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教学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全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物理新课教学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全套)

资源简介

高中物理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教科版必修一
课时 教学内容 课标要求 省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自主学习 校本专题
1 质点 参考系 空间 时间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认识引入质点概念的必要性。初步认识理想模型在物理学中的作用。(2)通过实例理解参考系,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运动。 1、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2、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3、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并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间隔),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1、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2、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运动。(不要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质点的概念,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
2 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理解位移,知道位移是矢量。 1、理解位移的概念。2、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3、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对矢量、标量的教学不宜一步到位,在初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认识二者的区别,并能加以识别。在“路程与位移”的教学中不出现平行四边形定则。 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的时空观
3 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 理解速度,知道速度是矢量。 1、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单位和矢量性。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反映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3、知道瞬时速度的意义,在具体问题中识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体会极限的数学思想。4、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5、理解匀速运动的概念。6、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知道v—t图像中图线与横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 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原理。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会处理实验数据。对于具体问题,使用v—t图像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探究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活动过程中,可以探究小车在恒定拉力作用下的运动,也可以探究只在重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有条件可以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和图像处理。 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 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
4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矢量。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2、用加速度定义式进行计算,并根据加速度与速度方向间的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3、知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及其区别,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4、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 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本节只限于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不宜涉及研究加速度的方法,不宜讨论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不宜扩充到一般变速运动的瞬时加速度问题 加速度的概念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速度、加速度的实例的分析,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2、调查几种国产汽车的0~100 km/h的最快加速时间,比较它们可能达到的最大加速度。3、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做一个加速度计
5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能用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与时间的定量关系。能用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 1、通过实例,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像,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2、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v0+a t,会应用速度公式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和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1.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过程的能力.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v0+a t,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像。 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6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定量关系。能用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 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推导方法,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v0t+at2和推论公式v2-v02=2ax。 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能把瞬时速度的求法与此比较.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定量关系。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
7 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通过实验,认识空气阻力对落体运动的影响,知道自由落体的概念。2、结合具体例子的分析,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3、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并体会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4、初步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不作要求 1、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从中了解空气对落体运动的影响。2、可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3、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运动形式,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运用了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情况人手,抓住影响运动的主要因素,去掉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建立了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自由落体运动,并且研究了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理想化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认识到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从而了解空气对落体运动的影响。2、如何测定反应时间3、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体会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8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探究活动:飞机跑道的设计、喷气式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估测楼房的高度 自己设计探究活动的方案 交通事故的分析
