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5之二抗争探索史 课件(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25之二抗争探索史 课件(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考点25之二
1、掌握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基本内容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明确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线索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洋务
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近代史之探索史
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中国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社会的诸多方面,逐渐向上述趋势转型的过程。
近代化:
学习西方三步走:
经济近代化——洋务运动
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思想近代化——新文化运动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时间
背景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代表人物
性质
主张
(学什么)
?
目的
?
影响
第一部分:先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的探索:(“师夷长技以制夷”)
1、林则徐开创了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
(1)口号:自强、求富
(2)
代表人物:奕訢
、李鸿章、左宗棠
(3)出现的中国近代新事物:
新式海军——北洋海军;?
新式航运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
新式学堂——北京同文馆;中国近代最早的正式外交机构——总理衙门
(4)结果: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使人们对这场运动大失所望,这也证明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瓦解了传统的自然经济;培养一批对西方事物较为深刻的人才,对日后改革有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
时间
背景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代表人物
性质
主张
(学什么)
目的
影响
第二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
1、
维新变法(主张采用自上而下的改良手段)
(1)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维新变法(戊戌变法):
A、时间1898年???????
B、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C、内容:除了在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学习西方外,还主张在政治上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D、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变法失败。?
E、失败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要就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救亡图存、以维护清朝统治
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学习西方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98年
康有为
梁启超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时间
背景
领导阶级
代表人物
性质
主张
(学什么)
目的
影响
2、辛亥革命:(暴力革命,武装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①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孙中山建立)
?A、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又概括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B、性质: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912年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
③意义:(成功)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④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进入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不断,人民生活困苦。
⑤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事件(成功在哪里,失败在哪里)
⑥教训: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要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道路。
1911年
孙中山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学习西方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
推翻……结束……建立……推动。。。打开了。。。,,但没有。。。没有……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民族危机更加深重,列强不仅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经济上也加紧对中国的掠夺
时间
背景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
代表人物
性质
主张
(学什么)
目的
影响
走向现代世界的中国
1、新文化运动
(1)背景: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
(2)旗帜与口号:“民主”和“科学”;打到孔家店
(3)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4)代表人物及贡献:
?????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胡适----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还试做白话诗
?
????鲁迅
--《狂人日记》????????
李大钊----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5)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学
②全力批判儒家学说,打倒“孔家店”
③提倡白话文
④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6)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们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1915年
改造国民性,启发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
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时间
背景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代表人物
性质
主张
(学什么)
目的
影响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失败
失败
失败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西方近代化历程:
首先: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其次:资产阶级革命
再次:工业革命
请你说说,对比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近代化变革次序有何不同?
刚好相反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任务,近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由此可见: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③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2)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中国愚昧落后,而中国近代化历程实际上是在敞开国门、不断向西方学习,不断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结论:
①对外开放,学习世界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保证
②要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3)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清除封建思想对近代化的消极影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此可见: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条件
②我们要与时俱进
③坚持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启示: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科教兴国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一个概念
两大任务
三个层次
四次探索
近代化
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器物
制度
思想
课堂小结
【中考链接】
1.
2.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先生把“社会革命”概括为(?)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2015娄底】“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属于追求“西方新型工业”梦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图1
图2
图3
材料一
鸦片战争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火烧圆明园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非选择题
图片序号
历史信息
危害
图1


图2

是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摧残,给中国人留下永久的创伤
图3
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材料二
图4
图5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近代化探索中的哪一事件?概括指出它们失败的共同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共同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
列强的侵略;封建专制制度。(任写1点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革命志士为追求民主政治做了哪些努力?
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发动反清武装起义。
人物
事迹
邹容
1903年发表《革命军》,后被清政府逮捕,1905年在狱中被折磨致死,年仅21岁
陈天华
1903年先后撰写《猛回头》和《警世钟》,后为唤醒国人,于1905年蹈海自尽,年仅30岁
徐锡麟
1907年夏,发动安庆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年仅34岁
秋瑾
1907年,为策应安庆起义,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年仅32岁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收敛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材料二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这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诞生。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是如何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的?
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