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1解放战争 课件(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点31解放战争 课件(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考点31,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
重庆谈判、内战爆发、土地改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七届二中全会
解放战争



图①和②分别是谁?出现在什么时期?主要事迹是什么?图③和图④分别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

主题阶段特征
主题特征
中国:共产党军队从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人民解放军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1946~1949年)
(1)政治上,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对峙,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最终国民党败退台湾,遗留下现在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由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内战,使得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世界:这一时期,英、法、日、苏等国开始了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工作。美国和苏联的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冷战”开始。zui'zho
1.时空定位
世界
达成“双
十协定”
1947年3月
1947年6月
1947年
7月
1948年
9月
1949年
1月
1949年
4月
1945年
8月
1945年
10月
1946年
6月
重庆谈判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全面内
战爆发
中共转战陕北
刘邓大军挺进
大别山
解放区土地改革开始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
丘吉尔发表
铁幕演说
杜鲁门
主义出台
马歇尔
计划提出
北约成立
主题
具体内容




目的
国民党
(1)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2)想在政治上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共产党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时间
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
地点
重庆
内容
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
双十协定

政治
协商
会议
时间
1946年1月10日
内容
会议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的方针
影响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双十协定
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主题
具体内容
国民党发动内战(新增)
爆发
标志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全面内战爆发
全面进攻
国民党军队采用速战速决的方针,对解放区全面进攻
重点
进攻
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
陕北解放区
和山东解放区
的重点进攻
中原解放区
陕北解放区
山东解放区
主题
具体内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新增)
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
的土地政策
时间
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措施
(1)颁布
《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耕者有其田
中国土地法大纲
主题
具体内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新增)
结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历时一年多的土地改革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意义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
刘伯承、邓小平
战略进攻的序幕
主题
具体内容




背景
人民解放军经过连续作战,歼灭了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国民党主力退守到沈阳、北平、徐州
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战略决战的时机日益成熟
三大
战役
概述
辽沈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1948年11月
(2)领导者:林彪、罗荣桓
.(3)影响:解放了东北全境
.
淮海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领导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3)影响: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
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领导者: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3)影响: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历史
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沈阳、北平、徐州
林彪、罗荣桓
东北全境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长江中下游以北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人民解放战争
主题
具体内容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国民党
(1)其他原因: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治上不得人心
(2)自身原因:政治腐败、经济困难、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低下
共产党
(1)顺应了抗战以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正义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2)以
毛泽东
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英明决策、灵活的战略战术
(3)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士气高涨
启示
(1)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权,必须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心,否则就会衰亡
(2)
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毛泽东
人民群众
时间
地点
内容
影响
1949年3月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
党的总任务: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新政治协商会议:1949、9于北平召开。
1、内容: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共同纲领》
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选举出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决定:
国都:北平(北京)。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国旗:五星红旗
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10、1
下午,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战起来了。”
成立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
1925
1919
五四运动
1937.7
七七事变,发布合作宣言
1927.8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1949.10
开国大典
北伐战争
1926
誓师北伐
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
1928
东北易帜
1945.9
日本签署投降书
1931.9
九一八事变
1946.6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
1924
国民党一大,创办黄埔军校
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
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34-1936
长征和遵义会议
西安事变
12月
平型关大捷,南京大屠杀
1938
台儿庄战役
1940
百团大战
1945.8-10月
重庆谈判
1947.6
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8-1949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1921.7
中共一大召开
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时期
关系
原因
影响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合作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分裂
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年)
合作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分裂
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
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导致大革命失败,形成十年内
战的局面
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民
族由衰败走向振兴
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形
成海峡两岸长期分裂对峙局面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蒋介石等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战争
能力提升
C
B
1.1949年,美国政府发表的《白皮书》写道:(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这是因为此次“胜利”(  )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为解放军战略决战创造良机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有利于解放军南下解放南京
2.右图的漫画名叫《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共产党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共产党战略进攻威胁南京武汉
C.战略决战中国民党主力被消灭
D.渡江战役之后国民政府被推翻
能力提升
B
B
3.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  )
阶段
作战力量
进攻目标
中共中央军委批示
第一阶段
苏北兵团
淮阴、淮安、宝应、高邮
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第二阶段
三个纵队
海州、连云港
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4.老照片是对历史的形象记录。以下老照片拍摄的背景是(  )
A.战略反攻取得决定胜利
B.战略决战取得完全胜利
C.全国大陆基本获得解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能力提升
A
5.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6.中国革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曲折,不断向前发展。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B
课堂收获
这节课,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