9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经历“研究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会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1、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的运动信息,用数学方法表述出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处理问题的方法,领悟如何间接测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2、通过画速度一时间图象培养学生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的能力,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发展中的作用.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以及如何读有效数字 学生自己看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比较使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10 复习课一 理解几个公式的使用,,,, 熟练掌握这几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及适用范围
11 复习课二 理解s=t ,s-t图像的有关问题 s=t ,s-t图像的物理意义
12 复习课三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复习有关公式
13 力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在具体问题中找出施力与受力物体。 用大量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知力,再次理解力的概念,对受力物体作受力分析,讨论每个力的施力物体,从而由感知上升到力的概念,进而掌握力的图示和受力示意图的知识和技能。 复习初中有关力的概念 上网查找有关力的知识
14 重力 认识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心的概念及确定质量均匀且形状规则物体重心的方法。 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质疑的条件下,通过讨论的方式深化几个知识的学习:①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②重力G=mg;③重力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出。④重心的概念 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重力G=mg 1、了解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到的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2、体会悬挂法测重心的方法。3、自制一个“不倒翁”或作一个“杂技演员走钢丝”的研究报告。
15 弹力 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1、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弹性形变的概念,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并正确分析弹力的方向。2、通过探究知道胡克定律,并用其进行简单计算。 不讨论组合弹簧组劲度系数的问题 知道弹性形变的概念,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1、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如获得弹力或减小振动等)。2、制作一个简易的弹簧秤,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工作原理。
16 摩擦力 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1、知道静摩擦产生的条件,知道最大静摩擦的概念,并正确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2、通过实例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3、通过探究,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 不出现最大静摩擦因数。 知道静摩擦产生的条件,通过实例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研究拔河问题,写一个调查报告。上网或到图书馆查一下摩擦的本质,大家一起讨论。研究日常生活或生产中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7 力的合成 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能区分矢量与标量。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知道力的三要素,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2、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3、通过探究,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体会数学知识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4、关注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科学技术与社会中的应用,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合力的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难点,要紧抓等效替代来说明,并通过实验直观显示这一概念的内涵,以让学生深刻领会。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只限于用作图法或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亲身实验,体验一个力确可以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用效果。认真掌握力的正交分解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正确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力的合成的例子并加以分析。研究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在不同夹角情况下合力的大小。
18 力的分解 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力的合成的例子并加以分析。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力的正交分解的文章并加以阅读
19 复习课一 有关摩擦力的分析 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概念
20 复习课二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分析 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21 牛顿第一定律 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知道理想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3、联系生活实例,知道什么是惯性,知道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并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1、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列举生活例子,借助演示实验,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启发引导。汽车启动与刹车、足球的运动、排球的运动、飞行的子弹、推拉箱子和骑自行车等现象都可以做为实例来分析。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气垫导轨,或采用比较平滑的平板和小车进一步演示,让学生再体验力与运动关系,从而达到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更深刻理解和掌握。 复习初中的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概念,认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
22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1、通过实验探究和具体实例的分析,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2、经历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1、通过实验研究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实验中要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2、实验中还应让学生懂得如何来确定物体的拉力,其中对于“为什么要平衡摩擦力和如何平衡摩擦力”。3、理解“控制变量法” 阅读书本内容,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 1.完成实验报告. 2.设计一种方案,测量自行车启动时的平均加速度。
