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第三课 告别野蛮(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并能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及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2)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信息。(3)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4)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教学过程:【导入】以国家的产生、文字的发明为标志,人类历史揭开了文明时代的篇章。大部分国家都是由散落的村落或城邦发展而来,而文字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它是不是和人类同时出现的呢?人类杜会之初,因为生产力水平极低,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斗争。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应运而生。但是,语言一瞬即逝,即不能保存,也无法传递到较远的地方,而且,单靠人的大脑记忆是不行的。于是,产生了原始的记事方法来帮助记忆,如“结绳记事”。但“结绳记事”的方法偶尔也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中国,有个叫仓颉的人就因此遇到了一点小麻烦。【新课教学】(一)文字产生的背景—记忆和交流的需要【叙述】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问题就来了……【提问】你认为这种“结绳记事”的记事方式有什么缺陷?(学生自由回答,略)【小结】不管结绳记事是用多少根绳子横竖交叉,那只是一种表示、一种记录数字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属于一种表意形式。它可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绝对不可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叙述】过了几年,绳结越来越多,仓颉放满了好几个屋子,就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哪个绳结记哪件事了,而且有些还腐烂了。【提问】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学生活动】略【叙述】于是,他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知识连结】文字的雏形——刻划符号【图文解说】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刻有大量类似文字的符号,表明人类记事方式的进步。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是陶片上的刻划符号,称“陶文”。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承转】自从用了这些特殊符号记事后,果然,仓颉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由此可见,你认为文字产生的原因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记忆和交流的需要)(二)文字产生的过程:刻画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承转】(刻划符号的图片)但这些刻划符号代表什么意思,谁能解释一下吗?于省吾先生考证:“五作×,七作+,十作|,二十作||,示作T,矛作↑等……这些符号既没有读音,而且它们的含义大概只有使用它的人才懂,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叙述】于是有一天,黄帝召见仓颉进宫,交给他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创造文字,这可难倒了仓颉。怎样才能创造出大家都能了解其含义的文字呢?仓颉认真观察龟文鸟迹,最终从自然造化中得到启示,创造了图画文字。1、刻画符号—图画文字【提问】刻划符号VS图画文字(1)比较它们各自表达信息的根据是什么?(2)比较两种文字,谁更先进些?(3)人们用它们表达信息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归纳】前者根据特定符号,后者根据形象画面。图画文字更先进些。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只是帮助记忆的一种途径,离开了记忆者,别人就无法了解其意义。人们并不能把这种图画形式和语言结合起来,一个个读出音来,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它交流思想。文字是由于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当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由不大的家族或氏族集团组成的时候,人们的交际需要只靠有声音的语言来满足;随着较大的氏族公社和部落公社形成,就产生了把语言传达到远处并流传下去的需要,于是,人类用文字画来弥补语言的不足,但文字画毕竟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交际的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努力,把文字画逐步地加以简化、整理,把繁复不易刻划的图形简化成为一些符号性质的象形文字,使它能记录语言,具有相对固定的形、音、意。这就是世界各种文字的共同来源。2、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图画文字) (象形文字——成熟文字)【叙述】在《中国文字学》中指出:“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后,才有可能图画转变成文字。也就是当有人画了一只龟,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龟”。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随看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麽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移转,变成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成原始的文字——象形文字。【活动设计】欣赏两个常见文字(日、鱼)的演变过程。【承转】文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为了记忆和交流的需要,人们开始采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和标记来帮助记忆、记事或表达思想,这就是文字的雏形。图画文字根据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信息,比刻画符号前进了一步,但两者都只是帮助记忆、记事或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途径,无读音,离开了记忆者,别人就无法了解其意义,犹如记忆者设计的“暗号”和“密码”。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认识它的人越来越多,“暗号”变成了“明号”,并有了通用的读音,就转化为真正的文字—象形文字。3、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活动设计】出示图片并解说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活动设计】小游戏:给“甲骨文十二生肖”填上现代汉字【承转】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正因为古老,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如最为流行的是“仓颉造字”。(三)文字出现的意义【活动设计】亮出观点材料一:汉字的起源,自古就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传说就是黄帝手下的仓颉造字。相传,仓颉长着四只眼睛,两只用来仰视天上群星运行之势,两只用来俯察地上龟文鸟迹之象。他从自然造化中受到启示,创造了文字。材料二:鲁迅《门外文谈》“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耳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 …”思考:(1)两则材料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2)你认为真正创造文字的是谁 (3)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归纳】同意后者,因为文字的真正创造者是人民群众。文字产生的作用包括①“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促进记忆和交流;②记录历史——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绝好材料, 文化的活化石;③积累知识、传承文化——告别野蛮、走向文明。【承转】仓颉造字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并不等于历史,不足为据,但其内涵却不无道理,它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字产生的历史(如材料中讲仓颉以龟文鸟迹之像来造字,这印证了人类最初的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变过来的)。文字不可能是由哪一个人单独发明创造的,文字是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结晶。在中国出现甲骨文之前,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和两河流域的西亚地区也出现了早期的古老文字。(四)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图2-24、2-25及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这三种文字有什么共同点?三种文字各自的特点有哪些?【归纳】如下表:古老文字 各 自 特 点 共同点发源地 形成时间 发明者 构造特点 书写材料 都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来,都有读音,是三地人们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象形文字 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古埃及人 “画成其物” 芦管削尖为笔写在“纸草”上楔形文字 两河流域 公元前3200年左右 苏美尔人 笔画像楔子 削尖的芦苇杆、骨棒作笔,在泥版上写字甲骨文 黄河流域 (殷墟)商朝 商朝王室贵族 “刻成其物” 刻在龟甲、兽骨上【转述】大家想不想继续了解这三种文字形成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活动设计】沧海桑田——古老文字的结局【叙述】在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征服古埃及,强迫埃及人弃用象形文字改用波斯文字,因此象形文字逐渐消失。西亚楔形文字在苏美尔人建立的王朝的衰亡后(公元前2007年),继承它的古巴比伦王国对它做了较大改动,因此面目全非。只有中国的甲骨文由于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生生不息的特点,由繁到简,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所以,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知识点回顾】略【课堂总结】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远古人类首先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学会了语言交流,但由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的需要,一“发”即逝、口耳相传的语言交流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能够“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文字。可见,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记忆和交流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字是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上的必然产物,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演变而来的。文字的产生使人类的发展进程出现了质的飞跃—告别野蛮、走向文明。从此,人类才开始有自己的历史。【课后探究题】2003年4月17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距今8000多年),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板书设计】一、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1、文字产生的背景:记忆和交流的需要2、文字产生的过程:3、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等(表略,见前面)4、文字的作用—告别野蛮、走向文明PAGE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