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初中社会·思品学业考试说明[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7初中社会·思品学业考试说明[下学期]

资源简介

初中社会·思品学业考试说明
本《说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结合浙江省教学实际制定而成。
一 考试范围和要求
(一)考试范围
《历史与社会》
标准二: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三大主题所涉及的部分内容(详见考试目标)
标准一: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中国历史与文化、世界历史与文化、社会探究的技能与方法四大主题所涉及的部分内容(详见考试目标)
《思想品德》
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四大模块所涉及的部分内容(详见考试目标)以及2006年11月~2007年4月国内外重大时政。
(二)考试要求
社会·思品学业考试注重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与社会》的考查突出综合性和人文性,《思想品德》的考查突出思想性和教育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应用,分别以字母a、b、c表示,其涵义如下:
a---了解 指对有关事实、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再现或再认,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b---理解 指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有关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转换或解释、推理,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c---应用 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有关知识使用于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之中,分析和解决那些教师未曾讲过或帮助解决过的问题,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二)命题要求
在“有利于全面、准确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有利于改进日常教学,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高中段各类学校选拔新生”的“三个有利于”思想指导下,提出以下三点命题要求:
1.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题
《课程标准》是教学与评价的基本依据,教材只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途径和形式而已。因此,在今后的学业考试中我们都应严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来确定考试的内容和标准,即命题应依据《课程标准》,而不是依据某一种教材。
2.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应用性
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在考查能力上。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考查实践能力,克服教学中“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倾向。
3.体现“四性”,即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
综合性就是要着重考查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指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把学科内或学科间有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并应用这些知识去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运用能力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尝试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它按能力层次可分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按能力范围则分为一般运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人文性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内容上看,题目应该生活化、个性化(选择性)、有地方特色等;从形式上看,题目应该图文并茂、题型多样、语言富有亲和力等。
开放性一是指考试形式上的“开放”,其主要特征是 ①命题上侧重考查学生整合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考试中允许学生查阅、参考有关资料;③评卷时注重结果,更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二是指试题内容的“开放”,其表征是:①题目开放不封闭;②答案多元不唯一;③评分采意不采点;④创新加分是正理;主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开放性就是探究性,它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时代性就是要结合时政热点,贴近社会实际。特别是非选择题应根据当前形势,与时政热点、社会实际紧密相结合,强调学以致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二 考试方式
(一)考试方式
社会·思品学业考试试卷分《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两部分,采用全开卷笔答形式。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二)试卷结构
项 目 比 例
考试内容分布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含时事政治) 50 %50 %
考试要求分布 了解理解应用 约30 %约40 %约30%
试题类型分布 选择题非选择题 约40 %约60 %
试题难度分布 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 约70 %约20%约10 %
三 考试目标
《历史与社会》部分
(二)
主题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我们生活的世界 ▲地球仪和地图1.知道地球仪、地图的主要特点和功能2.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ac
▲社会调查3.知道社会调查的常用方法4.能够设计调查问卷 ac
▲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5.知道中国的地理位置6.知道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及其位置7.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8.比较我国南北方、东西部之间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9.分析中国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aabbc
▲世界自然环境10.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11.知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分布 aa
我们传承的文明 ▲历史上不同地区文化交流12.了解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概况13.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概况及作用 ab
▲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14.知道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和重要发明15.知道近代工业革命中有代表性的成就 aa
▲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16.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17.说明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18.概述英国和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过程(性质和意义)19.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主要史实 abba
▲历史上的政权更替20.了解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的兴替 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1.说明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国家统一的贡献 b
▲近代中国逐渐落伍22.了解鸦片战争前欧美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概况23.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 ac
▲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24.说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及其影响25.说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概况及影响26.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概况27.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创建红色根据地的概况28.了解红军长征概况29.知道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探讨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b bab ac
