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南宋中期文学家、江湖诗派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诗作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代表作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四朝闻见录》等。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探 究 读 根据指导,朗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朗读《夜书所见》前两句语气要低沉,读出秋夜旅客的孤独寂寥;后两句语调变欢快,语气上扬,想象儿童挑灯玩耍的景象。 朗 读 指 导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随风而落的枫叶 寒风扫过的江水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意。 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受?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时,送来深深寒意,江上的阵阵秋风惹起游子思乡之情。 知:料想,猜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夜深了,篱笆深处,灯光闪烁,料想那是孩子们正在忘情地逗蟋蟀。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里有两个动词用得好,你能找出来吗?并说说用得好在哪里。 诗句中的一“送”一“动”,寄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把梧叶、秋风写得有情有义。这些诗句烘托了诗人悲秋思乡之情,而且把读者也带入了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情境中。 因为他身处异乡 江上秋风动客情。 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 诗人 萧瑟的秋风吹下梧桐树叶,江边寒气逼人,假如你就是这个孤身在外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又会想到什么呢? 思乡怀亲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猜测内容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客游在外的诗人此时会想到什么呢? 猜测依据 诗人会想到: 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 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 亲人朋友的声音容颜…… 这两句描写儿童深更半夜借着灯火,津津有味地捉蟋蟀的生活情景。 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吧!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究以下问题。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从“霜叶红于二月花”“橙黄橘绿”“秋风”可以看出。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梧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秋夜 的情感。 思念家乡 夜书所见 写景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孤独郁闷 秋风吹动思绪 灯火唤起乡情 写人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亲切之感 描写秋天的古诗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这三首诗写的是秋季的景色。《山行》中可从“寒山、枫林、霜叶”等地方发现;《赠刘景文》中可从“荷尽、菊残、傲霜枝、橙黄橘绿”等地方发现;《夜书所见》中可从“萧萧梧叶、秋风”等地方发现。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