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农牧文化的交融学情分析:本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汉族与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之间的和与战;并且通过对汉族与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之间的交往及相互影响的若干事例的学习,深切体会到农牧文化的融合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意义。这节课的内容较繁琐,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知识面也是一个挑战,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也是一大考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唐末及五代十国事情的情况,知道宋元时期并立政权及其更替情况。知道“澶渊之盟”、岳飞等基本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了解中国文明发展的区域多样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影响)。2、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学会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们共同缔造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有极重要的作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评价澶渊之盟,归纳农牧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农牧文化交融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阅读法: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观察、阅读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2、对比法:从问题入手,搜集、分析、运用、对比历史信息,思考相关问题,提出自身观点。3、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教学流程导入:呈现《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图片。该剧是以我国哪个历史时期为创作背景的?(生:两宋时期)。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重回两宋。师:那么在这个时期除了两宋,你知道还有哪些政权吗?(生:辽、蒙古、金等),你知道这些政权的建立、更替的相关情况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农牧文化的交融。师:在学习两宋这段历史之前,我们必须回顾以前的历史(简单讲解唐末及五代十国的历史,为后面的讲解做铺垫。)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1、宋元时期有哪些民族建立的政权处于并立状态?2、在这些民族中哪些是游牧民族的代表?哪个是农耕民族的代表?为什么?3、农牧民族之间有没有发生征战?如果有,其结果如何?板书:游牧民族:契丹(辽)、党项(西夏)、女真(金)、 蒙古(元);农耕民族:汉(两宋)从范围上看,中原地区都以汉族为主,他们都从事农业为主,代表的是农耕文化,而北方的少数民族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来看一首诗,得到他们牧马放羊,居无定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代表的是游牧文化)承接:那么,拥有农耕文化的宋朝与其他游牧民族的政权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当时的宋人,你来到宋辽边境时,你可能会遭遇怎样的情景呢?(启发学生想象、思考)(教师在副板书上写各种可能的情景然后概括:这些情境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冲突与和平,而的确,这两种情况都确实存在着。比如,如果你生活在1004年,恭喜你了,你将见证宋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役,1004年,当20万辽军直趋澶州,威胁东京时,北宋朝庭乱成一团,宋真宗吓得面色惨白,直呼如何是好?副宰相建议:“咱跑吧,迁都南京”,宰相寇准立马挺直腰板说:“谁再放屁,我砍了谁!皇上应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士气大振,辽军必败!”宋真宗在主和派的极力要求下勉强亲征,结果皇帝的真人效果显著,宋军大胜。当辽要求议和时,喜出望外的宋真宗说:“准!”于是就有了澶渊之盟。辽国退兵,双方各守疆界,宋每年送给辽10万两白银和20万匹绢。思考:你是怎么看待这个盟约的呢?(引导学生评价)分析这一盟约的利和弊:(盟约的订立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对宋来说是屈辱的盟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宋王朝与游牧民族之间实力的均衡,盟约的签订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承接:当你离开宋辽边境来到宋与西夏的边境时,你也同样会看到一些战争,战争之后也有议和,实现了和平相处。然后,不幸的是,此时在东北又有一支强大的势力崛起,它就是?金。金灭辽后挥军南下,在1127年制造了“靖康之耻”,你能告诉大家那是怎么一回事吗?(生回答)承接:“靖康之耻”后政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看图4-66。你知道南宋最大的敌人是谁?(生:金)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南宋有一位精忠报国的典范:岳飞)看来,大家对岳飞英勇抗金的故事都很熟悉,岳家军军纪严明,英勇善战,所到之处令金军闻风丧胆,特别在岳家军在河南偃城大败金军,收复了大片失地,捷报频传。想一想:1、为什么宋高宗不想岳飞收复北方?2、岳飞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3、为什么说岳飞只能称为抗金名将而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师概括:都是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如金就是我们现在满族的祖先)但是,不幸的是这位抗金名将最终被奸臣弱主所害,将士们的成毁于一旦。1141年,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宋与各少数民族这间又迎来了暂时和平的局面。可见,当时的宋人就在一次次的征战与和议中度过。(板书:征战,和议)承转:而在这过程中,农牧文化实现碰撞与融合!请同学们结合书本和材料,讨论农牧文化融合的表现和影响)影响:对少数民族而言,学习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获得了进步;对汉族而言,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也获得了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之后的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承接:是哪个民族最终完成了统一呢?(生:蒙古族)。12世纪初,这支生活在蒙古高原的铁骑,在谁的带领下统一了蒙古,之后,灭西辽、西夏、金,后在1276年灭南宋,完成了统一。元朝完成统一后,农牧文化继续交融。七、课后小结: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两宋时期,在各民族政权并立的背景下,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征战与和议中不断交融,在政治、经济、文化都方面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文明,也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正如某历史学家所说,中国的统一,实际上是中国农牧两大民族的统一;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农牧两大民族文化的交融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