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30.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历史转折31.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实践 ba
▲和平与发展32.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33.分析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34.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布,分析造成南北问题的原因 bbc
▲人口、资源与环境35.说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6.理解我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措施37.理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bcc
▲当代市场经济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8.知道现代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39.理解“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ac
▲国际组织40.了解欧盟、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及其作用 a
▲民族文化41.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 b
说明:以上部分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制定,只适用于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地区。
(一)
主题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 ▲人口、资源与环境1、理解中国人口国策2、了解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3、了解居住地、中国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基本解决途径4、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baac
▲中国地理概况5.了解中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名称。6.了解浙江省的简称、行政中心及周边省区分布7.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气候、河流基本特征及分布8.理解我国地形、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9.比较我国四大自然区域与三大经济地带的自然、人文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向 aaabb
▲世界地理概况10.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11.了解主要发达国家的自然环境及经济特点12.了解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及经济特点13.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和经济差异 aaaa
▲中外区域间的联系14.了解中外区域间联系的主要内容、方式15.了解世界主要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aa
中国历史与文化 ▲中国古代主要王朝16.了解主要王朝的兴替和特点17.辨认主要王朝的疆域 aa
▲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18.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措施和影响19.了解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aa
▲古代中外交流20.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简况21.认识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意义22.了解宋元海外贸易与郑和下西洋的简况 aba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23.知道鸦片战争的简况24.认识《南京条约》的危害25.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简况26.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abab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近代改良运动27.了解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简况28.理解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 ab
▲辛亥革命29.知道中国同盟会及其政治纲领30.了解辛亥革命简况31.理解辛亥革命的成果 aab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32.知道新文化运动的简况33.了解五四运动简况及其结果 aa
主题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中国历史与文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早期革命历程34.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简况35.知道北伐战争的简况36.了解十年内战的重大事件 aa a
▲抗日战争37.知道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38.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ab
▲解放战争39.了解重庆谈判的简况40.知道解放战争的重要事件 aa
▲建国初期的主要成就4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42.知道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a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变化43.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44.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bb
45.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47.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a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48.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简况49.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简况50.理解南北战争的意义51.了解法国大革命的标志性事件和代表人物52.理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 aabab
▲工业革命53.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况54.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简况55.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aab
▲俄国、日本资本主义改革56.理解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意义57.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意义 bb
▲两次世界大战58.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简况59.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60.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61.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事件 abba
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 ▲地球仪、地图和图表62.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特点和功能63.能从地球仪、地图上获取信息64.会运用图表、图片、文字等材料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 abc
说明:以上部分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制定,只适用于使用上教版教材的地区。
《思想品德》部分:
主题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 ▲调节和控制情绪1.理解情绪对人影响的两重性2.学会调控情绪 bc
▲磨砺坚强意志3.懂得如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4.学会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 bc
▲塑造良好道德5.知道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6.学会正确对待合作与竞争 ac
