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世微雕 教学目标: 了解微雕的工艺 尝试使用微雕工艺做一件物品。 教学重难点: 了解微雕的工艺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找物品(备用)? 师出示一块橡皮,请生找一找身边比橡皮大的东西,能看到,能拿出来的。?再找找身上最小的东西。 ?一、图片引入? 1.欣赏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张图片,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找原件?师:这件栩栩如生的作品现在我就带来了,看看哪位眼尖的同学能找到?(生找到后出示作品)? 谁有尺子来量一量,告诉同学有多大。直径才一厘米,相当于男士衬衫纽扣的大小。找学生衣服上的纽扣对比。? 在同学们的惊叹声中老师听出了同学们的意外,说说你的感想。? 3.?揭题?师:这个作品叫做微雕,微雕作品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之一的工艺品,一般指微细的圆雕、浮雕、透雕等。而今天我们要了解的微雕是刻在象牙片上,比传统微雕还要精妙,被人们称为“神工鬼斧,绝世之技”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微雕的迷你世界,探索一下余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瑰宝——微雕艺术。(板帖题目:微雕)? 二、认识微雕艺术传承人? 师:非物质文化一般都有传承人,余姚微雕项目的传承人就是这位李期慈老师,看,李老师有这么多艺术家身份。? 接下来请仔细聆听微课,让我们通过李老师的作品来了解一下微雕的特点。? 三、体验微雕艺术特点与李老师精神? (一)外形极微? 1.播放微课(板贴“艺术特点”、“李期慈”)? 既然是“微雕”,顾名思义,就是刻得非常小。到底有多小呢?? 同学们都知道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吧,李老师把原作精缩到长15厘米,宽0.7厘米,大概缩小差不多半根筷子的大小,整整缩小到原来的三十五分之一!? 这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世博会创作的作品,比旁边的绿豆还小。用尺子一量,才4毫米。? 这还不算小的,这件《五牛图》刻在长12.4毫米、宽1.8毫米的象牙条上,整件作品可以顺利通过普通缝衣针的针孔呢!? 2.?对比体验感受? 师:谁能说说你看后有什么感受?? 请生拉开《清明上河图》仿制品,再拿出15厘米的半根筷子对比。同学们还可以拿出材料包里的绿豆,看看绿豆有多大,直径一厘米的白色圆片。? ?小结特点再体验? 师:通过上面三个例子,谁来小结一下,你发现微雕艺术的第一个特点了吗? 生:微或小。“微”还不够表达,那是极微啊。(板书:尺寸极微)? 4.工具观赏? 师: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今天老师就特意借来了一件珍贵的作品。(放在投影下,不放大),请生观赏。同学都说太小了,那该怎么观赏? 生:用放大镜。? 请生用普通放大镜试试,看不清。再用专业放大镜观赏,清晰可见。? 展示照片,这是李老师模仿了徐悲鸿的《双鸡图》,鸡能看出来,那排字是真看不出来。? 师:正因为微雕作品极其微小,观赏时连放大镜也这么讲究,一般是放大8-10倍的,放大太大观看困难,太小又看不出。? 5.感受品质? 师:微雕作品观赏都那么困难,那雕刻应该——生:更为艰辛。? 请生设想会有哪些困难?生:太小拿不住、掉了找不到、刻坏了重新刻等。? 师:每到晚上9-12点,万籁俱寂,没有一丝干扰,李老师才能开始雕刻。雕刻一件作品,往往要用上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刻完也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体力,可见李老师真是不畏艰辛。(板书:——不畏艰辛)? (二)工艺极精? 1.播放微课?接下来我们做个小游戏,你能数清这件作品中有多少只小猪吗?(暂停,请生估计。)很快就眼花缭乱了吧。公布答案,在长宽都不足1厘米的作品中共有一百只小猪呢。? 还有百骏、百羊、百鸡,都是密密麻麻。虽然细微到无法用肉眼辨认,但在放大镜下仍然十分清晰精美。? 所以微雕艺术“艺在微”,更是“意在精”。越是细微,越需要雕技功力。请看这把世界上最小的工艺小提琴,总长1.48厘米,每一根琴弦都可以活动,背面还刻有50位世界著名音乐家的肖像,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师:这次谁来说说感受。? 3.?集体小结:? 你能概括微雕艺术的第二个特点吗?生:精。(板书:工艺极精)? 师:是呀,这么小已经很难刻了,李老师还做得这么精致,你又感受到李老师的什么品质?集体交流。(板书:——精益求精)? (三)彩像极难? 前面两个是微雕的普遍特点,李老师的微雕更有特色,我们接着往下看。? 