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考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考解析

资源简介

初三人教实验版历史与社会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考解析
一、命题规律和趋势
1、根据近几年中考试题分析,本课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2)改革开放的表现及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3)“一国两制”的提出、内容及积极意义。
(4)香港、澳门的回归。
(5)台湾问题。
(6)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
(7)我国外交事业的伟大成就。
(8)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本课试题设计题型选择题与材料分析题并举,其中以材料分析题居多,主观题考查知识点集中在(2)、(3)、(4)(5),其中(7)容易以列举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在各考查的知识点中都会出现。
3、学法点津:
  (1)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应注意它的转折性和工作重心的转移,与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对比记忆。
  (2)学习开放格局可以利用地图按照开放的先后顺序记忆,形成全方位的地理概念。
  (3)多查阅历史资料,弄清楚关于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的历史渊源,培养对历史事实的辨析能力。
  (4)对比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
  (5)多关注新闻时讯,进一步认识台湾问题的解决。
二、典型示例
1、标志着我国结束“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标志着中国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展开,在农村推行了( )使农村变得越来越富裕。
A.生产队责任制        B.互助合作社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乡镇责任制
答案:C
解析:此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我国对内改革在农村主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在广东、福建先后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与香港毗邻的是(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识图能力,需要平时将历史与地图结合起来学习,搞清深圳与香港是隔深圳河相望。
4、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澳门在( )回归祖国,中国对澳门行使主权。
A.1997年7月1日         B.1999年12月20日
C.1987年4月       D.1984年底
答案:B
解析:
  1997年7月1日为香港回归日;1984年底,中英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联合声明;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联合声明。
5、掀开了中国外交史新篇章的事件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毛泽东的外交三原则   D.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毛泽东的外交三原则的意义的掌握。掀开中国外交史新篇章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针对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提出的外交三原则。
6、标志着中美两国结束20年的对抗走向正常化的历史事件是( )
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1972年尼克松访华
C.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1972年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史上的转折,标志着中美相持20多年的对抗结束了。
7、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
A.是为了解决香港问题提出的
B.是为了解决澳门问题提出的
C.是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
D.最先发表于中英《联合声明》
答案:C
解析:
  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把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因此,“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8、(2005·十堰中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对内改革,就是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制……
  对外开放,是为了引进外国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民族经济。
  请回答:
  (1)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2)责任制在农村和城市最突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3)为了实行对外开放,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如何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掌握。材料中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用会议的内容当材料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解答本题型应学会从材料中捕捉相关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可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答案要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3)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成立海南省;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4)在改革开放的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9、某校以“乡村今昔”为题,举办了一期关于农村建设的图片展,以下是其中的三幅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阅读上图后回答:
  (1)请你简要描述一下三幅图片的情景。
  (2)概括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所见所闻,就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
答案要点:
  (1)图一:农民拔除地主的地界碑;图二:凤阳小岗村农民;图三:农民积极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2)解放生产力或为了农民的利益等。
  (3)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农村教育和医疗;保护农村耕地,注重环保等。
在线测试
一、选择题
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其中主要的原因是( )
A.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C.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D.美国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关系改善
2、我国最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是( )
A.安徽             B.云南
C.广东             D.海南
3、“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中国领导人除毛泽东外,还有( )
A.胡锦涛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4、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党的工作重心不同,规定党的工作重心是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中共七大
C.七届二中全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
5、“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大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根植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此“新”字的含义是(  )
①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④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⑤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7、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
A.解放社会生产力
B.增强农村和城市经济活力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1980年,我国在广东建立的经济特区有(  )
①深圳   ②珠海   ③汕头   ④厦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APEC”指的是(  )
A.欧盟             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二、综合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材料二:(1992年的深圳)仙湖植物园里植物千姿百态。有一种树叫“发财树”……小平同志(观赏后)深情地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
  请回答:
  (1)为了改变材料一中状况,我国政府编制了什么经济发展计划?请举出在这一计划实施过程是所取得的一项建设成就。
  (2)为了实现材料二中小平同志的愿望,我们必须依靠党在新时期的哪一伟大决策?这一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
  (3)材料中两代领导人对国家富强的期望给了你什么启示?
11、阅读下列材料: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MACAU”!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请回答:
  (1)这首歌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2)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3)是谁什么时候掳去了“MACAU”?“MACAU”又是何时回来?依据什么文件?
  (4)“MACAU”的回归是按什么方针进行的?这一方针是由谁提出来的?最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5)根据这一方针,“母亲”的“另一个孩子”是谁?另一个孩子在什么时候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答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l "# )]
BACDDBDCD
10、答案要点:
  (1)第一个五年计划。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等。
  (2)改革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如我国政府关注国计民生,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应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立志报效祖国等。
 11、答案要点:
  (1)《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
  (2)澳门。中国。
  (3)葡萄牙,1553年。1999年12月20日。依据《中葡联合声明》。
  (4)方针:“一国两制”。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
  (5)香港,1997年7月1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