23 牛顿第二定律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像,然后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体会这个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 通过实验归纳,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含义。 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的教学,在初学阶段不宜出现连接体问题。 自己尝试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24 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并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帮助学生从力的性质、力作用时间及力的作用点和作用线等方面来区分这两对力。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并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反冲运动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5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理解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不要求求解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问题,不要求处理非惯性系的运动问题 尝试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查找并阅读有关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文章
26 超重与失重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并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简单计算。 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或组织学生听讲座、看录像,了解宇航员的生活等。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竖直运动的问题,如升降机中的物体,让学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公式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进一步认识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方向均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 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1、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失重与超重。2、通过听讲座、看录像等活动了解宇航员的生活,了解在人造卫星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尝试设计一种在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方案。
27 复习课一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一步理解正交分解法解决有关牛顿运动定律问题。 复习力的正交分解法。
28 复习课二 整体法和隔离法 阅读有关整体法和隔离法的文章。
29 复习课三 超重和失重 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进一步阅读超重和失重的文章。
30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通过实例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并用来计算有关平衡的问题。 不要求解决复杂连接体的平衡问题 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了解日常生活中有关共点力平衡的例子。
31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要确定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2、隔离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物体对它都施加了哪些作用。3、按一定顺序分析:先重力,后接触力(弹力、摩擦力)。其中重力是非接触力,容易遗漏,应先分析;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要依据其产生的条件认真分析。4、画好受力分析图。要按顺序检查受力分析是否全面,做到不“多力”也不“少力”。 学会正确受力分析。
32 平衡的稳定性(选学) 掌握平衡的分类,稳度的概念。 了解物体为什么会倾倒,思考如何使物体更加稳定。 1、做一个“不倒翁”,比一比哪个做的好。2、分析大型斜拉桥,三角形井架和三角形的建筑物,蘑菇石、悬空寺等的平衡问题。
33 复习课一 平衡问题中的正交分解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34 复习课二 动态平衡问题,平衡中的相似三角形、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
35 期末复习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Δs=aT 2,,,追赶问题分析,逆向思维法等。 复习相关公式。
36 期末复习二 牛顿运动定律中各种复杂问题举例:正交分解、整体和隔离、临界问题分析、传送带问题分析等。不涉及加速度不同和三个以上连接体问题。
教科版必修二
课时 教学内容 课标要求 省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自主学习 校本专题
1 曲线运动 引导学生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曲线运动的方向,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曲线运动的特点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讨论,知道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相互关系,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运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有关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只针对单个物体。绳拉小船、小船的渡河运动等不作要求。 通过小船过河的实例提出运动合成的思想。教材中强调坐标(位置)、轨迹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解决位移、速度等问题。 复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体会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也要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与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共同点。
3 习题课 分析具体运动实例:小船的渡河运动、雨滴的下落运动和拉船运动等。减! 小船的渡河运动
4 平抛运动 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通过实验,探究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的特点。通过实例,知道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研究其他抛体运动,关注抛体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本节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后,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要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规律。 领会平抛运动可以看做水平方向上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上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通过查找资料,对比实际弹道的形状与抛物线的差异,并尝试做出解释。
5 斜抛运动(选学) 不作要求! 1、通过对斜抛运动的分析,体会到斜抛运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初中中的广泛应用。2、通过实践与拓展,收集有关的资料,关注抛体运动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领会斜抛运动可以看做水平方向上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上的竖直上抛运动的合运动。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斜抛运动的知识。
6 复习课一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过河问题、连带运动问题、会根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求解面接触物体的速度问题。 复习过河问题。
7 复习课二 平抛问题举例:速度和位移问题、推论---平抛物体任意时刻瞬时时速度方向的反向延长线与初速度延长线的交点到抛出点的距离都等于水平位移的一半。 复习速度和位移问题。
8 圆周运动 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 知道线速度概念和定义式。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知道转速、角速度及周期的概念及其定义式,认识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会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1 、本节学习的一些物理量较抽象,教学中应联系各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想办法多做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把抽象的物理量具体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2、在角速度概念的教学中,对角速度的方向不做要求。 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知道转速、角速度及周期的概念及其定义式。
