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探作文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周国华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一种态度(生活态度),其中生活态度实际上就是指怎样“做人”。作文教学承担着这沉重的使命。初中是学生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结症是我们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这种照葫芦画瓢的结果是:一种形式、一个材料换个题目学生从小学带进了初中,或许还要带到高中和更高级的学校。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然而,如何改?这里我就多年来在作文教学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想写、乐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作文便形成一种内驱力,会乐此不疲。故此,教师要想让学生每次作文时都想写、乐写,就必须从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入手。只要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作文教学就能顺利进行了。如:我在教学生第一次习作时,并没有急着把写作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抓住身边一个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发现了可写之处,自愿完成的。那天早上,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姗姗来迟,他急促的呼吸声和额头上的汗珠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他家离得很近,不需要累成这样,当我问明原因才得知,他来上学的路上坐错了车,一个人用了36分钟走到了学校,这让我非常感动,即兴把下面一节的语文课内容换成了习作课,我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这位迟到的学生,让孩子现场提问,了解他当时的想法,并进一步讨论是否认同他这种行为 这节课过的非常快,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受到了触动。第二天,他们纷纷把自己写的日记拿给我看,有的题为《36分钟》、有的题为《迟到的启示》还有的题为《范鹏程历险记》……一篇篇文章字字句句表达了孩子们的心声,我告诉他们,这就是作文,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出来,让别人对你文章感受兴趣,你就成功了。二、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有材料写,有的写。《提高写作素养》一书中介绍过一个实验,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提高写作能力的效果差不多,而又读又写则能使写作能力的提高事半功倍。只是读就大大有益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那么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总结了以下几方面:1.语言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准确生动的表达情意,相反,语言积累贫乏,写作时搜肠刮肚也无话语来表达。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的积累,建立自己的心理词典,聚沙成塔。积累中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言知识的积累,可供学生在作文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一篇篇课文,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作写作的材料,真所谓“就地取材”。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摘抄下来,要用自己的话把喜欢的段落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才能文思如泉涌。2.生活积累。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仅限于课堂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要指导学生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深刻的本质。生活的一大内容是读书,从读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不少的现代作家随身带着一个素材本,随手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日后写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据说,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前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讲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因而对生活“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鱼虫,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材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情感积累。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富的材料,语言的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情感体验积累多了,写作时便能根据需要自然流淌,这样的文字是浸透了感情的文字,也是有生命的文字。平时观察的事物富于浓烈的情感,写作时就能情真意切,字字动心。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时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作者真实的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深情真爱,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字来。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三、师生互批作文,让学生快乐修改作文。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作文完成后,并不意味着本次习作任务已经完成了,而是要让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回头再改、再写。回头改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在同学和老师具体指导下的再创作,由于已经写了一遍,同学老师指导过了,这次作文学生会着力解决前一次课堂习作的许多毛病。写出更符合要求的习作。四、保持写作积极性,继续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经常举办吩咐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补充。如,可以开展欣赏学生优秀作品的朗读比赛,可以开展评比班级“小作家”的竞赛活动,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举办一次手抄报、黑板报比赛活动,看看哪个同学的文章精彩,设计新颖。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助于形成积极主动学习语文的氛围。总之,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以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会他们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就能提高他们的写作素质和写作技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