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制作手机链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往的劳动与技术课上,已经认识了多种材质的珠子、渔线、T形针、9形针、定位珠等材料,掌握了一些用渔线制作饰品的技巧,会根据简单的图样用渔线制作作品。但对于使用工具把T形针、9形针卷圈制作手机链,还是第一次,因此就把它作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会用给定材料(珠子、T形针、9形针)制作手机链。?2.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实践能力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3.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用双手和智慧美化生活。?教学重点:?学会用T形针、9形针制作手机链。?教学难点:?如何把T形针、9形针卷圈。?教学准备:?各种珠子、T形针、9形针、手机绳、挂件扣、尖嘴钳及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感受美——激发兴趣?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美无处不在,谁能说说你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从多方面感受其存在。如:建筑造型、身上的饰品、家庭装饰、校园的设施等)?2、欣赏漂亮的手机链图片。(出示课件)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3、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本节课伊始提出话题让学生参与其中,旨在创设课堂的基调。出示课件,通过学生欣赏作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二、初探究——破重难点?(一)合作探究重点?1.每组桌子上都有一个宝盒,宝盒里有一串葡萄手机链,请大家仔细观察并研究,它是怎么做成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进行交流。?【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最重要的是要有价值,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有话可说。此问题的抛出,既直奔本节课主要内容,解决重要问题,又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2.指名汇报(引导学生从手机链材料、颜色、珠子大小、制作步骤四个方面进行汇报。)?3.梳理葡萄手机链的制作步骤:(出示课件、图片)?A、用T形针把圆珠子、叶子卷圈?B、用9形针把卷好的珠子全部串上,卷圈?C、葡萄串、手机绳,用尖嘴钳把它们链接起来?在这三个步骤中,你认为哪步最关键?请用手势告诉老师。?总结学生发言,得出制作葡萄手机链第一步最为关键。?【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作品,学生在看--看、想一想、说一说中,初步感知作品。】?(二)尝试突破难点?1.动手尝试:大家想不想动手试一试?请试着轮流卷一颗葡萄。??????2.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3.演练结合:下面我们一起来卷一颗葡萄,请后排同学跟老师一起做,前排同学请认真观察。(展示台演示)?????A、先用T形针串起一颗珠子。?B、然后拿起尖嘴钳,我们来卷圈:夹起T形针靠近珠子的部位,向外折弯,再夹起T形针最顶端,向身体内侧卷圈。?C、为了美观、安全不伤手,最后我们再把它修整一下。?卷圈的时候,可以卷成一个圈,也可以卷成两个圈,你知道为什么要卷成两个圈吗?(更牢固)?【设计意图:实施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通过动手尝试、教师讲解逐步掌握了制作方法,为学生提供自助活动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技术能力。】?4.质疑问难:最难最关键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针对葡萄手机链的制作,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和已经学会的学生随机进行解答。?5.拓展想象:同学们知道了用T形针、9形针卷圈制作葡萄手机链的方法,其实,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制作其他造型的手机链,想一想,还可以做什么造型呢?????【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中畅所欲言,从而为下一环节学生能创作出丰富的作品奠基。】??三、亲体验——形成技能?1.明确制作要求:??A.用给定材料,设计、制作一款手机链,并给自己的作品命名,时间15分钟;?B.两人合理分工,合作完成作品;?C.作品尽量有创意、美观、精致。?2.学生制作手机链,教师巡视指导。完成的作品学生随即悬挂在展示架上。????【设计意图: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应以学生参与经历活动为主要形式。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去发现、思考、探究、创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动手实践能力、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四、互评价——欣赏作品?让学生评价作品。?1.请派代表评价一下你们的作品??2.在这些作品中,你喜欢哪件?请说出你的理由。?教师适时对学生的评价进行针对性的点评。?【设计意图:评价活动是帮助被评者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让被评者在这面“镜子”面前清醒地认识自我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看到同伴的精彩,学会欣赏他人,并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五、拓兴趣——延展技能?1.今天我们学习了用T形针、9形针制作手机链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制作其他种类的作品,你能想象一下吗??指名交流(手链、项链、耳环、发卡、珠帘)?2.总结:是啊,掌握一种方法,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创作出许多不同的作品。同学们,我们只要用灵巧的双手,充满智慧的大脑,就能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设计意图: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学科--劳技课,教师应当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我们的课堂,教是为了不教,方法只是给了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会用方法,靠自己的双手去创作,去美化生活才是这节课的目的所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