罗斯福总统,带领美国人民改革弊端,实行新政,从而摆脱了危机,使美国的资本主义统治趋于稳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目“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板书课题)二、 讲授新课、综合探究:1. 经济危机的影响结合史实和书P96阅读卡及胡佛屋图片,另选“胡佛竞选总统”和“胡佛村村民”两幅形象图,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很大,也使胡佛总统失去民心。2.罗斯福竞选美国总统联系图7—22、小黑板上罗斯福的生平资料及P78阅读,进行介绍:罗斯福生于1882年,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1910年当选纽约的参议员,1912年患脊髓灰白质炎,双腿残废,拄着双拐继续参加政治活动,1928年竞选为纽约州州长,1932年参加总统竞选,并以绝对优势击败了当时的总统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1944年再次连任,1945年因脑溢血去世,是美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他的著名的“炉边谈话”,他的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他的亲切,轻松的讲话开头“我的朋友们”,他的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永远值得每个人尊敬和学习。3.罗斯福新政: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采用读书指导与点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天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插图,弄清以下问题:(1) “新政”的提出和实施:师简介:“新政”一词是1932年罗斯福在接受总统提名的演说中第一次使用的。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即开始实行“新政”──“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一直至1941年美国参加“二战”为止,这期间,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一系列改革法令,人们把这一时期也称为新政时期。(2)新政的主要措施:由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归纳出新政的主要措施。A、指导学生读P97第二自然段,理解新政的特点: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这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新政的实施领域: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这些方面都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B、指导学生读P97第三四自然段、P98第一自然段、图7-23,理解新政的重点:限定工时和工资,通过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解决了失业问题,改善了社会环境。C、补充“蓝鹰运动”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罗斯福新政有什么作用?你怎样看待罗斯福新政?怎样评价罗斯福?三、 立足教材、归纳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本课所学,进行归纳小结,并板书形成条理。(见板书设计)四、 课后延伸、知识升华:布置学生课后继续收集关于经济危机和胡佛、罗斯福的资料,进一步思考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课后反思课 题 第三课 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中华民族的觉醒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让学生了解到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爱国学生,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总是走在革命的最前列,起着先锋模范作用。了解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重难点分析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五四运动的经过。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新课导入情境导入【展示】对联 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提问】你能翻译这幅对联吗?辛亥革命后,从城市到农村,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百姓的门户前仍然贴着这种对联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仍没有根本改变,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中国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新课教学一、新文化运动活动一:看漫画,析含义【展示】漫画【提问】1.你认为漫画(一)反映了什么?2.你知道漫画(二)中所称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究竟是指什么?“老家”住在哪里?3.在中国率先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旗帜的人是谁?学生讨论回答后出示 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到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 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总结】陈独秀疾呼“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也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形象地把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思想比作一辆车子的两个车轮,号召青年们以民主与科学并重,1915年,他创办《新青年》,李大钊、鲁迅等人积极响应,新文化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活动二:比一比,看谁说得好。请四位学生介绍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请学生给予评价,教师也参与)在传播民主和科学的过程中,新文化的“旗手”们提倡进行文学革命,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试做白话诗、白话文。【展示】唐诗、白话诗、文言文、白话文。【提问】结合这两首诗和两篇文章,说说新文化的“旗手”们在当时为什么要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唐诗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白话诗: 湖上水上一个萤火,水里一个萤火,平排着,轻轻地,打我们的船边飞过。他们俩儿越飞越近,渐渐地并作了一个。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活动三:议一议在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认为儒家学说要求臣民忠于君主,儿子他人父亲,妻子顺从丈夫,把人变成了奴隶,是民主和科学的大敌。因此,他们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要“打倒孔家店”。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种做法?小组讨论后发言。引导学生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应该一分为二的加以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结合书本p99图7—24和2004.9.27—28 在衢州召开的国际孔子文化节加以说明。【展示】图片9月27日下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衢州举行隆重的南宗孔子国际文化节开幕式。衢州祭孔大典成了一个喜庆的节日。孔氏大宗寓衢八百春秋,伴随历史的沧桑,孔氏南宗家庙屡迁、屡毁、屡建,但中华文化精神却代代相传。从上可知: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长期禁锢人民的封建专制思想、旧道理、旧文学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时候,一场新的运动在积压中爆发。二、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展示】资料(1)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不顾中国的中立地位,借口对德国宣战,派兵登陆山东及进攻青岛。次年,中国请求日本撤兵,日本断然拒绝,乃生产了中日“山东问题”。(2)1919年1月18日,中国以战胜国资格,派陆征祥、顾维均及王正廷出席在法国举行的巴黎和会。活动四:假设你是当时的北京学生,面对日本人的侵略野心,你对巴黎和会有何憧憬﹖试写出你的期望。(以50~100字为限)可事实与人们的愿望相违背,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提问】走在革命最前列,起先锋作用的哪些人?(爱国学生)2.五四运动的经过【展示】五四运动的相关图片(有条件的地方可播放相关录像片)。学生罢课: 上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学生均展开罢课,集会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设问】(1)假设你是当时的北京学生,你是否会参与这次运动?为什么?(2)假设你已参加了五四运动,并成为学生领袖(宣传组)试替这次运动创作: ①标语一则(以二十字限),如“取消二十一条”; ②口号一则(以十字为限),如“内争国权、外除国贼”。学生的被逮捕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全国各阶层人民纷纷加入到这场运动中。工人罢工(教材P101图7-30);商人罢市(P101图7-31)3.五四运动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表 参与者 反对的对象 斗争的形式新文化运动 进步的知识分子、学生 封建专制制度,旧文学,旧道德 创办报刊进行宣传、改革文学五四运动 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学生、工人阶级、商人等 帝国主义、封建北洋军阀政府 创办报刊进行宣传,游行示威(罢课、罢工、罢市)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中华民族是如何一步步觉醒的。【总结】从制度层面的改良到精神层面的反思;从单纯的反帝或单纯的反封建到把反帝与反封建紧密结合。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