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课件(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1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课件(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三国鼎立与
西晋的统一
初中历史与社会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当时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史海钩沉

百姓:渴望统一
1.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2.袁绍:
绍曰:“吾南据河,……南向以争天下。”
——《三国志·魏略·武帝纪》
3.刘备: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河南方向),……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三国志·隆中对》
4.孙权:刚即位不久,孙权当时有一个宏伟的计划……对魏进行围攻。
——据讲谈社《: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
这些史料反映了英雄豪杰们共同的梦想是什么?
史海钩沉
1.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2.袁绍:
绍曰:“吾南据河,……南向以争天下。”
——《三国志·魏略·武帝纪》
3.刘备: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河南方向),……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三国志·隆中对》
4.孙权:刚即位不久,孙权当时有一个宏伟的计划……对魏进行围攻。
——据讲谈社《: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
这些史料反映了英雄豪杰们共同的梦想是什么?
史海钩沉
统一天下
分裂时代的统一梦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请用年代尺梳理东汉末年到西晋灭亡的历史。
谁敢来挑战!




乌巢
两万人
十万人
袁绍
曹操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公元200年
一、群雄逐鹿梦一统






时间
交战
双方
简要过程
结果
影响
200年
曹操
大军
袁绍
大军
曹操派兵偷袭乌巢,火烧袁军全部粮草。
曹操
胜利
(以少胜多)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一、群雄逐鹿梦一统


孙、刘联军
赤壁
之战
曹军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五万
二十万
一、群雄逐鹿梦一统
公元208年






时间
交战
双方
简要过程
结果
影响
200年
曹操
大军
袁绍
大军
曹操派兵偷袭乌巢,火烧袁军全部粮草。
曹操
胜利(以少胜多)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
曹操
大军
孙刘
联军
曹军将战船首尾相连,联军
采用火攻方法。
孙刘联军胜利(以少胜多)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一、群雄逐鹿梦一统
小小史学家答疑会
疑问一:官渡之战,曹操为何能以少胜多战胜袁绍?
(可参考课本P74页阅读卡、75页资料)
疑问二: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为何能以少胜多战胜曹操?
(可参考P75页正文和学习单)
要求:1、小组合作讨论。
2、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的结果。
还需选出一名发言人,代表全组发言。
发表观点时,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一、群雄逐鹿梦一统
官渡之战,曹操为何能以少胜多战胜袁绍?
官渡之战,曹操为何能以少胜多战胜袁绍?
赤壁之战
周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然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诸葛亮)曰:“……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
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三国志》
曹操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北伐乌桓获得大胜之后,骄傲情绪很重…

——张作耀《曹操评传》
启示
1、要谦虚谨慎,骄兵必败
2、事在人为,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
……
学史之要之一:
要善于从历史学习中的借鉴经验教训。
一、群雄逐鹿梦一统
拓展:真假辨别
材料1: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诸葛亮预料天有大雾,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三国演义》
材料2:(建安十八年,213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三国志》注引《魏略》
学史之要之二:
要辨别不同类型的历史记载的可靠性。
讨论:上述两则材料记录的“草船借箭”的故事,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一则资料的记录更可靠?理由是什么?
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国名、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
相信你能行!

二、三分天下待一统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229年,孙权称帝。
二、三分天下待一统
曹操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二、三分天下待一统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二、三分天下待一统
材料四
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依据学习单所给材料说说你的理由。(小组讨论)
学史之要之三:
要放在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


二、三分天下待一统


760万
1600万
二、三分天下待一统
材料3:魏国:“关中丰实”,沛郡“比年大收,顷亩岁增”,凉州“家家丰足,仓库盈溢。”黄淮流域“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晋书》
材料4:蜀国:“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
——左思《蜀都赋》
材料5:吴国:“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富强之国。”
——《吴书》
三国时期,经济得到发展。
翻车
屯田
兴修水利工程,生产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魏国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
蜀锦
蜀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吴国船只
吴国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三、天下大势归一统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史之要之四:
要在曲折的历史进程中看到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三、天下大势归一统
一条主线:
二次战役:
三个政权:
四个学史之要:
课堂小结:
追求国家的统一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魏、蜀、吴
·善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
·要辨别历史记载的可靠性;
·要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全面
辩证地评价历史;
·要明确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历史?(  )
A.
三国
B.
东汉
C.
东晋
D.
南朝
练习
B
东汉末年,奠定“三国鼎立”的战争是(

A.
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巨鹿之战
A
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成建业在今江苏南京,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
A.
孙权
B.
刘备
C.
曹操
D.
曹丕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