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音乐(下)《春节序曲》导学设计 授课教师 课型 欣赏课 课时 1 时间 45分钟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春节序曲》感受乐曲热闹、欢腾的情绪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试听结合、引导、合作、探究、实践、演示等多种手段,了解作品不同的情感表达及民族特点。 3、知识与技能:感受演奏形式、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带来的情绪体验,了解民族五声调式和一领众和及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演奏形式、速度、力度、音色等要素带来的情绪体验 难点 探究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学法指导 引导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钢琴 导学流程及内容 个性修改 一、(情境创设)导入音乐课堂。 1、(课件出示)播放视频《春到福来》。 2、学生做律动进入教学情境。 (设计意图:通过律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步入音乐的殿堂。) 二、教学活动一:寻春 教师:欢迎同学们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的旋律熟悉吗? 学生:熟悉。 教师:对了,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舞姿,好像把我们带入了欢度春节的场面。提到春节,同学们知道有哪些习俗呢? 学生: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发红包...... 教师:非常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春节的气息。 (锣鼓秧歌表演) 感受到春节的气息,让我们继续春之声的脚步,共同走进《春节序曲》。(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培养学生专注听赏、认真感受、积极判断的听赏习惯,并自然导入本课主题。) 教学活动二:赏春 1、观看中国爱乐乐团现场演奏《春节序曲》 师:需要大家留意的是: 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 乐曲给你带来的感受是怎样的? 演奏乐器有哪些? 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为什么用西洋管弦乐队演奏还能有我国的民族特点? 作曲家到底运用了什么招数?让我们到作品中一探究竟。 2、分段聆听 (一) 前奏 (1)初听前奏 思考:音乐的感觉是否相同??(学生回答) 师:两者之间是否有细微的差别?请大家再一次聆听前奏Ⅰ思考是否所有乐器都参与到这段的演奏? (2)复听前奏Ⅰ 思考:是否所有乐器都参与到这段的演奏? 师生结论:全奏、强力度、快速,这三个要素预示了作品的基调是热闹欢腾的; (3)复听前奏Ⅱ 思考:它与Ⅰ有何不同? 师生结论:一领众和是我国民间音乐常用的手段之一。这便是招数之一。 实践活动:(体验一领众和) (4)前奏Ⅰ与前奏Ⅱ有何联系?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段主干音)师:主干音多运用12356 ,Ⅱ是Ⅰ的扩展和补充,这五个音也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音,所以作品的民族性极强。这便是招数之二。 比较聆听A、B主题 思考:比较A、B主题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变化?试着说说乐段开头的主奏乐器。(A 长笛 B 双簧管) 学生选择并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图形谱 (1)熟悉A主题,了解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引导学生谈谈情绪特点,结合手势引导学生发现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此为招数三 (2)熟悉B主题 引导学生谈谈情绪特点,并哼唱B主题旋律 (3)探究B主题与陕北秧歌调的联系 师:下面老师再为大家演奏一个音乐片段,请仔细聆听它与B主题有何关联? 教师弹奏,学生聆听后回答。 师:这首作品是陕北秧歌调《二月里来打过春》 师生小结:作曲家的招数四就是作品运用了陕北秧歌调为素材 教学活动三:品春 欣赏《春节序曲》其他演奏形式:钢琴独奏、合唱。 结语 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李焕之先生的《春节序曲》,不仅掌握了作品的民族特点,还了解了复三部曲式,可以说是收获不小。希望大家在课下搜集一些关于节日的歌曲或乐曲,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从音乐听觉感受入手,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并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使学生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