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复习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复习教案)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复习教案)
教材分析:
内容主题:
不同环境下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教材思路:
区域位置--------自然条件-------区域的生产和生活-----创造区域美好前景
基本内容:A 家住平原 B 与山为邻 C 傍水而居D 草原人家 E 干旱的宝地 F 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课时:家住平原
一、课程标准:
1、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能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学会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读图能力,归纳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稻作文化的印记:
1、有利的自然条件(结合地图)
①位置:位于 的中南部、 中下游。
②气候及特征:属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
③地形及特征: 地形,地势 。
④土壤:冲积平原,土壤深厚、肥沃(属水稻土地)。
⑤水文: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2、有利的人文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
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投入大量劳力精耕细作)
②可缓解该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
③种植历史悠久,形成种植习惯。
3、不利的条件(可加以改造利用)
①水利工程量大。
(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而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
②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亚洲的日本除外)
用机器种植庄稼
1、读图明确概况:
①平原纵贯南北、地势北高南低(从河流的流向判断);
②地处 ,大部分属 气候。
③土地类型以 地为主
2、有利的自然条件
①地形: 地形,地势 。
②气候: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③水文:水源充足。
④土壤:冲积平原,土壤深厚、肥沃。
3、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①地广人稀。(为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供可能)
②便利的交通运输。(有利于农产品的输出)
③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电力、农药、化肥等)
④先进的科技。
(二)、知识归纳:
1、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
自然环境:湄南河平原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
气候条件: 气候高温多雨;
生产特点: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力完成;
生活特点: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高脚屋);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
2、美国中部平原农业的特点(商品谷物农业的共同特点)
①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商品性农业。 ②生产规模大。
③机械化程度高。 ④种植的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美国大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
A.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 B.劳动人手不多。
C.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 D.人们生活水平较高。
3、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的差异:
内容 泰国湄南河平原 美国大平原
地理位置 亚洲东南部 北美洲中部
人口密度 密集 分散
主要农作物 水稻 小麦、玉米、大豆等
农业生产方式 精耕细作 机械化作业
生活水平 较低 较高
   民居   高脚屋 平原人家
   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课堂练习:
(填空)1.美国中部平原分布在_________山脉以东,南濒_________湾。
2、平原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主要分布在江河的_____游,大都由_____ 冲积而成。
3、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人们最为忙碌的时候是____和____的季节。
(选择题)1. 湄南河平原水稻耕作的良好自然条件包括 (   )
①土壤深厚、肥沃 ②高温多雨 ③水网密布 ④人口众多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 崇尚“谷神”“稻母”,祈求神灵保佑获得丰收的风俗流传于 (   )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泰国
3. 美国大农场农业的特点有 (   )
①商品性农业 ②机械化作业 ③生产效率高 ④人均产量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湄南河平原位于下列哪一个半岛( )
A、马来半岛 B、中南半岛
C、朝鲜半岛 D、雷州半岛
5、下列地区中,农业耕作以大型农用机械为主的是( )
A、日本关东平原地区 B、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C、美国中部平原地区 D、湄南河平原地区
6、下列不属于美国中部平原生活特点的是( )
A、人们居住比较分散
B、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劳动人手不多
C、人们生活水平较高
D、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
7、平原地形加湿地的气候,适应下列哪种作物生长( )
A、水稻 B、小麦 C、茶叶 D、甘蔗
8、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生产的农产品是( )
A、小麦、高粱 B、水稻、玉米
C、小麦、玉米 D、玉米、黄麻
9、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居住在( )
A、平原地区 B、丘陵地区
C、高原地区 D、高山地区
10、以木、竹为主要材料,用木桩做支撑,悬空架设的居民建筑主要分布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美国中部平原
C、日本关东平原 D、湄南河平原
11、下列位于美国中部的大河是( )
A、湄南河 B、尼罗河
C、密西西比河 D、亚马孙河
12、泰国湄南河流域和中国太湖流域相同的是( )
A、建筑风格 B、耕作水稻
C、崇尚谷神 D、饮食习惯
(四)、典例分析(知识运用)
例:我们的华北平原与美国中部平原的自然条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淮海、海河等一系列河流,从黄河高原和山地冲刷搬运下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平原上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干季与湿季明显,地处温带季风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
如果你是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你会选择种植那种作物?为什么?
