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0高考政治时政热点:新经济
对于新业态、新形式,考生必须保持足够的敏感度,除了多留意,更重要的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辩证思考。
一.数字经济
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通过不断升级的网络基础设施与智能机等信息工具,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人类处理大数据的数量、质量和速度的能力不断增强,推动人类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形态转化,极大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提高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同时为落后国家后来居上实现超越性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注意:目前,我国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数字经济或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中长期的增长动力。以此为切入点考查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体现了高考注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特点。
例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首次增列“数据”作为生产要素。
随着经济活动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凸现。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我国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据驱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世界同步发展,局部有领先态势。从数字经济“追随者”到“引领者”,“中国快车”出海造船,不断将方案与经验反哺海外,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世界级企业成为行业领跑者。借助大数据,企业柔性生产、按需定制,精准定位市场。以产能对接、协同生产、共享工厂等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共享制造发展迅速。数字经济正在深度变革传统产业,推动实体产业进入“产业数字化”新阶段。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
点拨
第一步,分析设问要求:事件载体——数字经济,设问指向——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者关系——前者对后者的驱动作用;第二步,解读材料,提取数字经济对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信息: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柔性生产、按需定制,走出去,共享制造等;第三步,对接经济生活相关考点,从资源配置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生产经营、高水平开放型经济角度,阐述数字经济是如何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答案
①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信息网络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②柔性生产、按需定制,改善供给品质,推动消费升级。③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动能,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④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走出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二.夜间经济
城市夜间经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而是一种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一般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6点所发生的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
作用
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可以促进经济活动时间延长、各种设施利用率提高、增加就业,有助于推动服务业扩张规模,扩大消费,增加税源,聚集财富、产业和人气,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拓展游客的消费空间,拉动经济增长。
例题1:夜经济是一座城市生活文化的窗口。无论是灯火辉煌的“夜上海”,独具古典风情的秦淮河,还是韵味十足的天津曲艺,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夜生活已成为一座城市的亮丽名片。
发展夜经济应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结合自身文化特点,打造休闲娱乐项目。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对游客夜游体验需求的调查中,文化节事活动、文化场所参观等活动占比位居前列,这说明夜经济在提升特色文化优势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夜间文化消费占比逐年提升,夜经济已逐渐将休闲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夜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2019年1月至9月,国内夜间总体消费金额、笔数分别达到全日消费量的26.81%和23.80%。用文化点亮夜经济,可以使夜经济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内涵。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文化在促进城市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点拨
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思考: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的角度,文化能丰富夜经济的内涵,提升夜经济的活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角度,文化与夜经济的融合,能催生新的消费业态;文化竞争力的角度,文化能提高城市竞争力。
答案
①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为夜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②文化与夜经济相互融合,能催生新的消费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③文化越来越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夜经济包含了内在的文旅因素,发展夜经济,能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进而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平台经济
平台经济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由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网络协同的经济活动单元所构成的新经济系统,是基于数字平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称
。
平台,在本质上就是市场的具化。平台是一种虚拟或真实的交易场所,平台本身不生产产品,但可以促成双方或多方供求之间的交易,收取恰当的费用或赚取差价而获得收益。
作用
平台经济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微观角度看,平台具有交流或交易的媒介功能、信息服务功能、产业组织功能和利益协调功能。从宏观角度看,平台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产业持续创新、引领新兴经济增长、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和变革工作生活方式等作用,是一种重要的产业形式。
例题:
“文化上海云”是全国首个“互联网+公共文化平台”,该平台覆盖全市500多个公共文化场馆等活动场所,市民能远程享受文化服务,改变信息孤岛状态。同时,平台大数据有利于推进文化供需匹配,实现文化资源共享。这启示我们
①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就能使系统功能最大化
②克服封闭观念,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
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
④注重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趋向,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点拨
D
“改变信息孤岛状态”,强调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并不必然使系统功能最大化,①中“就能”的说法绝对;材料强调的是实现系统的优化,而不是要素功能的最大化,②不选;“互联网+公共文化平台”能改变信息孤岛状态,推进文化供需匹配,实现文化资源共享,这启示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注重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趋向,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③④符合题意。
四、网红经济
网红经济是以年轻貌美的时尚达人为形象代表,以红人的品味和眼光为主导,进行选款和视觉推广,在社交媒体上聚集人气,依托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从而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的一个过程。
例题:
1.在西安大唐不夜城街头,一位身穿盛唐服装的“不倒翁”小姐姐成为各地游客来西安游玩的理由。每天晚上,她表演的地方都会被围得水泄不通,为了跟她“牵手”,热情的民众将表演区的隔离栏都挤坏了好几根。关于她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达到十几亿,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应该明令禁止这种非理性的网红经济②研究消费心理应成为经营者的必修课
③网红景点备受追捧是精神消费的体现④消费方式的变化推动消费观念的更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点拨
C
网红经济只要合法进行,就不应禁止,①错误;游客专门去看演出,这种消费心理值得经营者重视,②正确;相比传统的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消费追求无形的人类劳动成果,人们去网红景点看表演属于精神消费,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消费观念的更新,④不选。
2.