9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1、知道向心加速度。2、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 认识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并能用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通过实验,体验向心力的方向,理解向心力的概念。通过实验,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向心力公式。了解匀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分析方法。 1、教材采用的是用圆锥摆和向心力演示器得出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发展空间”用极限的思想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大小表达式。2、关于向心力的定量计算,只限于向心力等于同一直线上的合外力的情况。圆锥摆、火车转弯轨道问题不作要求。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估测自行车拐弯时受到的向心力。
10 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能分析生活中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会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对具体问题进行计算。注意生活中的离心现象,能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几个实例:汽车过拱形桥、旋转秋千、火车转弯、离心运动等,让学生体会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分析生活中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尝试使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对具体问题进行计算。 调查公路拐弯处的倾斜情况或铁路拐弯处两条铁轨的高度差异。
11 圆周运动与人类文明(选学) 引导学生理解圆周运动在人类文明的作用 查阅相关其他资料
12 复习课一 圆锥摆问题、圆周运动中的临界或动态分析问题。 复习圆周运动的有关概念。
13 复习课二 圆周运动中的绳杆球问题 复习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14 天体运动 了解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中体会观察在认识自然、发现规律中的作用,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曲折与艰辛。通过学习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史实,初步了解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特点。认识利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及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导”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表示式的方法。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只作了解和过渡环节不作应用要求 介绍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查阅资料,了解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有关知识,体会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历史。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牛顿的“月—地检验”。
15 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知道万有引力发现的重要意义。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理解定律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知道引力常量的物理意义、数值和单位,了解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 不要求定量计算由于自转引起的重力与万有引力间的不同。 预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和各个物理量的含义。
16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和航天领域发挥的巨大作用,体会科学规律对人类探索和认识未知世界的意义。 复习万有引力定律,理解定律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 自己预习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了解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17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了解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理解并能推算第一宇宙速度。会计算不同轨道上的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和周期。关注人类在航天领域和宇宙开发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发展爱国主义的情感。 了解三个宇宙速度,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 预习三个宇宙速度。 1、了解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科学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2、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
18 复习课一 卫星的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万有引力、向心力和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自己预习卫星的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万有引力、向心力和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19 复习课二 地球同步卫星问题、人造卫星中的“超重”、“失重”问题、双星问题。 预习地球同步卫星问题、人造卫星中的“超重”、“失重”问题。
20 功 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和功率。 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要素。知道功是标量,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θ,并能进行有关分析和计算,理解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变力的功只要求用动能定理计算。)通过实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功的概念,公式W=Flcosθ,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要素及公式W=Flcosθ。
21 习题课---功的计算 W=Flcosθ各项的意义,理解分解位移和分解力F的作用是相同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做功的特点。 体会W=Flcosθ各项的意义。
22 功率 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机械的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 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定义及定义式。理解功率与力、速度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其解释和计算汽车启动和行驶中的有关问题。(不要求用功率的表达式进行计算。)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区分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调查功率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关注生产、生活实例中的功率问题,调查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 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如果学生能懂得做功快慢表示的是能量转化的快慢,自然能感悟出功率实际上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要使学生确切地理解公式P=Fv的意义,要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会应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对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有所理解。 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定义及定义式。 设计实验,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
23 习题课—功率 计算汽车启动和行驶中的有关功率问题。 理解公式W=Flcosθ及有关功率的知识
