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共5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共52张PPT)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
飞鸽传书 烽火传信……
那么我们今天呢?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
一般认为,
第一媒体,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
第二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
第三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
“第四媒体”,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的互联网被
一、第一媒体——报刊
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思考:
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请大家阅读课本内容,整理出我国报刊业发展的历程。
1.
历程
1)兴起
外国人在华办报
19世纪中期
国人办报
19世纪中后期
英文版:
《昭文新报》
《汇报》
中文版:
介绍中国《中国丛报》
传播宗教《万国公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申报》
如何看待中国的第一份报纸为外国人创办?
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但也是近代西方文明的载体和近代文化的载体,传播了西方文化
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的问世冲破了旧时报纸的局限,消息已不限于单纯的政治公报,开始重视对国内外大事和市井社会民众的新闻报道,第一次形成了一份现代意义的中国报纸。
1912年史量才接任总经理,大刀阔斧致力于改革,《申报》蒸蒸日上,提到《申报》无人不晓,以致把“申报”和“报纸”当做同义语,把一切报纸都叫做“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人自己的报纸
维新派
《时务报》
革命派
《民报》
陈独秀
《新青年》
《中央日报》,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共产党
《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
国民党
共产党
2)、中国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时期
创办方
报刊名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期间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宣传维新思想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宣传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作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作用: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1947年2月,被国民党勒令停刊。《新华日报》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领了舆论制高点,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成为我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我党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解放后,《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出版,后来又成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
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
“文革”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3)繁荣(改革开放后)
党报、党刊居主导地位
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众多
报刊走向世界
报刊的特点:书面化
局限性:
报刊缺乏直观感染力,而且阅读报刊需要一定的知识文化,传播范围有限。
思考1:近代以来报刊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受到西方报刊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2、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报刊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的需要。
4、社会形势变化,人们对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
思考2、近代以来报刊发展产生了的社会影响?
1、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时效性较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
2、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近代社会,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在报刊多样化和更加专业化的今天,它对人们的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新闻造假现象,恶意炒作现象
资源成本高,
不利环保
局限:
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更应注重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把真实、客观作为发展的方向,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假新闻和恶意炒作的出现。
19世纪中前期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
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72年
《申报》
中国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
的中文报刊
1873年
《昭文新报》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辛亥革命
《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
《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改革开放后
以党报报刊为主导,
其他报纸也纷纷创办
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
重大启蒙作用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
作用
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
央精神的最主要的媒体,也是世界了
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阶段
时期或时间
代表刊物
影响
形成
发展
繁荣
二、第二媒体——广播
1)含义
2)发展
三、第三媒体——影视(影响最大)
1、电影事业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
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
②起步:1905年11月,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③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
④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1)形成与发展:
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
任景丰
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同年8月,有声电影正式在美国上映。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⑤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主题
⑥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
八十年代有《阿Q正传》、《红高粱》等影片。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20世纪更是好片迭出。
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导演。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了国际影星。至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
(2)特点:
①时效性较强
②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直观)
③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亲切)
2、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A
50年代出现: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随后上海、哈尔滨等地也建成了地方性电视台,但全国也只不过十几家。
B
六七十年代发展缓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
(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3)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C
改革开放后:
普及
?
(观众多)
(4)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
(5)电视节目的大众化便于民众接受,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做了如下划定:
19世纪是铁路时代
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
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四、第四媒体——互联网(优势最强)
1、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于美国;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截至1996年10月31日,上网电脑29.9万台,www网站1
500个,上网人数62万人
到了1999年底,上网电脑即已达到350万台,
www网站有15153个,上网人数890万个。
到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80万,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而位居世界第五。
2006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
2010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超过2.3亿。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互联网的优势: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是根源
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2、费用低廉
3、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5、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信息量大,可长期储存)
如何认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互联网的作用:
(1)信息网络迅速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步伐,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
(3)推动了人类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互联网存在的问题:
(1)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2)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侵袭社会;
(3)虚拟社会、色情信息泛滥和网络犯罪等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4)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1)针对其优势,应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运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
采取的应对态度:
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社会、学校: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利用互联网;
(2)针对其负面影响: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
《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形式媒体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