2020年3月1日,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迎来第一次触网直播,超过百万名网友在直播平台上观看了这场由布达拉宫和淘宝联合举办的直播活动。
布达拉宫金顶禁止游览,此前居民和游客都只能远望而不能近观,在本次直播镜头中,这一
区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此次通过网络直播重新与观众见面,多吉平措讲解了金顶的数量、工艺和保护情况,希望各族人民都能领略到布达拉宫的历史底蕴,让居家生活更添文化味道。管理处
还特别选用了8名布达拉宫专业文保研究人员,从“宫藏相关文物现况”“文物历史背景”“文物背后的故事”“近距离看国宝”“文化小知识”等角度进行了全方位在线专业讲解。国家文物
局近日发布指导意见,鼓励各文博场馆“继续利用数字资源,通过网上展览、在线教育、网络公开课等方式,不断丰富完善展示内容,提供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网络直播发展势头良好,被应用在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存在
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直播内容荒诞庸俗,直播产品质量低下,存在欺骗、违法犯罪等现象。
(2)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直播的崛起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12分)
(2)(每点3分,共12分)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满足群众视觉体验,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加强对自身文化的肯定,增强认同感,归属感。③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④充分发挥教育在选择、传递、创造文化方面的特定功能,促进文化的传承。
3.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促进消费,通过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是当前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商品服务供给日益丰富,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国家鼓励消费、服务消费的政策日见成效,消费升级步伐加快。中国约有1.4亿个中等收入家庭,有购车、购房、闲暇旅游的能力。吃穿用等基本消费需要得到切实满足,汽车、住房等传统消费还在持续提升,同时旅游、体育、文化等新兴消费快速发展。消费已连续5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动力而“网红经济是以一位时尚达人为形象代表,以网红的品味和眼光为主导,进行选款和视觉推广,在社交媒体上聚集人气,依托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从而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的一个过程。”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又一新生经济现象。
2019年“口红一哥”李佳琦收入接近2亿人民币,而另外一名知名网红李子柒的收入也有1.6亿人民币。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数据对比,那就是这两位顶级网红分别一年的收入,竟然要比2019年2123家公司上市公司净利润还要高。也就是说全国60%的上市公司盈利水平都不及一个网红。
随着我国网红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存在的短板也逐渐显现:网红经济易受大资本操纵;网红素质层次不齐,大批量的同质化网红现象造成的竞争相对严重;网络社交平台监管不善,网红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使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做出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事情,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关于网红经济产业的征税政策不健全、不完善,网红经济带来的快速巨额收入得不到合理的课税,容易引起社会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不利于社会的平衡发展。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消费为什么能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动力,并从国家角度谈谈如何促进网红经济的健康发展。
原因: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提高;庞大的人口、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供给质量水平的提升:国家实施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每点2分,写到3点即给6分)
措施:①完善市场规则,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规范资金流入,打造规范化、高质量的网红经济。(2分)②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盲目性、自发性的不足。(2分)③要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打击某些网红的违法行为,规范化发展网红经济。(2分)④尽快完善相关税收政策,改进征税细则,充分发挥税收作用。(2分)
五.代经济
“代经济”是指代购、代驾等经济。现代催生了各式各样的“代经济”新消费模式:代吃饭、代堆雪人、代排队、代相亲……
例题:搞不清垃圾分类,叫个“代扔垃圾”的省时又省力;医院排队费时间,有专门的代排队……代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走上网络交易平台,实实在在地衍生出一门“代经济”。“代经济”
①实质是懒人经济,不利于社会进步,必须予以抵制
②对需求方而言,可节省自己的时间,属于理性消费
③收入只要是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的,就应得到社会尊重
④能促进社会分工,让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更易变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点拨
D
对“代经济”应该辩证分析,既要看到它出现的必然性,也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①认识不全面,不选;“代经济”中既有理性消费,也有非理性消费,②不选;“代经济”中的收入只要是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的,就应得到尊重,③正确;代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衍生出专门的服务群体,能促进社会分工,让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更易变现,④正确。
六.“种草”消费
种草,网络流行语,表示“分享推荐某一商品的优秀品质,以激发他人购买欲望”的行为,或自己根据外界信息,对某事物产生体验或拥有的欲望的过程;也表示“把一样事物分享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喜欢这样事物”的行为,类似网络用语“安利”的用法;还表示一件事物让自己从心里由衷地喜欢。“种草”不仅是简单的一个词,与之相关联的还包括“拔草”“长草”“草族”“自生草”等一系列“草”系词语。
例题:
“种草消费”是一种新的消费业态。“种草”是指宣传某种商品的优异品质以诱人购买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把一种事物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喜欢这种事物的过程。可见“种草消费”实质上就是一种另类的广告,一种以口碑传播的营销过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种草消费”属于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②“种草消费”从本质上说是利用了人们跟风、随大流的心理③“种草消费”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值得提倡
④部分年轻人容易被一些商家的过度宣传迷惑,产生非理智消费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点拨
B
“种草消费”实质上就是一种另类的广告,一种以口碑传播的营销过程,因而从本质上说“种草消费”是利用了人们跟风、随大流的心理,②符合题意;有的商家可能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夸大宣传,会导致部分消费者不理智消费,④符合题意;“种草消费”不一定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①排除;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③排除。
七.消费新潮流
把“奶糖的香”涂在手上,将“故宫的美”抹在脸上,让“报纸的墨”秀在身上,使“花露水的味”掺进酒里……这股跨界融合的消费新潮流,不仅让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消费领域也掀起了一场关于经典和流行的“头脑风暴”。
告别“土味”“过时”的标签,一件件情怀与时尚跨界融合的国产商品、一个个跟跑并跑乃至弯道超车的中国品牌应运而生。
思考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民族品牌的创造,文化交流与传播。
不同的流行趋势折射出中国市场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反映着人们不断升级的消费层次。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行业规范也不可或缺,这些理应成为推动中国品牌健康成长的基础性要素。
思考
开放的心态,消费升级,市场机制建设,建设中国品牌。
这股消费新潮流,既满足了时尚追求,又凸显了文化内涵,和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不谋而合。有态度又实用,有情怀又独特,有质感又新潮,附着在潮流中的情感诉求、价值归属和群体认同。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