24 势能 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1、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经历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重力势能及其定义式,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通过实例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知道弹性势能与形变有关。2、调查弹性势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不要求用弹性势能的表达式EP=求解问题。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不作要求 引导学生分析几个问题:(1)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2)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否相同?是否会影响有关重力势能问题的研究?(3)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4)推导拉伸弹簧时,用微分思想和积分思想求解拉力所做功的表达式(较高要求)。 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25 动能 动能定理 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经历动能表达式的建立过程,理解动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用动能定理进行分析、解释和计算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用能量观点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在初学阶段,用动能定理解题时的研究对象一般只限于一个物体(相对静止除外)。 了解动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 1、让学生用打点计时器或光电计时器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2、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访问有关部门,收集汽车刹车距离与车速关系的数据,尝试用动能定理进行解释。
26 习题课---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中的初末状态的分析,对全过程列动能定理,利用动能定理求解变力功问题。 学会分析动能定理中的初末状态。
27 机械能守恒定律 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理解机械能的概念。通过实例,体会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设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方案,经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过程,学会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用能量观点解决力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要使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该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2、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的联系(1)动能定理适用于任何物体(质点),机械能守恒定律适用于系统(2)动能定理没有条件,机械能守恒定理有条件限制(3)动能定理有时可改写成守恒定律。 注意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的区别与联系。
28 习题课---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初末状态的分析 学会分析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初末状态。
29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1、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守恒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2、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道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规律之一,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不作要求通过对生产、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体会能量守恒。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实际问题。知道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了解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体会我们周围的能量耗散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发展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知道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以自学为主,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了解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知道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规律之一。 查找资料,分析和评价核能为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可能发生的问题。
30 复习课一 动能定理解多过程问题,动能定理求机车脱钩问题,子弹打木块问题、滑块类问题等举例 学会分析动能定理中的初末状态。
31 复习课二 机械能守恒定律与圆周运动,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复习有关机械能守恒定律与圆周运动的知识。
32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不作要求 让学生理解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33 了解相对论(选学) 初步了解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知道相对论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初步了解经典力学的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知道相对论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通过实例初步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知道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不作要求 了解经典力学的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
34 初识量子论(选学) 1、初步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知道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2、通过实例,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体会经典力学创立的价值与意义,认识经典力学的实用范围和局限性。 初步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不作要求 阅读课本,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
35 期末复习一 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及万有引力定律的综合问题。 课前复习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及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知识。
36 期末复习二 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综合问题。 课前复习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识。
3-1 模块 静电感应分析不作要求只要示波管不要示波器万用表基本原理不作要求逻辑电路不作要求分子电流假说不作要求磁电式电表的原理不作要求
1-1 模块 静电感应分析不作要求
课时 教学内容 课标内容 省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自主学习 校本专题
1 划时代的发现 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了解奥斯特“电生磁”的实验和法拉第 “磁生电”的实验,体会对称性思考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发现历程的艰难和经历的失败与挫折,体会失败与成功的哲学关系。 引导学生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组线条地给出历史脉络,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一课时) 通过搜集资料,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科学家探索规律的科学态度、方法、精神。在活动过程中懂得科学态度、方法对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电磁转化发现的历史过程
2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1) 通过实验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经历探究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条件的实验过程。 复习磁通量的概念,引导和做好三个实验,通过示意图分析三个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取更加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表述来总结实验结果,最后归纳表述最恰当的结论。(一课时) 通过亲手实验,得出结论。
3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2) 举例说明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体验从实验现象中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寻找结论的过程。
