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理念一:凸显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之后,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理念二: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不仅要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从古代商业贸易和社会生活的视角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要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达到具体的要求,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理念三:遵循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关于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按照水平3、4的要求,同时兼顾水平1、2,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习任务,依托史料,精心设计指向多个核心素养的问题链。设计与目标一致的预设评价,评价时一定要紧扣目标和学习活动进行,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其纠正错误,树立信心。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子目: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第一部分是关于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问题;古代的商业贸易活动与贸易通道,旨在了解古代中国、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希腊、地中海等区域的商业贸易活动及特点,知道丝绸之路、奥斯曼土耳其等跨区域的贸易交流渠道。第二部分是关于商业贸易中的相关工具、途径和方法,如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上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古代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商业贸易活动与社会活动都是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中,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隋唐时期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金融机构与地域性商帮的出现。认识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世界各地的人们穿越不同商道,带动了人文、科学、技术、艺术、宗教等文化领域的交流与传播。随着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金融领域中的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第二,古代的商业贸易活动与社会生活是多源发生并逐步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从古埃及、古希腊各城邦以及古罗马的商业贸易发展看,各地区的商业贸易发展并不是同步和统一的,存在明显的多源性和差异性。商贸活动最初也只是地方性行为,随着各区域区商业贸易的发展,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成为连接亚欧之间的贸易通道,使商业贸易扩大到国与国之间、洲与洲之间,逐步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在高一已学过《中外历史纲要》的相关课程,对古代商业贸易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这就为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对于商业贸易中的概念,如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等与经济学、金融学相关的知识知之甚少。
2.学生初步具有辨识历史叙述和地图中不同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的能力,但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分析、综合、比较,作出合理的论述能力较差。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已经初步养成,能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开展自主学习、探究;能提出不同的观点,但从不同角度辩证地分析、看待问题的能力有待发展。
四、教学目标
1.准确、全面地解释商业贸易的概念。
2.分析古代中国商业贸易在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的发展表现,认识古代商业贸易是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3.理清金融领域中货币、信贷、商业契约与商业贸易发展的关系,认识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4.多角度解释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特点。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商业贸易中的概念,如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等。
六、教学设计思路
围绕“古代的商业贸易”,以地图、城市示意图、历史文献等为依托,建立起比较系统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三个学习任务,也是三个学习环节:概括商业贸易的概念;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看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多角度解释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了指向不同的历史核心素养及不同水平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结论,达到理解古代商业贸易活动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过程:
导入:接财神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因为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
教学设计意图:以拜财神为切入点,利用身材的生活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
学习任务一:概括商业贸易的概念。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交流
问题设计1:请根据材料,概括商业贸易的概念。
结论: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人们通过交换,各取所需,互补余缺,使货物得以流通的一类经济活动。
学习任务二: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看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交流
展示图片:
教师通过列举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商朝贸易范围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得出结论:古代商业贸易多源发生,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限于区域内贸易。
过渡: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起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交流
问题设计2:观察汉代陆上丝绸之路地图,准确描绘出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
学生得出结论并展示:
汉代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阳关,越过大月氏(公元前2世纪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到达安息(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由安息到欧洲大秦(罗马)。
教师分析:西汉政府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张骞出使西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打通了中原和西域的交通,开辟了丝绸之路。司马迁给予其高度评价,称之为“凿空西域”。张骞这种敢于冒险、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百折不挠、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值得我们去学习。
展示材料:
材料:公元前2世纪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政治拓展当然也会增加贸易规模,并进一步密切贸易、战争和外交联系起来的关系。西汉通过控制西域和西南地区的通商大道,……扩大了对外关系;汉朝为了扩大在近邻的影响,……采取了朝贡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吸引着近邻纷纷派出使者和商队向长安奉献礼品,以期得到丰厚的赏赐。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问题设计3:根据材料,概括丝绸之路在汉代开通的原因。
学生得出结论并展示:
1.推行积极的对外政策,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2.在军事胜利基础上,设专门机构管理西域,保障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畅通无阻。
3.西汉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宣扬国威,厚往薄来,倍偿其价),以及丝绸作为传统商品的优势刺激了丝绸之路的兴起 。
可见,商业贸易与国力的强盛密不可分,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实现了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也日渐发达,国力强盛,才有能力对外开辟丝绸之路。
过渡:英国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写到“丝绸将中国和罗马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丝路商贸使游牧民族得以出售草原特产,向过往商队征税,以购买谷物、武器、铁器、织品和其他各种奢侈品。波斯、阿拉伯、印度人成了东西中间商,中亚和西亚成为各种文明交汇处,促进了绿洲城市繁荣。”城市的繁荣与商业贸易紧密联系,下面我们从唐宋时期的城市看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交流
问题设计4:依据图片,说出从西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路线的变化。
学生:汉以陆路为主,海路发端;唐海陆并举;宋陆路中断以海路为主。海上丝路日益繁荣。
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也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都繁盛一时。
展示唐宋城市示意图
问题设计5:观察图片,思考: 宋朝的“市”相对于唐朝有何发展呢?
学生得出结论并展示:
宋朝:打破“坊”“市”界限,形成繁荣的商业街。
问题设计6:请进一步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市”发展的作用。
学生得出结论并展示:
促进了城市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教师讲述:在城市和商业贸易发展的推动下,北宋益州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可见,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
过渡: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又有了新的发展。
教师讲述: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朝贡贸易亦称"随贡贸易"、"贡舶贸易"。 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明清时期,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物。
教师讲述: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以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由此说明,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即从原先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转而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此后,荷兰东印度公司也加入进来,遂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
??
问题设计7:根据材料,说明白银货币化对明清经济发展的作用。
学生得出结论并展示:
1.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2.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教师补充图片并讲述:明清时期出现了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地域性商帮开始形成。
可见,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促进了商品贸易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出现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地域性商帮。
教师总结跨区域贸易从秦汉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业贸易发展表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纵向看,古代商业贸易都是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教师总结讲述跨区域贸易东西方的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过渡:从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广度看,是从区域性贸易到跨区域的商业贸易,世界各地的人们穿越不同商道,带动了人文、科学、技术、艺术、宗教等文化领域的交流与传播。那么我们再从古代商业贸易的深度看,商业领域不断扩展,金融业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起来。
?
教师讲述:
商业交换的形式最初是以物易物,商业的功能只是互补余缺。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开始出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商代就用贝壳作为货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规模扩大,商业活动更加频繁,金、银、铜、铁等金属货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货币。在货币出现以前,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货币出现以后,人们以之作为交换的媒介,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流通。货币成为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手段,还成为财富的象征。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教师讲述:
而如何实现货币的财富增值,其途径是信贷。什么是信贷?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通过转让资金使用权获取收益)。下面我们来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信贷的发展历程。
从世界来看: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不断扩大,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业开始兴起。15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们创立了银行,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提供信用。
从中国看: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唐宋时期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纸币开始使用。明清时期,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
教师讲述:货币作为商业交换的工具,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而信贷则是实现货币财富增值的途径。在信贷活动中人们通过签订商业契约的方法为市场交易安全提供了保障。首先,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契约的概念:契约,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问题设计8:通过此契约所获得的信息,说明唐代契约发展的特点。
1.出土地为新疆吐鲁番与甘肃敦煌等偏远地区,虽未涉及唐代的中心地带,以开放文明著称的唐代可推测,中心地带的契约现象只会比偏远地区更加普遍与成熟。
2.契约的主体是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平等主体,以私人为主。
3.从契约文书内容看,契约文书本身的渐趋完善,说明唐代社会的契约活动异常活跃,立契成为市场交易主体的普遍选择契约观念深入人心。
学生得出结论并展示:
问题设计9:谈谈契约对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
学生得出结论并展示:
1.形成了以契约为主要形式的约束机制,推动了契约活动乃至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为市场交易安全提供了保障,维持社会秩序的和谐推动了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
3.形成的契约观念,也就是诚信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多角度解释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
学习任务三:多角度解释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交流
学生得出结论并展示:
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
1.古代商业贸易历史悠久
2.各地区商业贸易和社会生活都是逐步发展的过程并相互影响
3.各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并不是同步和统一的,存在差异性
4.古代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多源发生并逐步呈现全球化趋势
八、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设计一:
教学内容 历史学科素养 水平等级划分
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 唯物史观 水平3、4: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史料实证
水平3:在探究古代商业贸易的概念时,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古代商业概念全面、丰富的解释

