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课文导入 你知道吗,原来动物也可以做人类的老师。给飞机指明方向的雷达就是根据蝙蝠的超声波原理制造出来的。人们究竟是怎样从编蝠身上得到启示的?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我会认 蝙蝠 启示 立即 敏锐 系着 铃铛 苍蝇 证明 障碍 荧屏 biǎn fú qǐ jí ruì xì dāng zhènɡ zhàng yíng yíng píng 多音字 系 xì jì ____( ) ____( ) 系上 关系 宝宝看了成长系( )列的书籍之后,学会自己系( )鞋带了。 jì xì 我会写 达 即 科 横 蚊 竖 绳 系 证 研 究 蝇 驾 驶 我会写 达 dá 组词:到达 达到 这里不要写成“犬”。 易写错 横 héng 组词:横穿 横线 这里要出头。 易写错 系 jì 组词:系鞋带 系着 不要少写一“丿”。 易写错 表示假设的让步。 即使: 词语理解 造句:即使明天下雨,我们的计划也照样进行。 敏锐: (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造句:这个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 形容纵横杂乱。 横七竖八: 造句:桌子上横七竖八地摆着几本书。 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模仿: 造句:猴子会模仿人的动作。 相同点 不同点 敏锐 都是形容词,表示灵敏捷敏,迅速。 着重指观察力。 敏捷 着重指动作迅速而灵敏、利索,常形容人或动物的跳跃、躲闪等动作,有时也形容思想、办事等。 1.鹰的眼睛很( ),即使在千米以上的高空翱翔,也可以看到地面上的猎物。 2.这些特战队员的身手十分( )。 敏锐 敏捷 易混词 1.课文是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整体感知 2.蝙蝠和雷达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_____,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______,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______。 超声波 嘴巴 耳朵 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课文讲解 点明了飞机是在夜航。 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飞机夜间飞行是受到什么的启示?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思考: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这里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飞机在夜间能安全飞行是从编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起人们对下文的关注和思考。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写一写:你能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个吗? 暑假他去了哪里呢?原来是去了北京。 默读课文3—7自然段,思考: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证明了什么呢?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这句话采用反句的形式,推断蝙蝠飞行靠的是敏锐的眼睛。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说明很久之前人们就在研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了。 第一次试验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写的是实验的结果,说明蝙蝠飞行时不是靠眼睛辨认方向的。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第二、三次试验 思考: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这两次实验的结果,封住蝙蝠的耳朵和嘴,蝙蝠失去了方向感。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思考:句中“终于”一词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因为“终于”照应了“反复”,说明了科学家解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经过了多次研究的,突出了科学家做研究的艰难和科学态度的严谨。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思考: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呢?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这句话点明了雷达和蝙蝠的关系。 朗读课文8自然段,思考: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后,是怎么做的?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这句话介绍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使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超声波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它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超声波因其频率下限大于人的听觉上限而得名。 知识拓展 蝙蝠和雷达 课文结构 发现问题:蝙蝠夜间飞行 潮来之前 反复试验 不断研究 得出结论 受到启发:为飞机装雷达 热爱科学 这篇课文讲述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的故事,告诉我们自然界的生物往往有奇特的本领,这些本领常会对人类的发展有所帮助,启发我们要从小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课文主题 一、给下面划线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xì jì 1.弟弟特别喜欢《淘气包马小跳》系( )列丛书。 2.我帮弟弟系( )上了鞋带。 随堂小练 xì jì 二、选词填空。 因为……所以…… 即使……也…… 无论……都…… 1.(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它( )照样能自由飞行。 2.蝙蝠( )怎么飞,( )不会和其他物体相撞。 3.( )驾驶员能从荧光屏上清楚地看到前方的障碍物,( )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很安全。 所以 因为 即使 也 无论 都 三、根据蝙辐探路的原理图,说说雷达探路的原理。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雷达:通过_______发出________,遇到________反射回来,_______接受,显示在_______上。 天线 声音 声音 无线电波 障碍物 雷达 荧光屏 1.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课后习题解析 解析:可以从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2.下面是一个小组的问题清单和对问题的讨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小组问题清单 ◆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 ◆“蝙蝠探路”的原理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 我发现这三个问题的提问角度是不一样的,第1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的。第2个问题是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的,第3个问题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 解析:提问题的角度可以多种多样,重要的是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思考。 3.读下面的片段,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 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选自朱江的《它们是茎,还是根?》有改动 解析:(1)变态茎分为几种? (2)我们通常所吃的马铃薯和洋姜属于什么种类? 课后作业 完成练笔《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气介绍自己夜里飞行的秘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