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 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会运用电磁感应定律进行计算。 理解是感应电动势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必要条件。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有关。得出。 做好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定性实验。(有条件的可结合DIS演示)(一课时) 分组讨论实验结果。组织优化最佳结论。 法拉第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
5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 加深理解电磁感应定律。 应用配以一定量的例题和习题(一课时) 用电磁感应定律对简单概念进行辨析和用电磁感应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6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 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有关习题。 有关反电动势的计算不作要求。(一课时) 与电路、力学和能量进行简单的综合。
7 楞次定律(1) 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 经历实验探究过程,理解楞次定律。 引导学生从能量守恒的高度理解“感应电流的磁场一定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对实验过程予以充分的指导。(一课时) 探究楞次定律。 能量守恒与楞次定律
8 楞次定律(2) 会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用实例让学生理解定律的内容把“磁通量的变化”和“阻碍”的含义作为教学内容。(一课时) 理解探究楞次定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感应电流的方向。
9 楞次定律(3) 在电磁感应现象里不要求判断内电路中各点电势的高低。 对产生感应电流的具体情况,会分析感应定律的方向。教师列举具体情境,让学生分析,老师点评。能推导动生电动势的表达式。动生电动势限于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的情况。(一课时) 用最简单的方式总结出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的步骤。在老师的知道下,对各种情况的感应电流的方向能正确判断。
10 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产生的本质和区别。 理解计算感应电动势的两个公式E=BLv和的区别和联系,并应用其进行计算。从能量角度认识反电动势不作要求。 重点构建磁场的变化和面积的随时间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本质的区别和结果的统一。(一课时) 列举磁通量变化的具体情形,归类总结。操作实验过程的观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论分析。 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高考题研究
11 互感与自感 通过实验,了解自感现象现象。列举并说明自感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了解互感和自感现象。了解自感系数,知道自感系数的单位。 做好课本实验,讲清自感电动势,知道自感系数。知道磁场的能量。学生了解自感和互感的利弊。(一课时) 学生自己动手做两个实验,由老师的观察要求,记录现象。区别自感和互感。 日光灯点亮原理
12 涡流 通过实验,了解涡流现象。列举并说明涡流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知道涡流的产生原因。讲清涡流的有害影响及涡流的应用。 实验演示涡流的热效应。解释电磁阻尼现象。(一课时) 学生自己解释涡流的原因。结合生活实际,列举涡流的危害和应用。 高频电磁炉的原理
13 交变电流 知道交变电流。 知道交变电流的产生。了解“交变电流、正弦电流、中性面、瞬时值、最大值”等等。知道交变电流与直流电的区别。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 讲清交流发电机的示意图。得出定性的结论。如电流方向、电流的最大值位置等。(一课时) 要求能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给出瞬时表达式。
14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用函数表达式和图像描述交变电流。 知道交变电流的周期和频率。了解有效值的概念,并会计算。知道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了解交变电流的图像。 教师在本节内容上要不惜时间对有效值的定义要讲清、讲透。让学生知道有效值的意义。知道什么情况要用到有效值。哪些情况指有效值。知道正弦交流电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及来源。(一课时) 能根据瞬时值得表达式画出图像。指出最大值、周期、那些时刻线圈处于中性面位置。 观察交流发电机模型,了解工作原理
15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通过实验,了解电容器和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导通和阻碍作用。 知道感抗与容抗的概念。了解电容和电感对电流的影响。感抗与容抗不作要求 用灯泡或交流电流表观察电容器和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导通和阻碍作用。(一课时) 阅读课本,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和电感线圈的自感作用。“问题与练习”中的三道题要能自己分析。 电感电容在电子线路中作用研究
16 变压器(1) 了解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变压器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并能用这关系进行计算。了解变压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知道理想变压器。 讲清变压器的原理,做好实验得出变压比。(一课时) 实验要求学生自行完成并得出电压比。 观察可拆变压器,了解自藕变压器原理,了解电流、电压互感器
17 变压器(2) 了解各种形式的变压器。会用电压与匝数的关系进行有关计算。镇流器不作要求! 对各种形式的变压器何以用挂图、照片、实物等进行教学。对副线圈存在两组获两组以上的情况不作要求。用电压与匝数的关系进行电路的动态分析和简单的电路计算。(一课时) 能当堂课完成课本“问题与练习”。
18 电能的输送 了解从变电站到住宅的输电过程。知道远距离输电时应用高电压的道理。 知道高压输电的必要性。知道如何减少电能的损耗。 让学生知道远距离输电原理图并会计算升压变压器和降压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一课时) 会分析远距离输电功率损耗。知道降低功率损失得方法。 网上搜素各种变压器的作用
19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1) 知道非电学量转换成电学量的技术意义。 形成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认识光敏电阻、热敏电阻、霍耳元件。不作要求 光敏电阻、热敏电阻、霍耳元件特性要有演示实验。本节内容较多,但知识本不复杂,所以以学生阅读为主,老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一课时) 会总结各种传感器输入量与输出量接可能的工作原理。 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动控制装置。
20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2) 通过实验知道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不作要求 认识常见的传感器及工作原理。不作要求 会自己分析课本“问题与练习”中的两个问题。
21 传感器的应用(一)(1) 列举传感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了解怎样应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不作要求 用实物演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实验控制的过程。(一课时) 学生在老师授课的基础上,列表归纳各种工作原理和实验控制的过程。
22 传感器的应用(一)(2) 进一步了解怎样应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和实现控制。
23 传感器的应用(二)
24 传感器的应用实验(1) 不作要求 教师指导以下实验:光控报警器(火灾报警器)温控报警器(温度报警器)路灯控制水温控制水位控制利用校本课程时间,选做两个(报警和控制电路各选一个),要求有简单的实验报告。会调试(知道调试原理)(两课时) 学生选做实验。
25 传感器的应用实验(2)
26 传感器的应用实验(3)
27 传感器的应用实验(4)
课时 教学内容 课标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自主学习 校本专题
  第十一章机械振动          
1 简谐运动 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简谐运动的特征。 通过弹簧振子的运动情况分析,理解简谐运动的定义、条件。 通过实验演示简谐运动,由学生总结简谐运动的规律。 学生观察身边的运动 共振的利与弊
2 简谐运动的描述 能用公式和图象描述简谐运动的特征。 理解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及其特点。
通过砂摆实验或分析频闪照片,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
能运用图象、公式描述简谐运动。
通过两个相同摆长的单摆振动情况的比较,了解初相和相位差概念。初相和相位不作要求! 作运动图像可以有:频闪照相、描点法、沙摆、运动的合成等方法。建议由学生参与。用两个摆长相同的单摆演示简谐运动的相位差。 学生设计实验描绘运动图像
3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 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简谐运动的受力特点。 理解回复力的概念,理解简谐运动回复力的特点。
了解简谐运动中能量的转化。
对简谐运动的周期公式不作要求。 教师可以通过列表的办法来显示运动规律。 学生用运动学知识比较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不同位置所受的力、速度、加速度、动能和势能。
4 单摆实验 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教师应当对单摆的组成结构做认真的分析,同时在试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