我认为我国华北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美国中部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会有那些相似之处?(参考答案见辅教导学P119)
(五)、课后作业:
试卷一份
第二课时:与山为邻
一、课程标准:
1、通过典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能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学会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读图能力,归纳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读地图册与世界地形图,明确:
①新疆的地形:“三山夹两盆”。
②新疆的气候: ,深居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降水稀少。干旱是其主要特征。
③水平自然景观:温带荒漠。
④天山位于新疆中部,纬度约43°-44°N左右,呈东西走向。
2、读教材4-10插图与中国地形图,明确:
①位置:位于云贵高原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
②地形特点: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脉呈南北走向,境内河流大多由北向南流)
3热闹的山谷
结合课本插图及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明确位置:
(二)、知识归纳:
1、垂直的牧场
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如画的梯田)
①地形:山地地形,山高谷深,随地势变化,因地制宜修筑梯田。
②气候:山脉呈南北走向,有利于印度洋、元江水汽深入,四季降水丰富。
③人文条件:地处山区,耕地少,人口增长与有限耕地之间的矛盾。
3、浙江的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东南丘陵)、黄土高原等。
4、成为滑雪胜地的有利条件:(热闹的山谷)
①先决条件:位于阿尔卑斯山脉,冬季处于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积雪。
②经济因素: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5、旅游业的作用:
①扩大就业;②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③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6、旅游业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①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②对当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产生了冲击。
(三)、课堂练习:
1. 云南省元阳县位于哀牢山区,一年四季都有来自___________的水汽。
2、 牧民们在季节交替的时候,从一个牧场转到另一个牧场,这被称为“_____”。
1. 我国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上而下呈现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   )
①山麓地带的荒漠 ②低缓山坡的草地
③针叶林地带之上的草地 ④山腰以上耐寒的针叶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2. “四季转场,逐水草而居”指的是哪个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   )
A.云南元阳县的哈尼人 B.波斯湾沿岸的阿拉伯人
C.山东大鱼岛村的渔民 D.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人民
3、在天山,人们看到成群的绵羊一般是在天山的( )
A、山麓 B、山腰 C、山顶 D、低缓的山坡
4、哈萨克牧民安排婚礼、节庆等活动一般是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被称为天山牧区的“黄金季节”的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哈尼人因地制宜,修筑的梯田位于( )
A、括苍山区 B、大别山区
C、哀牢山区 D、巩崃山区
7、高海拔山地的自然景观主要有( )
A、有较明显的垂直变化 B、有较明显的水平变化
C、只有水平变化,没有垂直变化 D、无任何变化
8、位于新疆的哈萨克族牧民的夏季牧场主要分布在( )
A、高海拔草地 B、低海拔草地
C、山谷间 D、山顶
9、位于新疆的天山山脉,山体表面的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在山簏地带,主要分布着( )
A、绿油油的草地 B、砾石遍地的荒漠
C、茂密的针叶林 D、茂密的阔叶林
10、旅游业改变了卢卡索的面貌,卢卡索位于法国的( )
A、巴黎盆地 B、中央高原
C、西欧平原 D、阿尔卑斯山区
11、天山的垂直牧场和云南梯田的灌溉都充分利用了( )
A、地形与气候 B、地形与资源
C、气候与资源 D、位置与地形
(四)、典例分析(知识运用)
阿尔卑斯山区,利用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事业。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问题。例如,为了建设滑雪道,砍伐了大量的森林,致使山上的碎石和泥土被洪水冲走,造成房屋、道路毁坏,农田水土流失,河道淤塞。
(1)您认为,发展地方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矛盾吗?为什么?