法律教育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7.知道法律的特征8.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ab
▲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9.理解宪法与普通法的关系10.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尊严 bc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11.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基本内容12.学会依法保护自我 a c
▲一般违法与犯罪13.知道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14.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15.学会依法自律,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abc
▲公民的人身权利16.学会用法律捍卫生命健康权17.理解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18.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 c ba
▲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19.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c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知道消费者享有的权利,树立正确的消费观21.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bc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22.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23.学会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bc
国情教育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24.理解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5.知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26.运用实例说明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ac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7.知道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28.理解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9.懂得我国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abb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政治制度30.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31.知道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33.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aab c
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4.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35.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6.理解应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37.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 abbc
▲我们的理想和责任38.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39.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40.懂得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增强立志报效祖国的使命感41.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aabc
时政教 育 42.2006年11月~2007年4月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
例证性试题
【例1】
小明的父母在英国经商,现有一批货物从温州港口出发,海运到英国,沿着右图所示航线航行,该货船依次要经过的大洋是
A.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
B.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涉及“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和“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两个考试条目。属容易题。
本题取材贴近生活,巧妙地以乡土材料为背景设置试题,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读图、解答中活化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回答本题时,学生需要了解地球上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
答案:B
【例2】
1945年8月,华夏大地一片欢腾。有人写了一幅对联,下联是:南京重庆成都,它巧妙地将三个地名组成一联,含义是庆祝失陷的南京重新成为国民政府首都。据此回答1—2题。
1.如果请你选一上联,最恰当的应该是
A.中国捷克日本 B.中国抗战胜利
C.中国不可战胜 D.中国打败日寇
2.中国取得这场伟大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际力量的无私援助 B.国民政府的不屈抵抗
C.中华民族的团结抗战 D.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分析:本题组主要涉及“知道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这一考试目标,主要考核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时间和原因的认识和理解。属于稍难题。
第1小题的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意思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题目提供的信息,一是1945年8月,二是对“南京重庆成都”这一联的解释说明,这些信息说明此对联反映的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这一重大事件。本题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较高。
第2小题则着重考查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的理解。其中A、B和D都只说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某一个方面的原因,而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则是中华民族的团结抗战。
答案:A C
【例3】人们常说“笑比哭好”,但《儒林外史》中范进却在中举后因狂喜而发疯。这说明
A、喜其实是一种不良情绪 B、情绪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C、人的情绪是无法调控的 D、宣泄是调控情绪的最佳方法
分析:选择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有关的内容命题,是思想品德学科评价的一大特点,体现了学科教学的思想性、教育性。本题涉及“调节和控制情绪”这一考试内容,主要考查考生通过具体事例理解情绪对人影响的两重性,属容易题。
回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表述的确切意思,笑是“喜”的外在表现,通常情况下给人以积极影响,但如果不注意调控,也有可能导致如范进那样乐极生悲的后果,这说明情绪对人的影响犹如双刃剑,从而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答案:B
【例4】 下面摘录的是一些商家的常用语或做法,你认为属于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
①打折商品售出,概不负责 ②低价处理过期食品
③小心钱包,谨防扒手 ④童叟无欺,买卖公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分析:本题选择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作为考查的内容,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中一些商家的常用语融合起来,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以致用,突出实践性,较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属稍难题。
本题是一道逆向组合选择题,要求选侵权的选项,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明确题干的限制性条件,即设问的指向是逆向的;二是可采用排除法筛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A
【例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驶上了快车道。至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共470多件,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提供了法律依据。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表明,全国人大履行了
A.立法的职责 B.执法的职责
