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第三课 告别野蛮 总课时 3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3 设计者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不同时期、区域的文字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理解文字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通过对古代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商代青铜器等文明成就的学习,认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器铸造方面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学会分析归纳有效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文明传承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1.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2.认识东方文明古国在工艺、科技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了解“太阳历”的产生源于古代埃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又后世历法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教学难点 1.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宗教在进入文明时代后的社会作用。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导入新课 活动一: 给同学们提供“哈雷彗星”“波斯人的礼物”的资料。 同学们了解口耳相传缺点,分析“礼物”其中包含的含义。了解文字的必要性。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对图画文字有一定的了解,概念。新课教学过程 提供资料,情境教学:(1)为什么会产生文字?(2)你知道文字的雏形是什么样的吗?(3)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表达的信息的根据是什么?谁更先进些? 进入远古时期交流和经验传递的情景中展开活动,体验文字产生过程。 通过情景再现方式让学生深刻体验文字产生的背景——记忆和交流的需要。过程:刻画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新课教学过程新课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充分交流:请每个小组从楔形文字、甲骨文两种文字中挑选一种进行探究,评选设最佳考古奖。 学生分楔形文字组、甲骨文组:讨论本组文字与埃及象形文字的异同点。竞赛:哪一组找到的异同点最多? 对三种古老文字的特点、共同点通过比较得出,采用归纳法,水到渠成。以竞赛和评比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展示多媒体:提问:目前使用的文字中,哪一种还比较像以前的文字? 分析归纳得出:汉字是世界上历史上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增强学生对中国古文明的了解,提升民族自豪感。指导阅读阅读卡《仓颉造字》设问:1.谈谈你读后的感想,哪些是不真实的?2.文字是仓颉一个人创造的吗?那么文字究竟是谁发明的? 学生阅读《仓颉造字》,并对比鲁迅《门外文谈》,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文字是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结晶。进而结合现实生活归纳“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告别野蛮、走向文明、传承文明。 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整理能力,领会文明传承意义并进而理解文字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课堂小 结 1.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2.三种古老文字各有哪些特点?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设 计 一、文字产生的背景——记忆和交流的需要二、文字产生的过程:刻画符号——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朔源篇)三、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等(集萃篇)四、汉字——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五、文字——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结晶(升华篇)第二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导入 播放录像《金字塔》 观看视频了解这一工程的宏大、建筑技艺的高超。 激发学生兴趣新课教学过程 1.小试锋芒:提供与金字塔有关的四个词语2.出示“金字塔长存之谜”,引出金字塔建造之谜3. 播放影片《金字塔建造》,指导学生讨论金字塔建造之谜4.小辨论:有人认为金字塔是由当时的奴隶所建,也有人认为它们是比当时地球人类先进的“天外来客”所见,你赞成哪种观点?试说明你的理由。5.出示图片《狮身人面像》引导学生思考。 1.根据词语讲出与金字塔的联系:陵墓、胡夫、七大奇迹、谜等;2.了解金字塔建造之谜; 欣赏金字塔、各抒己见;3.活动:算一算,指导学生讨论金字塔建造之谜并感悟人民群众是文明的创造者。4.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雕像中的法老被雕成狮身 法老的头部还装饰着蛇、鹰?(主要是反映古埃及人民在建筑方面的伟大成就及古埃及文明的渊远) 1.由四个关键词,使学生对金字塔有一大致了解;2.激发学生好奇心,为金字塔的建造埋下伏笔;3. 培养学生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活动,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群众是文明的创造者,任何文明的产生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1.出示图片《“空中花园”遗址图》,老师讲述建造空中花园的动人传说;2.引导学生活动和设计花园供水灌溉问题。 1.活动:“奇思妙想”--假如你是公元前6世纪古巴比伦的一位设计师,接受了建造空中花园的任务,你觉得建造这个花园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你会如何解决?2. 合作讨论,设计方案:解决供水灌溉问题 在流动的音乐中了解空中花园,给学生一种美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力。了解七大奇迹及中国能与其相媲美的宏大工程 中国青铜文化活动:青铜文化知多少(小组竞赛) 合作、竞争。 了解中国在建筑上的文明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课堂小 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情感的升华。 说一说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或体会; 知识的回顾,情感的升华。第三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新课教学过程 科学知识问答:1.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我们现在通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和计时法是谁发明的?3.木乃伊是哪国人的发明?4.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5.谈谈你了解的太阳历。 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分为四组,对相关问题进行抢答。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2.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方面有所了解,认识科学探索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1.展示一些和宗教有关的图片,引导同学们进入宗教的学习。2. 请同学们谈一谈和宗教有关的人、事或物?3.阅读教材,师生探究:观察教材42页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1.欣赏图片,了解宗教2.同学们讲解自己对宗教的理解,教师适当进行引导。描述该图片?3.学生思考:图上的内容和古代埃及的宗教有什么联系?金字塔、木乃伊和埃及宗教有什么关系吗?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观察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并且对较为难理解宗教有所认识。过渡 展示漫画 欣赏漫画 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引入到佛教的学习。新课教学过 程 1.了解佛教:播放录像“佛教”,展示有关佛教的资料。引导师生共同探究。2. 佛教的传播: 教师提供图片,明确路线。3.引导讨论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作用?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曾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起过重要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由古代文明发展而来的,要理解古代文明,了解宗教的情况是必不可少的。 1.欣赏录像,了解佛教。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探究:1. 释加牟尼为什么要创立佛教? 2.他认为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3.怎样才可以消除痛苦?4.从材料中判断,佛教的教义是什么?为什么佛教要宣扬这个教义?4.材料中宣言的“众生平等”是真的平等吗?如何理解佛教宣扬的这种“平等”?2.学生根据图示归纳佛教传播的路线。 通过播放“佛教”的录像,学生可以对佛教的产生有更深的了解。避免枯燥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佛教如何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宗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教学总结 对本课内容归纳成选择题的形式,利用一些时间进行知识检测和回顾。板书设计 刻画符号 图画文字 象形文字(真正的文字) (雏形)无读音 有读音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 展示古老文明的辉煌成就 (工艺)古老的科学探索 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认识(科技) 宗教的奥秘反映了人对社会的认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金字塔甲骨文空中花园司母戊鼎天文数学医学印度佛教古埃及的阿蒙神崇拜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