(2)对于卢卡索存在的上述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答案:
(1)答题思路:不矛盾。因为,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如果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就会大大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花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治理。优美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地区品位,提高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环保的投入,从而进一步美化环境。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建议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五)、课后作业:
试卷一份
第三课时:傍水而居
一、课程标准:
1、通过典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通过典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能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学会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读图能力,归纳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太湖流域的城镇发展
1)、结合插图与中国地图,明确:
①太湖流域属于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该地区河湖密布,京杭大运河经过此区域。
2)、太湖流域城镇分布的特点:沿河湖分布。
3)、太湖流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①河网密布,灌溉便利;②湿润的气候;③肥沃的土壤。
4)、城镇的形成与“城市化”
2、太湖流域最初的形成情况:
农村百姓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货物的集散地——交易的频繁、交易人数的增多、商品的丰富——出现店铺、街道、简单的手工作坊——出现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生的人——出现小。城镇
耕海牧鱼
1、位置:
2、渔业生产有利条件
3、日本的渔业和鱼文化
4、日本政府采取措施
5、“休渔期”的目的:
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保证鱼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促使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6、渔民们有哪些烦恼?烦恼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保护渔业资源,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水上都市
1、在世界地图与课本插图上明确:意大利与地中海、威尼斯的海陆位置、(属地中海气候)
2、影响威尼斯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经济活动):
①早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成为商业港口。(交通)
②现在:旅游胜地。(旅游业)
3、水城面临的生存危机:
①海水倒灌与水位上涨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②侵蚀建筑物和堤岸,影响整个城市结构。
4、对于水上古城威尼斯来说,可谓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忧“,你能作简要说明吗?
(二)知识归纳 自然环境
太 农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
湖 城镇的兴起 与水息息相关(因水而生)
流 建筑与居民的生活(影响)
域 今日太湖流域的发展
3、因水而生(起源)、因水而兴(兴衰)、因水而美(风光)、因水而危(危机)
(三)、课堂练习
1.从地形上看,太湖流域北濒_________江,南靠_________湾。
2. 水乡众多的___________是城镇联系外界和物资进出的通道。
3. 为了保护有限的渔业资源,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有了___________的规定。浙江省著名的渔港有____ (象山石浦)渔港等。
4. 在意大利的东北部、地中海的北岸,有一座美丽的水上古城,它就是___________城,市里没有汽车,所谓的大型“公共汽车”是___________。
1、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水乡古镇特色,吸引着四方游人的有( )
A、乌镇、周庄 B、塘栖、绍兴
C、苏州、杭州 D、镇江、无锡
2、“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反映了下列哪个城市的特色( )
A、威尼斯 B、苏州 C、杭州 D、绍兴
3、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位于什么沿岸…( )
A、大西洋 B、比斯开湾 C、北海 D、地中海
4、威尼斯古城建在100多个小岛上,城中水网密布,交通主要靠( )
A、汽车 B、地铁 C、小艇 D、火车
5、我国著名的水乡主要集中分布在( )
A、鄱阳湖流域 B、洞庭湖流域
C、洪泽湖流域 D、太湖流域
6、世界著名的水上古城威尼斯地处意大利的( )
A、西部 B、北部 C、中部 D、南部
7、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主要输往( )
A、北非、东欧 B、南美洲、北美洲
C、西欧、北美、日本 D、俄罗斯、美国
(四)、典例分析
材料:1998年,周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随着周庄名气越来越大,旅游人数逐年递增,近年来,在“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总体规划下,周庄充分发挥水乡古镇的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截止到2002年底,年客流量达到250万人次;旅游年总收入可达2.5亿元,占3年全镇财政总收入的57%,这对于主要游览区仅有0.4平方千米的周庄古镇来说,环境压力无疑是巨大的。如何处理好环境与旅游发展带来的矛盾,这对周庄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1.除了周庄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水乡古镇?
乌镇 南浔 西塘 同里 绍兴等
2.周庄的布局,主要是依水而建,你能说说为什么?
因为周庄多水,以前都是靠水上生活的就是说捕鱼,农田耕种都是要用水的,交通靠船。所以说依水而建的房子比较方便生活,方便生产,方便运输,这是-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从生活起居而设计,高层楼不太适应周庄的生活。所以这个镇上最高的建筑就二层,而且是木结构,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3.周庄如何才能处理好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呢?请你献计献策
开放题,三条以上:如(1)控制客流量,实行“休游期”,(2)制定严格的控制发展计划,任何新建筑都必须经过批准才能动工(3)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五)、课后作业:
试卷一份
第四课时:草原人家
一、课程标准:
1、通过典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通过典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能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学会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读图能力,归纳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现代化的大牧场
1、澳大利亚的概况(地广人稀;位置、地形、气候等)
2、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有利条件:
①地势平坦、开阔;②气候干旱;
③草原面积广阔;
④地广人稀。
3、澳大利亚牧业的集中分布地区:
4、澳大利亚大牧场牧业生产的特点:
①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②劳动效率高;③商品性农业。
5、为什么澳大利亚拥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美称?