C.法律监督的职责 D.普法教育的职责
2.在立法过程中,相关部门坚持“开门立法”的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通过组织立法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这说明
A.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我国法律是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
C.我国法律要体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D.我国公民都能直接行使立法权
分析:围绕一个主题,在同一情境材料下面设置多个选择题,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一种试题形式,能较好地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第1题涉及“了解我国的主要国家机关”“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这些考试内容,属于容易题;第2题涉及“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这一考试内容,属于稍难题。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和理解共同的引子材料,明确主题,确定解题的基本方向。上述试题的引子材料就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成就,下面的试题涉及的知识是国家机关和法律方面的。其次要联系材料逐一仔细审读题干,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再筛选题肢,选出正确选项。
答案:1.A 2.C
【例6】
读图回答问题。
(1)对照图一图二可以看出,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在历史上曾是▲(朝代)的都城。
(2)在图一的在相应的位置上填写与浙江省相邻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并把你此刻所在的地级市画满斜线。
(3)就图一或图二提供的信息,请你提出一个问题(上两题涉及的问题除外)。
分析:联系家乡实际,以地图为载体,古今对应,史地结合,着重考查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以及实践(画图)能力。
答题思路:(1)对照图一、二,既可以通过地理位置上的比对上,也可以运用图例等方法读出浙江省的省会杭州是历史上南宋的都城;(2)既可以通过对浙江地理位置的再现,也可以通过与中国政区图(开卷)的比对,从图一中读出浙江省的邻省,并填写。从图一中找到自己此刻所处的地级市,然后按题中规定标上注记;(3)首先选择自己想要提问的地图,然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想进一步了解的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答案:(1)南宋(2分);(2)在图一相应的位置上填写出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福建中任两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给4分;在图一上准确把自己此刻所在的地级市画满斜线,给2分;(3)学生只要根据图一或图二信息提出一个问题(上两题涉及的问题除外)就给2分。
【例7】
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以来,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西汉时,新疆就曾出现“胡商贩客,日奔塞下”的繁华景象。这与当时东西方交流的发展和中央政府管理的加强密不可分,请各列举一个史实加以简要说明。(4分)
(2)今天,西部开发的宏图伟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给新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结合“相关链接”材料,谈谈新疆应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区域经济发展。(6分)
〔相关链接〕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辽阔的大地孕育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储量巨大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沙漠边缘的上千片绿洲,使其成为“大漠油喷金,绿洲棉(棉花)堆银”的宝地。不仅如此,新疆日益发展的交通网络,使西部边陲不再遥远;长逾万里的边境线,为其对外开放提供了便利条件。
分析:
从西汉的繁华到今天的全面小康,从昔日的东西方交流到今日的因地制宜,本题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一道史地综合题。
本题提供了“相关链接”资料,让学生先读问题,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不仅照顾到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且也使学生在回答时能有所凭借,有所指向。试题本身也让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并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归纳材料,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便于学生自主发挥。
答案:
(1)示例: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亚欧两大洲,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天山南北西域事务的管理。(考生列举其他史实说明,符合题意,可同样给分)
(2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重点发展石油产业和棉花产业,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利用交通日益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边境线长的地缘优势,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以达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
【例8】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家
除一除 算总量,中国的资源是世界第三;按人均算,就排到53位了,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如耕地为1/3,水为1/4,森林为1/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
⑴除一除,其结果说明了什么?
乘一乘 见右图
⑵乘一乘,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
分析:
本题所选材料并不新鲜,巧在问题的设计,二问均采用数学方法,让学生“除一除”、“乘一乘”,计算结果是令人震惊的,从中学生不难发现,我们应该也必须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把它落实到自己平时的实际行动中去。在此,理论与实践得以有机的统一。本题思想性和教育性极强,既凸现了学科的德育功能,又体现了《历史与社会》、《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全方位和多途径。
答案:(1)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例9】 阅读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①②分别抨击了什么社会现象 为此,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道德教育
(2)在全社会开展类似上述道德教育活动,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现实意义
分析: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夸张的笔法,幽默的情趣,展示抽象的道理。以漫画作为情景材料的试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新课程理念。
本题属于较难题,在设问上,第(1)问紧紧围绕两幅漫画,要求学生在分析漫画基础上,回答漫画所分别抨击的社会现象及针对这些现象需要加强的道德教育;第(2)问是通过“类似教育活动”一语承转到考核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的意义。解答第(1)问,先读题目要求,后看漫画内容,通过观察漫画、标题,找出漫画的主旨所在,全面理解漫画的内涵:漫画分别抨击的是奢侈浪费严重、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的社会现象;分别要加强的是艰苦奋斗(或勤俭节约)和诚信方面的道德教育。解答第(2)问,要注意设问的分析,尤其要抓住“类似”和“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处,把设问转换成“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这样一来,答案自然也就明朗了。
答案:(1)漫画①②分别抨击了奢侈浪费严重、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诚信缺失)的社会现象。需要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和诚信教育。
(2)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例10】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认真讨论了中共中央的建议和宪法修正案(草案),并决定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以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新宪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等条款列入其中。
请回答:
(1)上述宪法修改过程说明了什么?
