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资源简介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冯济红
课程标准:
1-3了解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及人们抵御灾害的措施。
3-1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教学要求:
1、通过比较传说故事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和推测,了解传说故事体现出的史料价值。
2、理解古老的神话传说也是先民精神世界的体现和文化成就的反映。
3、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炎帝和黄帝的故事,了解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
4、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传说,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同洪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和抵御灾害的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传说时代所取得的文明成就;了解炎帝黄帝的传说,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2)难点: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问]:(1)同学们,我们今天经常自豪地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为什么
(2)炎帝和黄帝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里呢 (传说、远古时代)
什么是传说时代?
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的历史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成为古史传说。 古史中所描述的远古时代被称为传说时代。
二、讲授新课: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英雄史迹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古代西亚、古代希腊的传说故事),
1、你听说过哪些传说时代的英雄故事?
(1)简介《吉尔伽美什史诗》
(2)说一说“木马计”的故事。
(3)历史上有特洛伊战争吗?
[师问]:1、传说故事和考古学家的发掘证实之间有无联系?2、如果有联系,你如何理解这种联系?
[强调]:古史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具体史实成分。这些传说浓缩地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动和无数先民们的创造和发明,在人类的历史中,“文明曙光”已从传说中产生。
[过渡]:至于这些文明,并非一人短时之功,其实都是我们的先民成年累月,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而我们后人在追述他们历史的时候,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身上(如炎帝和黄帝)。
(二)、华夏族的人文始初祖
[师问]1、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对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2、为什么炎帝、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呢 (他们的发明创造从物质、精神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师述]: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而最终走向联合的。其中有两次大战,一次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另一次是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炎帝战败臣服,炎黄走向联合,成为华夏族的主体。
[示图]2003年4月4日,河南新郑市始祖山轩辕庙前,“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隆重举行,图为世界华人华侨社团联合总会会长宣读拜祖文。
[师问] 人们为什么要拜祭黄帝陵
(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拜祭先祖,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师问]黄帝陵在陕西,甘肃,河南,河北等地都有,说明了什么问题
(体现了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说一说] 读课文内容说一说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有哪些传说故事?
[师问]这些远古传说时代部落和部落联盟的首领是如何产生的?
[师问]什么是禅让制?说说你对禅让制的看法。
(四)、大禹治水 [生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讨论] 1、大禹治水反映出当时哪些社会情况?(当时黄河流域经常泛滥,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同洪水等自然灾害长期斗争的历史;“大禹治水是历史上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成功改造自然的事例。)
2、“大禹治水”给我们哪些启示?”(从环保意识、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去谈。)
教学反思
现在的课堂教学从以往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转为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追求形式的生动,教学设计的新颖,结果造成知识点落实上的偏差。究其原因式在课堂上过于强调学生的活动而冲淡了教学的主题。以至达不到教学目标。另外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4-6人合作学习方式,在七年级上册时学生积极性较高,而下册开始懒于参与配合,甚至把它当成了剧场休息。是不是课堂越热闹越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该如何整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