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唯物史观 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各地区商业贸易和社会生活都是逐步发展的过程并相互影响。

时空观念 水平1:在叙述汉代陆上丝绸之路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水平2:能够利用唐宋都城示意图对城市的变化加以描述。
水平4:在对从西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路线的变化分析过程中,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论述。
史料实证 水平4:在对唐代商业契约的特点以及契约对商业贸易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的运用史料对探究问题进行论述。

历史解释 水平2:能够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丝绸之路在汉代开通的原因和白银货币化对明清经济发展的作用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够在叙述中将事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

家国情怀 水平3、4:能够通过张骞出西域的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并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判明丝绸之路的影响,正确理解中外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和共存。
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特点
历史解释 水平4:在对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特点进行独立探究过程中,能够能够尽可能的运用史料,阐述以往的观点或提出新的解释
评价设计二:
学校
班级

备注
课题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权重(分值)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分值 优 良 一般



90%-100% 75%-80% 75%以下
导引
教学目标明确,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具体,突出问题导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0



慎思 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集中精力,迅速进入独立思考,专心学习状态,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0



互动 合作学习有序、发言踊跃、讨论热烈,解决问题效率高效,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0



展评 学生问题展示准备充分,表述、板书规范、清楚、简捷。学生之间相互点评,突出要点,语言精练,思路清晰。
20




深化 老师针对学生的困惑和生成性问题,以问题为主线,突出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的混淆点和拓展延伸点,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老师语言简练,能激励启发学生思维,表述生动有魅力、感染力、亲和力,师生互动踊跃,富有激情。
20



评价 师生对本课学习目标回扣,能力、方法总结和概括,对学科素养总结,凸显课程育人功能。 20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存在问题:首先,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时间跨度大,内容多,线索复杂,课堂容量大,限于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学生如何更好地整合并利用这些资源难以解决。其次,对于古埃及、古希腊、阿拉伯世界商业贸易发展的史料接触少,只能以中国古代商业贸易发展作为突破口。最后,本课的难点涉及许多商业贸易中的概念,如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处理时把相关的经济学、金融学等知识只好由教师讲述。
未来的解决思路: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整合搜集古埃及、古希腊、阿拉伯世界商业贸易发展的相关史料,这样可以在处理跨区域商业贸易教学时,横向联系波斯、阿拉伯世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商业贸易,更好的认识各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并不是同步和统一的,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