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5课 离骚 课件(26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5课 离骚 课件(26张)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5课
离骚


学习目标
1.掌握诗中的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分析并把握诗中的精彩语句,掌握用词的精妙之处。
3.分析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及浪漫主义手法。
4.了解屈原的美政思想,感受《离骚》所寓含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连线作者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后人还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至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群小的诬陷,被放逐约九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和缠绵悱恻的情绪。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1.选文中写了哪几方面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提示:矛盾:(1)屈原和楚怀王的矛盾: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信周围小人的挑拨。有关诗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2)屈原和群臣(主要是楚国旧贵族)的矛盾:群臣妒忌贤才,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投机取巧,毫无原则。有关诗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
根源:屈原和楚王、群臣产生矛盾的根源:屈原的“美政”理想是“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举贤授能”就是要任人唯才,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
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屈原意识到楚国的危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衡。他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楚怀王昏庸浅薄,经不起小人的挑拨,没有采纳他的主张。
2.《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提示:《离骚》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
首先,他具有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都是屈原外部特征的标志。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举贤授能。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哀民生之多艰”),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课文图解
问题导学
1.《离骚》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提示:《离骚》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诗句交代诗人自己被疏弃的原因及被疏弃后的行为。
诗人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芳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疏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在长满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在描述楚国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鹰隼和凡鸟不能同群比喻自己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所以诗人描写花草禽虫目的是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同时也展现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
2.《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请从诗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提示: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是指怀王。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美貌)比拟自己的高尚德行,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诽谤。
③“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的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以衣着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⑤“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
自主探究
如何理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两句的思想内涵?在后文中,哪些地方还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思想?
提示:坚守正直,恪守高洁,一心向善,九死未悔,这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
在后文中,体现诗人这种思想的句子还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
写法探究
1.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首先,屈原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个高大纯洁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高尚、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了现实存在。其次,运用奇特的幻想、新奇的意象来表现个人生活和政治理想。用兰花香草、荷衣蓉裳来象征自己品格之纯洁高尚,他将这群奸人比作萧艾臭草、恶禽秽物,这一切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感情充沛而强烈,语言华美而流丽。
2.比喻、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
《离骚》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十分广泛,比喻形象丰富复杂、互相联系,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色彩的意象群。如本诗中的“蕙纟襄”“蛾眉”“兰皋”“椒丘”“芰荷”“芙蓉”“芳”“繁饰”等均比喻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而“众女”等则比喻小人、肮脏污秽的东西。这种写法,形象鲜明,情感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且“香草美人”式的寓意伏线与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加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3.风格独特的“楚辞体”
(1)“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兼具多种虚词的语法功能。
(2)“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兮”字成为骚体的表征;而“兮”字一旦在句中消失,骚体所独具的形式与“意味”也就不复存在。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
导练
根据你对屈原的了解,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谈谈你对屈原的评价。
创意激活
对屈原的评价,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某个角度的;可以是思想方面的,也可以是文学方面的。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体现积极思想,比如写爱国主题、为理想而献身的主题等;二是评价要准,要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三是在自选文体时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可写成人物评价或文学评论,但要有针对性,选材要集中统一。
范例展示
屈子虽去,其魂不朽!
屈子之魂,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魂!
他喝尽了杯中酒,却挥不尽忧民泪,对于百姓,他只有选择掩涕,是的,只有掩涕。他的忧民魂,如北风的声声马嘶,南风的嗷嗷虎啸,东风的凄凄龙吟;他的忧民魂,更如那潺潺流动的汨罗江水,永不停息!
屈子之魂,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魂!
他重视人才,栽培芳草,却造出了一片荒秽——势利小人。他一心辅佐君王,君王却听信奸佞将他放逐。他实施美政,联齐抗秦,革新政治,却遭到亲秦派的猛烈迫害。君王闭目塞听将他放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吗?孤帐,烛光摇曳,酒令人销魂。他却吟出了“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的诗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