5 单摆 知道单摆周期与摆长、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知道单摆及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与特征。
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知道单摆的周期公式,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不要求单摆周期公式的推导。) 在学生实验后分析单摆的运动,重点放在周期公式的运用上。  
6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通过实验,认识受迫振动的特点。了解产生共振的条件以及在技术上的应用。 通过实验,了解受迫振动的特点。
了解共振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常见的应用。 本节的重点在共振的应用上,难点在受迫振动的运动特点上,建议用实验来突破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综述共振的应用、危害和预防方法。
  第十二章机械波          
7 波的形成和传播 通过观察,认识波是振动传播的形式和能量传播的形式。能区别横波和纵波。 通过实例,知道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能区别横波和纵波。通过观察,认识波是振动传播的形式和能量传播的形式。 在分析机械波的形成时,可以让学生们站成一排,依次下蹲、起立,模拟机械波。 观察身边的波并从波形和质点两个方向分析波的传播特点。 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8 波的图象 能用图象描述横波。 知道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
通过对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的比较,知道波的图象与质点振动图象的区别。
不要求讨论纵波的波形图。 教师应从波的形成过程出发,用描点法作波的图像,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波的图像。通过两个时刻波形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波的传播。  
9 波长、频率和波速 理解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 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
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式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放在影响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因素上。 能运用简谐横波(正弦波)的图象描述横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0 波的图象应用   能运用简谐横波(正弦波)的图象描述横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师重点分析波的平移与点的振动这两方面的关系,实现振动与波传播的有机结合。  
11 波的反射和折射 了解惠更斯原理,能用其分析波的反射和折射。 通过实例,了解惠更斯原理,能用其分析波的反射和折射。惠更斯原理不作要求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介绍惠更斯描述波的方法。 查阅资料,研究了解惠更斯其人及其关于波的理论。
12 波的衍射 通过实验,认识波的衍射现象。 通过实验,认识波的衍射现象,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知道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通过作图使学生建立在不同条件下的衍射图景。  
13 波的干涉 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 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知道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
知道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能让学生看到稳定的干涉图样是非常重要的。建议用示波器显示波的叠加;观察音叉双臂振动激发的水波干涉现象。 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在池塘边通过激起水波来观察波的叠加和干涉现象。
查找资料研究干涉的应用。
14 多普勒效应 通过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列举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 通过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
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
通过列举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了解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多普勒效应不作要求 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多普勒效应在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应用,从而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 可以自己设计一种利用多普勒效应的实用装置。
  第十三章光          
15 光的折射 通过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定律。 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经历光的折射定律的探究过程,理解折射定律。
理解介质折射率的定义、会用折射率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不要求知道相对折射率。) 学生在初中已有这些方面的知识,本节课重在回顾和反思。并重点介绍光的传播速度与折射率的关系。 学生回顾。 激光(偏振)的原理、应用及发展前景
16 实验:测玻璃砖的折射率 测定材料的折射率 会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插针法是一种用有形描绘无形的重要思维方法。 学生实验。
17 光的干涉 观察光的干涉现象。知道产生干涉的条件。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干涉现象,知道双缝干涉的规律。
知道光的干涉的条件。只要求会观察干涉现象。减! 本节重在对干涉条件和干涉现象分析。  
18 实验:用双逢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用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 会用双缝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   学生实验。
19 光的颜色 色散 知道色散的几种方法 观察三棱镜的色散。观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 本节不要求介绍光谱及其分析方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薄膜干涉的条件和现象分析上 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色散现象。观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
20 光的衍射 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知道产生干衍射现象的条件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衍射现象。
知道产生光的衍射现象的条件。 可以让学生观察衍射现象,让学生通过拍摄激光照射针尖时的衍射照片,进一步感知光的衍射。 观察生活中的衍射现象。
21 光的偏振 观察光的偏振现象。知道光波是横波。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偏振现象,知道光波是横波。
了解光的偏振现象的应用。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偏振片,使学生观察偏振片的特点及运用。应避免形成偏振片是狭缝这一错误概念。 通过调查研究,收集光的偏振现象应用实例。
22 全反射 认识光的全反射现象。初步了解光导纤维的工作原理和光纤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光纤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光的全反射现象和产生光的全反射的条件。
初步了解光导纤维的工作原理和光纤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光纤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全反射关键在于介绍全反射条件,无需复杂的计算。 查阅资料,了解光纤通信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制“水光纤”,感受光纤的工作原理。
23 激光 了解激光的特性和应用。用激光观察全息照相。 了解激光的特性和应用。通过实验观察全息照相。(不要求知道激光的产生原理。) 激光这一节重在特点和应用。 通过查阅关于激光的资料,与同学共享。
  第十四章电磁波          
24 电磁波的发现 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意义。了解电磁波的产生。
通过赫兹电火花实验,感受电磁波的存在。体会电磁场的物质性。
了解电磁波的周期、频率、波长和波速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可以通过演示赫兹实验让学生领会电磁波的神奇。可以比较声波和电磁波以加强认识。 在放电时用收音机接收电磁波。感受电磁波的传播。 自制简易发射接收器
25 电磁振荡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通过电磁波体会电磁场的物质性。 初步了解LC电路的振荡过程。
初步了解LC电路的振荡周期和频率与电感L和容C的关系。
(不要求知道电容器极板上的电量、电路中的振荡电流随时间的具体变化规律。不要求用周期、频率公试进行计算。)LC振荡电路不作要求! 建议通过作出不同时刻的电场、磁场、电流情况帮助学生建立电磁振荡的图景。 研究收音机调谐用可变电容,分析工作原理。