内蒙古大草原
1、结合中国地图说明内蒙古的位置:
①属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②东西跨经度很大。
2、气候
①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②降水由东向西递减。
③自东向西的干湿状况:半湿润、半干旱、干旱
3、植被
自东向西: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
4、“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生产方式的成因:
内蒙古高原地处温带内陆地区,高原上寒暑分明,降水稀少,因而茂盛的草场多分
布在河流湖泊等比较潮湿的地区,从而形成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5、内蒙古草原的文化与草原、牧业之间的联系举例。(详见教材P86第2题)
6、比较澳大利亚与内蒙古牧业生产的不同。
放牧居住方式、生产规模、机械化程度、劳动生产率、产品用途、发展牧业生产的优势条件不同等。
(二)、知识归纳:
(三)、课堂练习:
1.从居住地来看,澳大利亚的牧民是______的,而我国蒙古的牧民是___ ______的。
2. 因为拥有的羊只数量占世界总数的六分之一,羊毛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所以人们形象地称___________是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的是( )
A、法国 B、意大利 C、澳大利亚 D、中国
2、下列哪项内容与蒙古族有关( )
A、那达慕盛会
B、打草剪毛机械化
C、以面食为主,牛羊肉为副食
D、美利奴羊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下列哪一地区的景色( )
A、内蒙古草原 B、青藏高原
C、南方草坡 D、天山草原
(四)、典例分析
(1)我国有新疆、青海、内蒙古、西藏四大牧区,发展草原旅游业的前途十分广阔,请说出至少两项我国草原旅游业中比较有特色的旅游项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一份内蒙古草原一日游程安排计划:(4分)
早上:8:00乘车到内蒙古自然大草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5:00驱车离开内蒙古大草原到牧民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考察后就如何保护草原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8分)
(五)、课后作业:
试卷一份
第五课时:干旱的宝地
一、课程标准:
1、通过典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通过典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能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学会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读图能力,归纳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看地图:今国名: H___ I____ J____
地形:
A___高原 B____ D___山脉
E___山脉 F ____ 沙漠 G___高原
2、坎儿井的优点:
A.减少强烈的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
B.深埋地下,避免地表污染,保证水质优良;
C.没有阳光暴晒,水温较低,是最佳的“清凉剂”;
D.由高向低自流灌溉,不需外加动力。
3、丝绸之路的荒废对现代绿洲农业的发展的启示:
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科技采用滴灌等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西线1、2,东线)
(二)知识归纳
(三)、课堂练习
1、两千多年前,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就与西部地区的人们相互往来,他们在茫茫沙海和戈壁上开通了一条运输丝绸等商品的通道,这条通道被称为“___________”。
2、世界石油宝库坐落在西亚的_______沿岸。当地居民大多数是______人。
3.地处新疆的我国最大沙漠是_________沙漠,它位于_________盆地之中。
4. 新疆绿洲上居住的人们以种植庄稼___ ___和栽培果木_______为生。
1. “水是万物之源”,下列你认为体现了保护水资源的有 (   )
①节约用水 ②重复循环用水,用洗脸水来冲马桶
③农田灌溉为滴灌 ④随手关水龙头 ⑤农田灌溉为漫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2. 两千多年前,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就与西部地区的人们相互往来。他们在茫茫沙海和戈壁上开凿了贯穿东西的路线,这条路线获得的美称是 (   )
A.商业之路  B.瓷器之路  C.丝绸之路  D.石油之路
3、坎儿井是下列哪一个地区的水利工程( )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青海省 D、甘肃省
4、海湾国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 )
A、农业 B、工业
C、石油业 D、畜牧业
5、被誉为“丝路明珠”的地区位于(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伊拉克
C、甘肃省 D、陕西省
6、被誉为“丝路明珠”的地区大部分属于下列哪种气候类型(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高原高山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7、干旱地区的居民生产和生活主要在( )
A、沙漠中部 B、沙漠边缘
C、谷地 D、绿洲
8、一个世纪以来,石油储量和产量始终居世界前列的地区是( )
A、波斯湾沿岸 B、北海附近
C、渤海 D、东南亚
9、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其中在阿拉伯半岛盛产( )
A、葡萄 B、香蕉 C、哈密瓜 D、椰枣
(四)、典例分析:
(五)、课后作业:
试卷一份
第六课时 文明中心-------城市
一、课程标准:
1、通过典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通过典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能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学会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读图能力,归纳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①国际大都市应具备的条件
