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明的理性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教学难点】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教学过程】【导入】北京奥运会“击缶而歌”——展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欢迎八方来客的场景。请问,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周的建立回顾三代历史夏朝:前2070年,禹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制)。商朝: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建商朝,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西周: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建西周,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礼乐文明。定都镐。西周政治制度㈠分封制展示西周疆域图:假如你是周天子,面对这样庞大的疆土,一个人实在管理不过来怎么办呢?(实行分封制;多媒体稍后出示实行分封制原因:周王为了有效地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大力推行分封制,即将某地区的土地和臣民授予他的宗室、功臣和先朝贵族等,建立诸侯国。)阅读课文P70页第二段,观察图4—1及说明文字 ,思考:①分什么?(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等;)②分给谁?③受封者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等);④分封制的实行,在当时有什么作用?①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歌唱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反映了当时西周的什么社会情况?(这反映了西周时期全天下的土地和百姓都归周天子管辖。)②它与欧洲中世纪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二者各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二者有什么区别?(前者→西周分封制,说明了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较夏商而言周王大大加强了对疆土、人口的控制;后者→西欧封建制度,说明其虽然是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制约关系,远没有中国西周时等级森严。)㈡宗法制多媒体出示“周武王烦恼2”:将来谁继承我的王位呢?阅读教材p70最后一段,并出示p71西周“金字塔形”等级示意图,思考:①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怎么决定的?②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③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㈢礼乐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形成了西周的等级制度。等级的差异如何来体现?——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内容有哪些?观礼1-丧礼:如何称呼“死”呢?天子:崩、驾崩诸侯:薨大夫:卒文士:不禄平民:去世→不同 的等级享有不同的礼遇《论语》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氏在院子里奏乐舞蹈,他用了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孔子知道了,气愤难忍,大发感慨道:“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原来,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大夫只能用四排三十二人。①这则故事表现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这个制度为什么服务的?②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礼乐制度?③你认为礼乐制度有什么用处或者有什么害处?④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还能感受到礼乐制度影响?【总结】1.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作用?它们维护的实质是什么?(统治阶级以它们为工具,用来维持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等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之间的关系怎样?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按照宗法制推行的分封制度,既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又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将宗法等级制度精神具体化、生活化的礼乐制度,既通过礼的规范将贵族与平民、尤其是不同贵族等级严格区分开来,使之各安其位,又通过在乐舞的欣赏中培养贵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凝聚力,有效地维系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正常运转。这样,一个统一、强大稳定的周王朝便出现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