(2)国家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分析:材料式分析说明题较好地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学科中最常见的主观型试题。此种题型旨在综合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迁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与能力才能正确解答,大多难度相对较高。
本题涉及“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知道我国的国家机关”“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理解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考试内容,属于较难题。
解答这类材料式分析说明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准确把握答题方向。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试题的材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为试题的“引子”,答题重点在于解答设问;另一种是材料本身蕴含或规定了答题的要求甚至答案的要点,答题时必须将材料与设问有机结合。其次在答题时要明确观点,加强针对性,富有条理性,注意辩证性。第三是要注意按题目要求回归教材,论证有理有据,并注意运用学科术语组织答案。本题第一问既要求从宪法的角度来思考,又要求从立法机关的角度来分析,还要求从党的领导角度来说明,所以难度较高,解答时要紧密结合材料,注意思维的发散性和全面性;第二问中材料只是一个引子,实际上相当于一道问答题,所以解答相对比较容易。
参考答案:(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最高立法权,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有权修改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
(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应有之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社会·思品例卷
试 卷 Ⅰ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 ▲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A.小康社会 B.和谐社会 C. 节约型社会 D.环保型社会
2.2006年7月1日,有“天路”之称的全长1956公里的 ▲ 全线通车,这对进一步推动西部开发、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A.兰新铁路 B.京九铁路 C.青藏铁路 D.南昆铁路
3.2006年11月4日至5日, ▲ 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隆重举行。48个来自该洲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及国际组织代表出席开幕式。
A.中美 B. 中欧 C. 中澳 D.中非
4.“冲动是魔鬼,冲动是炸弹里的火药,┅┅冲动是一颗吃不完的后悔药。” 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中的这一台词告诫我们,在意志品质方面要增强
A.独立性 B.自制力 C.果断性 D.坚韧性
5.下列古诗文名句中,可以提醒我们正确对待困境的是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
6.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
①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 ②改革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③我国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正在逐步实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近年来,浙江电信开展了“百万亲子绿色上网行动”,通过网络技术屏蔽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的上网环境。这主要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8.2006年5月,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假药造成多人死亡。有关部门立即组织追缴和查封假药,以保障消费者的
A.人身安全权 B.人格尊严权 C.自主选择权 D.依法求偿权
9.2005年我省某市个私企业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584.56亿元,同比增长164.46%,占该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这表明个私经济
A.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B.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C.在扩大劳动就业方面有独特优势 D.大大提高了该市对外开放的水平
10.有针对性地解决右图反映的问题,需要我们
A.加强全社会的艰苦创业教育
B.促使东西部经济的均衡发展
C.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共同富裕
D.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1.生活在浙江,你能感受到浙江的气候特点是
A.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四季如春
B.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C.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稀少
D.全年高温炎热,降水十分稀少
12.右边东西两半球图中,代表太平洋和亚洲的序号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⑤ D.③⑤
13.“贞观之治”时期,中国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民族关系融洽,可以被看作是相对和谐的时期。它出现在
A.汉武帝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唐玄宗统治时期 D.康熙帝统治时期
14.张华同学在假期里观看了①《鸦片战争》②《长征》③《甲午战争》④《西安事变》四部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影视剧,你认为四部影视剧反映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15..以下历史事件中,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是
A..颁布《人权宣言》 B.攻占巴士底狱 C.颁布《权利法案》 D.莱克星顿枪声
16.工业革命的新阶段,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技术发明层出不穷。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
A.电力的广泛应用 B.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C.交通工具的创制 D.通讯技术的新发展
1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A.经济建设上来 B.思想建设上来 C.组织建设上来  D.法制建设上来
18.下列标语中,体现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是
①要想富,先修路 ②人人来种树,共奔小康路
③少生优生,幸福一生 ④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国际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欧洲联盟
20.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既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奥林匹克的文化元素,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喜爱。我们从中深深地领悟到,要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仅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更要
A.促进一切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抵制各种腐朽外来文化的侵袭
