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阿波罗探月学情分析: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教学三维目标:1、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2、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月亮情怀,进一步建立对月亮的美好情感;3、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难点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月亮情怀,进一步建立对月亮的美好情感教学方法:实践法、启发谈话法、观察法教学过程:情境创设:歌曲《荷塘月色》引入本课。二、探究新知:1、什么是月食?(1)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2)PPT出示日食示意图详解。2、人类登月的历程:成功登月五次,失败一次。阿波罗11号时间:1969年7月16日—24日阿波罗12号时间:1969年11月14日—24日阿波罗13号时间:1970年4月11日—17日阿波罗14号时间:1971年1月31日—2月9日阿波罗15号时间:1971年7月26日—8月7日阿波罗16号时间:1972年4月16日—27日阿波罗17号时间:1972年12月7日—19日3、月相产生的原因: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的)。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4、月相定义: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月相变化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娥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上弦月过后,在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便是“凸月”。我们能看到月球的大半部分。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再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娥眉形月牙,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新月”5、月相变化歌: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上弦月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三、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四、布置作业:留意晚上的月亮,注意观察是什么月相。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