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3张PPT)小号长号圆号大号单簧管大管迪卡斯,法国作曲家。1866年10月1日生于巴黎,1935年5月17日卒于同地。13岁开始学音乐,16岁入巴黎音乐学院。1888年以康塔塔《维莱达》获罗马二等奖。1892年他的序曲《波勒克特》演出获得成功。1896年作《C大调交响曲》。迪卡斯还是音乐评论家。他一生创作了众多音乐作品,深受乐迷的喜爱。小号长号圆号大号单簧管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圆号a28003003Bong801601765801601656¥盖A造卡斯,P,S人音版音乐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3课魔法师的弟子教材分析《魔法师的弟子》这是一首交响诗,这部作品由序曲、谐谑曲、结尾三部分组成。序奏部分速度较慢,9/8拍,小提琴和单簧管先后奏出的两个动机:都描写了魔法师的弟子轻声咕哝、颂念咒语的情景。这两个接连出现的动机中,乐曲对后一个动机予以强调,反复一遍。接着突然增强力度,表示咒语开始生效,扫帚突然活动了起来。随后,在定音鼓的猛击下结束了这一赋予戏剧性的序奏部。接着进入由谐谑曲的组成的主体部分,一开始由大管呈现的谐谑曲主题,由序奏部第二个动机演变而成。生动描绘了扫帚陵水的情景。序奏部第一动机的辩题,使人仿佛看到兴奋的弟子更起劲的颂念咒语,谐谑曲的主题得以展开,气氛越来越热烈。随着结尾不铜管奏出号角性的音调,魔法师回来了,一切回归平静。这首交响诗创作于1897年,在法国巴黎的国民音乐协会管弦乐演奏会上首次演出。教学目标通过聆听《魔法师的弟子》,了解交响诗的体裁,了解交响乐中的乐器。通过欣赏体验音乐作品,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管弦乐的魅力,感受节奏、速度、力度与主题情绪的变化。抓住音乐主题旋律并重点聆听,熟记主题2旋律,且哼唱主题2。教学准备铃鼓、鼓棒、钢琴、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复习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引出“交响诗”的概念。(设计意图:复习交响童话,让学生清楚的知道交响诗是用交响乐表达魔幻的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二)情境创设,完整聆听1.聆听序曲,感受神秘幽静的音乐故事主题,创设一个有魔法的古堡。2.介绍主奏乐器:单簧管、小提琴,并聆听单簧管音色(高中音区明亮柔和,低音区较为低沉)3.播放完整音乐迪士尼视频,了解故事内容与背景(设计意图:通过对全曲的聆听,对整首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有一个故事概念,对旋律、速度的掌握也进一步提升。)(三)聆听谐谑曲主题1.聆听主题2,感受音乐脚步声感受6/8拍节奏,引导学生走一走扫帚的步伐重点聆听,介绍主奏乐器:大管(音色低沉厚实)为木管乐器完整聆听主题2,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当听到主题旋律时举手示意3次(设计意图:伴随着音乐的行进,并随着音乐感受主题旋律。)(四)聆听谐谑曲主题1.出示乐谱,慢速跟琴学唱第二部分的主题师,模仿大管的低沉感,唱音名。2.用“bong”来学唱旋律,提快速度3.找到并介绍顿音记号的作用,和跳音一样,跳跃、有弹性。4.用有弹性的声音唱一唱第二主题,提示声音状态。5.简单介绍谐谑曲,比较诙谐幽默,并用诙谐的方式感受音乐主题(设计意图:根据教师地引导,教学设计的层层递进,让学生熟知主题旋律,引入谐谑曲幽默、诙谐的概念)四、重点聆听谐谑曲1.简单介绍交响乐中的乐器种类:吹奏乐器、打击乐器、拉弦乐器等2.重点介绍大号、圆号、长号、单簧管、大管3.聆听音乐,感受情绪的变化。随着音乐旋律画线条。再次聆听谐谑曲主题旋律(设计意图:随着交响乐器更多的出现,学生可以感知到音乐主题旋律每次出现情绪的变化和速度的不同,用不一样的方式表达主题旋律的变化。)五、拓展1.介绍作曲家迪卡斯2.编创音乐剧3.考一考,给乐器连连线(设计意图:介绍作曲家,迪卡斯是深受迪士尼喜爱的作曲家,很多音乐作品都改变成动画作品,引导学生喜爱上西方的交响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魔法师的弟子.pptx 圆号示范1.mp3 小号示范~1.mp3 扫帚主题2.mp3 扫帚主题视频.mp4 扫帚旋律.mp3 纯音乐-单簧管波尔卡1.mp3 长号示范1.mp3 魔法师的弟子2.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