C.珍重和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D.提倡全世界形成一种单一的文化
试 卷 Ⅱ
请将本卷的答案用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卷Ⅱ上。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6小题,共60分。)
21.读中国局部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9 分):
(1)请在图上用斜线表示出浙江省的范围,台湾省在我省
的 方向。(2分)
(2)A河流是 。导致A河流滚滚东流的主要原因
是 (3分)
(3)B地居民的主食与我省有何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
原因是什么?(4分)
22.走进历史——
【回顾历史】17、18世纪,英、法等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呈现出日渐强大的趋势;与此同时,清王朝却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
(1)这一时期,中国呈现出逐渐 ▲ (强大或衰落)的趋势?(2分)
【探究历史】 鸦片战争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英、法、日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着辉煌文明历史的中国,一步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造成“这一趋势更加明显”的原因有哪些?(4分)
【以史为鉴】 这段屈辱的历史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
(3)请续写这段话。(友情提示:可从历史经验教训方面展开)(4分)
23.PPE怪圈(见右图)是指贫困
(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
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
互为因果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指
“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
恶性循环。由于PPE怪圈在一些发展
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常
被用作解释导致这些地区贫困原因的一
种理论模式。
(1)你觉得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PPE怪圈的最
关键因素是什么?请简述理由。(5分)
(2)这些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消除PPE
怪圈现象,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①在人口发展方面(2分)
②在资源利用方面(2分)
③在环境保护方面(2分)
24.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一法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旨在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0分)
(1)材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了什么职权?(2分)
(2)制定《反分裂国家法》为什么必须根据宪法?(6分)
(3)贯彻落实《反分裂国家法》,我们青少年应做些什么?(2分)
25.“人生AB剧,你我同选择。”以下是发生在两位初二学生身上的故事。请你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0分)
【第一幕】小叶骑车闯了红灯,交警要小叶留下姓名。小叶可能选择的做法:
A.如实地告诉交警 B.谎报同学小林的姓名
(1)小叶选择了B。从道德和法律角度看,小叶的选择错在哪里?(4分)
【第二幕】小林无故挨了老师的批评,知情后要求小叶上网吧请客以示道歉。小叶可能
采取的态度:
A.同意上网吧请客 B.不同意上网吧请客
(2)依据法律,你认为小叶应该选择A还是B?为什么?(3分)
【第三幕】小叶没有答应,被小林打成轻伤。小叶可以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A.上派出所报案,依法处理小林 B.告诉老师,批评教育小林
(3)如果你是小叶,选择A还是B?请说说你这样选择的理由。(3分)
26.建设新农村,全面奔小康
上面是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幅剪影,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剪影A、B分别表明了我们正在逐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哪些目标?(4分)
(2)剪影C反映了我省正在实施哪一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对进一步实现剪影A反映的目标有什么重要意义?(6分)
说明:本例卷11~23题是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命制而成的。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社会·思品例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B  2.C  3.D  4.B 5.D  6.B  7.C  8.A  9.A  10.C 11.B 12.C 13.B
14.C 15.B 16.A 17.A 18.D 19.A 20.C
二、非选择题(21题8分、22题9分、23题13分、24-26题各10分,共60分)
21.(1)略(1分) 东南(1分) (2)长江(1分)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2分) (3)B地以面食为主。(1分)我国气候特点导致我国南北方主要农作物品种不同(或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小麦等旱地作物为主。)(3分)
22.(1)衰落(2分);(2)清政府愚昧无知、腐败无能(内因),列强入侵(外因)。(4分)(3)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我们要牢记历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4分)
23.人口增长过快。(2分)因为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1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是造成贫困和环境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2分)
(2)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分)②利用与保护结合,“开源”与“节流”并举。(2分)③避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强“立法同”,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加强国际合作。(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满分,如果学生回答与本答案不一致,但言之有理,亦可同样得分。但不能超过题分)
24.(1)立法权。(2分)
(2)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分)《反分裂国家法》是普通法律,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抵触。(3分)
(3)如积极宣传《反分裂国家法》,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等等。(2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5.(10分)
(1)道德上违反了诚信的要求;法律上侵犯了公民的人格尊严权。(4分)
(2)应该选择B。(1分)因为未成年人上网吧是违法的。(2分)
(3)选择A和B都可以,但阐述的理由必须与所持观点相一致,能做到自证其说。选择A的理由可以围绕增强法制意识、学会依法维权来展开;选择B的理由可以围绕对未成年人应重在教育来展开,也可从宽容、善待他人角度来回答。(3分)
26.(1)A:经济更加发展或人民生活更加殷实;B:民主更加健全或社会更加和谐。(4分。若答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也可酌情给分)(2)科教兴国战略。(2分。答科教兴省战略、科教兴农战略也可酌情给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教育能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4分)
B
A
中国局部区域图
生活
贫困
人口
增长
环境
退化
PAGE
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