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2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以世界文明的诞生为中心概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从标志人类文明演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看本单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从原始采集、游猎向农业文明的嬗变。从文明间的接触、交流、融合来看,四大文明在相对孤立的条件下形成各具地域特征的文明,但他们又无一例外地都产生在大河流域,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及形成的先决条件。本课就是围绕大河流域孕育并创造出的人类灿烂文化成就,分别梳理出古代四大文明诞生的脉络和方向。二、教学目标:1.图文配合,了解四大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大致脉络和走向。2.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3.在世界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区域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悠久与博大精深。4.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感知、发现、体验不同文明的内涵和魅力,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四大文明古国的早期文明及大江大河对其产生的重要作用。本课首次提出了“大河文明”的概念。为什么最早的文明发源地都在大河流域?为什么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首先经历农耕社会?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国家的出现,制度的完善这些文明的标志与“大河文明”有什么关系?明白这些道理是本课的重点。2.教学难点:理解人类文明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力求使学生能描述人类文明主要发源地的环境特点,如大河流域、地中海、热带丛林等,并由此表现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能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描述历史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实例,并由此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析;归纳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各类自然灾害的危害,并与其在历史上的表现联系起来进行评析。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采用发现教学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充分利用地图资源,先让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有个总体印象,再通过演一演、画一画、理一理的方式了解埃及的发展脉络,然后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学古巴比伦的内容。第二课时采用“讨论”和“活动教学”的方式。教师通过呈现资料,创设教学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讨论和探究,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知识积累中培养能力。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引趣,以图定位活动一:认祖归宗教师出示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国的长城典型建筑。请学生指出这些建筑各属于哪个国家?大家都对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欣赏、辨认,由此引出四大文明古国。(通过直观图片及辨认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调动学生以有的知识对四大文明古国稍作感性认识。)活动二:定点定位教师出示《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上确认四国的大致位置。教师过渡:人类文明已进入高度发达的21世纪,不禁要问人类早期文明是如何的?是什么催生了早期文明?这些问题的理解不仅对了解历史有用,而且还会对我们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文明有借鉴作用。(二)新课教学1.尼罗河的赠礼(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请学生读《古代埃及地图》,思考讨论:①描述埃及所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干旱、少雨;尼罗河水长、水量大)②我们都知道河水泛滥会造成水灾,为什么埃及人却渴望尼罗河泛滥呢?③演一演:假如你是一位古埃及人,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讲述一下你们会如何利用尼罗河?(2)古代埃及的发展画一画:请同学们画出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时间轴。学生:阅读教材并制作时间尺,进行交流。公元前3500年 出现小国 发展 公元前3000年 统一 公元前15世纪 最强盛 地跨亚、非两洲 公元前6世纪 被波斯所灭(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的能力。)(3)概括观点理一理:分析古代埃及兴起的线索优越的自然条件 农业发达 村落城市兴起 人口增加 手工业商业发展 出现早期国家师:你从上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2.新月沃土 在学习了古代埃及方法的基础上,本目内容以学生自学、主动探究为主。教师请学生观察《新月沃地》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①你能说一说这一地区近年来有何重大事情发生?②说说这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河流)人们是怎样克服自然的挑战的?③早期居民有哪些?④完成两河流域统一大任的是谁?学生自学、探究(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整理能力。)3.启迪探索(1)早期人类文明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的原因有哪些?(2)你能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举例说明人类是怎样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吗?(三)本课小结:你点我评:(1)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 (2)本节课你最大的遗憾是: (3)本节课你的表现:(四)教学提纲:古埃及 尼罗河文明古国 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巴比伦 两河流域(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古代埃及和古代巴比伦文明的奥秘,了解了这两大文明的起源。今天我们将继续揭开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二)新课教学 1.印度河与恒河的哺育 教师出示资料:1922年,几名印度勘察队员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的一座半圆形的佛塔废墟里找到了几块刻着动物图形和令人费解的文字的石制印章。后来在过去的60年里,几个考古工作队相继来到这里进行了发掘和整理,终于发现了一座标志着"印度河文明"的古城,就是举世闻名的摩亨佐·达罗。摩亨佐·达罗与在旁遮普的哈拉巴一起,被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称为"哈拉巴文化"。摩亨佐·达罗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青铜器时代的一座世界名城。这个城市的居民叫"达罗毗荼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的民族。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发现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创造了一个世界之最,那就是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棉花,教师设问:(1)古代印度人为什么能培植出最早的棉花?那里的自然环境对其有什么影响?(2)古代印度河流域还出现过哪些文明的重大成果?(3)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与人类活动有关系吗?(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抛出以上几个问题后,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结合书本知识讨论后逐一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归纳后得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正是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才创造了人类灿烂的古代文明。教师过渡:了解了古代印度的灿烂文明之后,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长江之歌》。提问:(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黄河与长江的歌曲? (2)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歌颂、赞美长江和黄河呢?由此引入。2.黄河与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2-5并结合已学的知识探究:(1)黄河、长江孕育中华文明最早是在什么时候?有哪些文化遗址?(2)人们为什么把黄河、长江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学生读图回答。在我们追溯历史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很多文物资料,下面我就请同学们也来当回考古学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下面有三组考古发现:A图2—6中的玉器有什么图案?这体现了什么价值?B图2—8说明了什么?C某黄河流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铜器、某长江流域遗址中发现五千多年前的石犁与耕田器。问:说明当时有怎样的生产特点?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与半坡、河姆渡时期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这些文物都是大河流域的文化遗存,正是大江大河水源充足,水利自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才使人类因地制宜率先进入农耕社会。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从而促使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并逐渐出现了国家,使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也就在公元前2070年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朝。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三)总结升华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早期人类文明都源于大河流域,这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对课内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教师可出示表格,这样安排即能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也能及时整理和纠正疏漏之处。)文明古国 地域 年代 共同性 原因探究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伦 古代印度 古代中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