1.播放微课?再来对比左右两边的作品,发现差异了吗?(暂停,请生发现、交流。)左边是单色,多是书法,而李老师的微雕积极创新,突破色彩单一的框框,推出多层彩色微雕,他擅长的彩色人物肖像微雕更是艺中的难度之最。? 这件《世界文化名人一百位肖像》头像或正或侧,形貌清晰可见。1991年 在美国展出,荣获美国第五届发明家年会特殊成就大奖。找找你能认出几位世界名人呢。(暂停,请生上台用尺子点有居里夫人、鲁迅等。)? 师:刻得真是惟妙惟肖。? 在李老师69岁时献上了这件《人文荟萃耀浙江》,表现了浙江大地人杰地灵,人才如竹,代代相传,绵延不绝。12位浙江名人中还有王阳明、黄宗羲两位余姚的名人呢!? 2.?集体小结:? 李老师微雕艺术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彩色人像生动传神,而李老师也在不断地——创新。(板书:彩像极难——创新突破)? (四)小结? 1.?抒发情感? 通过刚才的微课学习,现在你想对微雕艺术,对李期慈老师说些什么?? 2.?完整课题? 同学们,看着尺寸极微、工艺极精、彩像极难的微雕,如果请你用两个字来评价,你会怎么说?? 引出“绝世”。(板贴“绝世”,完整题目。)?齐读课题,读出赞美之情。? 3.小结? 同时,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李老师所展现的大国工匠精神!(板贴:工匠精神)这是微雕的绝世之技,也是李老师的绝世之技!(板贴:绝世之技)? 四、了解制作过程并模拟体验? (一)刚才同学们都感受到了微雕艺术的魅力,接下来了解一下微雕的制作过程。(播放微课)? 微雕的制作过程基本分为六步,第一步设计好微雕内容和造型;第二步选择大小材质合适的材料,要求绝对精纯,不能有半点砂格和裂纹;第三步雕刻边上色,微雕以刀为笔,要集中意念,屏息凝神,有时甚至是“意雕”;第四步放大检查再整体修整;第五步,为了便于携带和展示,要进行包装装设;最后对作品拍照,特别是拍好作品放大照。? (二)动手体验? 现在同学们一定也很想体验一下,但微雕需要象牙片、放大镜、尖细又锋利的刻刀等,比较专业,所以我们采用模拟体验的方法。? 1.出示体验要求? 请准备工具:学习单、尺子、笔、米粒。? (1)模拟体验:同学们在学习单上画1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试着完整写上一首《静夜思》。? (2)单独或同桌合作在一粒米上,画画或写字。(配放大镜)? 2.学生模拟体验,师巡视指导? 3.投影展示? 师:大家都很厉害,都有从事微雕的潜质啊!? 五、采访微雕传承人? 1.生提出问题? 师:在欣赏和体验微雕后,现在你还想了解什么?生自由提问。师概括这是关于制作技术难点的问题、李老师从事微雕的经历的问题等。? 2.引出采访形式? 这些问题都太专业了,我实在解答不了,但是我认识李期慈老师,我们可以采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那我们就来说说采访。(播放微课)?采访前要做好前期联系准备,进行细致分工,以保证信息记录完整。特别要准备好访谈提纲,结合我们搜集和了解的一些微雕的基本信息,这样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问题要有关“李期慈老师微雕作品的特点”、“李老师对于微雕的经历与感受”、“微雕制作材料和工具及技术难点”“余姚微雕的发展与传承”等主题来设计。请小组合作,在学习单上试着提出几个有效的采访问题,可以是四个角度都问,也可重点问一个角度的问题。? 3.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并写下合理问题,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展示两组。? 4.师:那我们课后可以补充完整整张采访单,有机会还可以预约一下李老师,或者把李老师请到我们的课堂,亲身采访一下。??? 六、拓展介绍? 其实我们余姚不仅有绝世的微雕,还有大隐的石雕和陆埠佛雕都很有名,课后同学们可以去了解探究一下。? 七、传承不绝于世? 1.讨论传承?同学们,这张图片展示了余姚的非物质遗产项目,其中很多项是宁波级的非遗项目,像大隐石雕和陆埠佛雕已经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还有土布和姚剧是国家级的,而我们艺术性这么高的微雕才余姚级。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交流讨论传承。? 2.视频寄语? 让我们来看看李老师的期望吧。(板书:传承)? 李期慈老师今年已经75岁高寿了,但他非常健康,我们也祝愿李老师继续为余姚为这项非遗留下更多宝贵的作品。今天这堂课老师不只希望同学们认识微雕,更希望在你们心里播下一颗艺术的种子,将来说不定有人也能爱上这项艺术,并努力把它发扬传承下去!? 3.提升“不绝于世”?方寸之间,大千世界,一分一毫,技艺尽显。希望微雕的绝世之技不绝于世。(板贴:不绝于世)同学们齐读:绝世之技不绝于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