应该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交流;
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经济地位;
科学技术比较发达;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和良好的国际形象。
②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已具备的条件:
③筑波(科学城)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④巴黎获得“世界文化艺术之都”美誉的原因
(二)、知识归纳
1、城市被称为文明中心的原因:它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核心。
2、国际大都市的特点:
3、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所具备的条件
4、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具体表现、经验:
5、巴黎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历史因素)
6、描述家乡的基本点:
1)、基本自然地理特点,如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等。
2)、经济特点:如主要的物产及其分布。
3)、人文特点:如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教育科技、著名人物。
(三)课堂练习
1.一座适合人居住的现代化城市,除了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交通便利之外,优美的_________、深厚的_________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2、2001年___________会议的成功召开,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3、 法国首都___________,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化艺术之都。
1. 下列城市中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是 (   )
①美国的纽约 ②日本的东京 ③伦敦 ④俄罗斯
A.①②④  B.①④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 城市不但是人们从事现代经济活动的场所,也是展示现代生活方式的橱窗。为了营建一个舒适的、适合人居住的生活环境,无论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还是生机勃勃的新兴城市,都在为此而努力着。你认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应体现哪些方面 (   )
①日常生活便利安全 ②文化生活丰富充实·
③自然环境整洁优美 ④邻里关系和睦友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 2001年的金秋,美丽的上海迎来了亚太经合组织新世纪的第一次团聚,21个成员国及地区的领袖、高官、经济领域工商巨子集聚黄浦江畔,共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大计。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向世人充分展示了 (   )
①上海的发展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③上海是个国际性大都市 ④上海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有“东方巴黎”之称的城市是( )
A、日本横滨 B、中国上海
C、意大利罗马 D、中国北京
5、日本著名的科学城筑波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缓解下列哪座城市的人口压力( )
A、东京 B、横滨 C、大阪 D、神户
6、被誉为“世界文化艺术之都”的是下列哪座城市( )
A、法国巴黎 B、英国伦敦
C、意大利罗马 D、美国纽约
7、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是( )
A、浦东 B、浦西 C、南市 D、徐汇
8、被称为“世界文化艺术之都”的巴黎,下列哪条河穿城而过…( )
A、泰晤士河 B、多瑙河
C、塞纳河 D、莱茵河
(四)典例分析
例1、(1)您认为筑波人提出的这些建议合理吗?如果获得实施,会带来什么好处?(12分)
(2)在您的心目中,理想的城市应该是怎么样的?请用您最擅长的方法(如:短文、绘画、诗歌等)表示出来。(8分)
答案:(1)让居住区靠近生活服务区,可以方便人们购物、就医、学习和娱乐;将人行道与机动车道彻底分开,既可以使交通快捷,也保证了行人安全;保留城郊绿地,美化周围环境,一方面可以起到调节、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城市居民的郊游提供了好场所;集中供冷供热、垃圾处理,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
在建设居民小区的设计方案中,强调公共交流空间,可能营造一个互相沟通、互相理解的社区氛围。每年举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能够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增加社区的凝聚力。
(2)略
例2、事例:小王在学习了本单元的知识后决定对自己的家乡展开一次调查,以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其显著变化。为此他选择了一个调查题目:××服装业的发展。他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也许有了你的帮助,小王会进行一次成功的社会调查。
要全面地了解当地的服装业的发展,他需要做的是:
(1)他可以调查当地人文环境的哪些方面?
(2)他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取文字资料?
(3)他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实地状况?
(4)除此之外,他还可能从哪些方面收集资料?
点拨:
(1)服装发展的历史、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对服装发展的影响等。
(2)上图书馆、上网、报刊、去相关部门。
(3)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服装业内人士、参观服装工厂等。
(4)参观当地的服装博物馆、进行问卷调查、参加当地的服装节等。
(五)课后作业:
一份试卷
国土辽阔
大规模的牧场
家庭牧场
劳动力少
机械化
现代化的畜牧业
现代化的工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