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理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对课程的认识,体现了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文化观和课程的设计观等诸多方面。国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理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差异性”、“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使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差异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化学课程标准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思想;“提高科学素养”是化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基础;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科学素养是目的;着眼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是根本。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应该是课程的落脚点。一、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面向学生”包含以下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二、新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谓科学素养,简单的讲就是公民对科学的理解。1986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制定的2061计划中,把科学素养定义为:“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做出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决策。”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一个总目标,它根据学校教育的不同层次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重要的是使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东西很有趣,这样在将来他们才会继续正式或非正式地学习科学知识。在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对科学素养的内涵做出非常明确的界定,只是从课程目标的角度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课程改革,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科学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科学素养中有一些是纸笔测验等考试方法所无法涵盖或无法充分测查出来的。如果教师在实践中只重视考试所关注的那些方面的素质,势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这一课程追求最终落空。三、新的课程规定了全体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使新课程的内容在量和难度上有所降低,有利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有利于促使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因而,教师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轻易地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实验区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精神领会不深,感到不适应,总觉得知识讲得不过瘾、不到位,而在各项课程内容的教学中费力地去补充、拓展、加深,这势必会再次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新课程又进入另一个误区。四、新课程加强了选择性,关注学生个性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时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留下不少空间,不仅降低必修课程课时比例,增加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的学习时间,还在必修课程中提供学生自由选学的内容(如阅读材料)。对于选择性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决定,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因此,教师要注意正确处理选学的内容,善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教学。新课程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因此,教师教学中不应一味地追求讲完讲透,一竿子到底。教学中要注意突出新课程关注的重点内容和核心概念,而对于一些非重点的概念,如酸、碱、盐、化合价等,教材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描述,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理解。五、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教学。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如教材中大大增加和加强了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那些与当前学生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尤其是那些最新的技术难题)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另外,新课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面临实际情境或实际问题时首先能够判断:这一问题与所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可以应用哪些所学来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