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年代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改革开放的年代

资源简介

《改革开放的年代》
一、教学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教材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段历史,理解伟大成就的取得不仅靠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也是党和国家正确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让学生认识发展经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道。
2.课标要求
1-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1-2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意义;知道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及成就;学会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和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变,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通过分析讨论成就取得的原因,认识党的战略决策方针的正确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为民族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拥护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改革开放的成就。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各类旧票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票证的历史。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为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大到钢铁、煤炭、粮食、布匹,小到毛巾、肥皂,都是按计划生产和销售的。居民购买商品凭票供应,买油要用油票,买布衣服要用布票,买粮食制品要用粮票……
设疑:这些票证消失的原因引导学生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主题
新课教学
展示图片《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问:图中的人物是在党内的地位?
【活动】:1. 缅怀邓小平。 ( dengxiaoping.doc )
【总结】对于邓小平的历史功绩,江泽民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重要政策,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可见全会具有重大意义。
【展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全会的决策及意义。
【总结】全会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承转】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展示】凤阳花鼓戏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民歌的旋律随着1949年农民的解放和土地改革后农业获得大丰收而成为历史的回忆。
【承转】:1955年,凤阳县人均粮食达800斤,成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黄金年代。”令人深思的是1955年以后开始走下坡路。十年动乱时期甚至出现了百姓沿街乞讨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讨论回答
【补充】因为吃大锅饭,农民多劳不多得,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农业生产方式单一化,遇到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只能靠国家救济生活。
【承转】:凤阳的情况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严重干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许多地区的贫困和落后,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只有改变政策,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展示】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契约”
教师指出这“契约”产生的背景和内容。
【活动】学生讨论小岗村这种做法的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总结】一年后,大获丰收,产量比上年增长六倍多。从农业合作化以来,他们第一次向国家缴了公粮,还了贷款,生活有了改善。
【承转】小岗村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随后,大包干如星星之火,第二年就燃遍了近五千万人口的安徽省大部分地区。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提问】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总结】改变了以往生产上大群人共同劳动,分配上平均主义的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活动】 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情况对比表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阶级斗争为纲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 分田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实行计划经济,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
农业生产方式单一化 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承转】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展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单一公有制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展示】深圳的巨变
【承转】开放,首先在沿海地区推行
【演示】《对外开放格局形势图》。 ( kaifangtu.doc )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的过程。
【承转】请大家阅读教材第24页的材料:《深圳 ( shenzhen.doc )速度》和《浦东 ( pudong.doc )巨变》。
【提问】深圳和浦东的发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深圳与浦东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总结】共同点:都位于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国家对这两个地区都给予了优惠的经济政策;两地都是从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跃成为南部和东部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发展速度快、变化大。
【展示】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图片
【提问】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shimao.doc )组织?
引导学生总结历史的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总结】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应当吸取和利用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活动】感受生活的变化
【承转】阅读书本《有感于生活用品的变化》
【提问】你知道哪些以前没有,现在却习以为常的物品 这些变化直接说明了什么?现代社会人们的业余生活是怎样的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物质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理解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提问】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取得哪些成就?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总结】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的伟大转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的标志。
【小结】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进程。邓小平是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车轮,它必将使中华民族经济腾飞。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