26 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了解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 了解无线电波的发射过程和调制的简单概念。
了解调谐、解调及无线电波的接收的基本原理。 对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形成发射接收的过程,分清专用名词的意义。不讨论无线电波发射和接收的技术细节。 自制简易发射接收器。
27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 通过实例认识电磁波谱,知道光是电磁波。 通过实例,了解电磁波的应用。
了解电磁污染,有防护电磁污染的意识。
了解电磁波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 通过自学、查找资料和访问,了解移动通信的原理,调查当地移动通信的发展情况。
28 电磁波谱 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和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知道光是电磁波。通过实例认识电磁波谱,知道电磁波谱中按频率(或波长)大小的排列顺序。了解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的主要作用。 本节课可以用列表来比较各种电磁波的特点和应用。 进行市场调查,列举家用电器和生活用品中与红外线、紫外线有关的应用实例。
  第十五章相对论简介          
29 相对论的诞生 知道狭义相对论的实验基础、基本原理和主要结论。 知道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知道麦克耳孙—莫雷实验是光速不变原理的实验基础。麦克耳孙—莫雷实验不作要求! 从麦克耳孙—莫雷实验出发介绍经典理论的困难,从而引出相对论。注意比较伽利略相对性与狭义相对性的差别。 查阅资料,了解相对论。 奇妙的相对论
30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了解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的主要区别。体会相对论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通过分析知道“同时”的相对性。
知道长度的相对性。
知道时间间隔的相对性。
了解相对论时空观与经典物理时空观的主要区别。 相对论的所有公式都只作定性要求,不要求定量计算。长度和时间的相对性要重视“原时”和“原长”的界定。比较两个时空观。  
31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 初步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几个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观测证据。 初步了解相对论速度变换公式。
了解相对论质量公式。
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中的质量是相对论质量。相对论速度变换公式不作要求! 重点关注质能联系方程,说明动能的意义。可以联系回旋加速器不能无限加速来说明。 阅读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刊,在同学中举办小型讨论会。
32 广义相对论简介 关注宇宙学研究的新进展。 初步了解广义相对性原理和广义相对论等效原理。
初步了解广义相对论的时空结构及重要实验观测证据。关注宇宙学研究的新进展。广义相对论不作要求! 本课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知识是次要的。 观看有关宇宙起源的科教电视片,了解宇宙的演化与发展。
3-5课时内容和教学建议
课时 教学内容 课标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自主学习 校本专题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1 通过实验探究一维碰撞中的不变量。 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碰撞现象。经历碰撞前后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的猜想。经历寻找碰撞中不变量的过程,领会实验的基本思路,感悟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提供实验情景,让学生大胆猜想。在学生自主学习后通过演示实验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和方法。建议用气垫导轨、光电门进行实验,用Excel表进行数据记录和处理并得出结论 将实验的基本思路和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学生基于文本的学习和讨论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多样性
2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2 通过实验探究一维碰撞中的不变量。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特别是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技能 根据条件安排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合作探究
3 动量守恒定律(一)1 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 了解动量概念的建立,理解动量和动量变化的矢量性,并正确计算一维动量变化。了解系统、内力和外力。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有关现象并解决有关问题。知道定律成立的条件。 可以用计算和作图两种方法求解动量变化。注意内、外力随系统的选择不同而不同。通过一定量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动量守恒的条件,理解动量守恒。 动量概念的建立,动量和动能的区别
4 动量守恒定律(一)2 理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动量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 会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动量不作计算要求 进一步理解定律成立的条件,特别是内力远大于外力近似条件下动量守恒的运用,关注研究的对象、过程、方向的选择,规范解题步骤。避免应用定律解过难、过繁的习题。
5 动量守恒定律(二) 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并通过动量守恒定律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进一步练习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动量不作计算要求 在推导过程中可要求学生思考系统中单个物体动量变化的关系。要强调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独立的实验定律,适用一切领域。处理碰撞等问题更方便。 初、末动量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动量变化的求解。
6 碰撞 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了解不同类型的碰撞,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主要特征,并解释、解决一维碰撞的相关问题。 做好几种类型的碰撞实验,引导学生从系统动量和能量角度讨论,明确几种碰撞的概念和特征。联列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求解(一动一静的情景即可),要注意运算技巧的指导,对最后的结论要进行讨论,并熟记,能将讨论的结果与演示实验现象结合。 收集资料,了解中子是怎样发现的。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在其中的作用。
7 反冲运动 火箭 了解反冲运动。
知道火箭的飞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了解反冲运动。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反冲运动问题。知道火箭的飞行原理和主要用途,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的巨大成就。 做好反冲的演示实验,并让学生交流讨论生活、生产中应用反冲的事例。用动量守恒定律处理反冲问题要注意参考系的一致性。 制作“水火箭”。
8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理解冲量概念,理解动量定理及其表达式,能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做好与动量定理有关的演示实验并进行现象解释。让学生交流讨论生活中能用动量定理解释的现象。比较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上的便捷。 收集交流能用动量定理解释的现象。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9 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 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 了解黑体和黑体辐射。比较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重点分析黑体辐射实验规律图像,通过生活实例讨论连续性和量子化的区别,加深理解能量子这一难点。 通读教材,举例讨论对连续性和量子化的理解 阅读有关微观世界的科普读物,交流读书报告。
10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1 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及意义。 知道光电效应,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实验规律。
了解爱因斯坦光子说,并能够用它来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并能利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用光电管、可见光做光电效应实验简单易行。要着重分析实验规律和饱和电流、遏止电压、截止频率及逸出功的概念。可用列表的方法将经典电磁理论应该得出的结论与实验现象的矛盾对应展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是本节重点。建议让学生用光电效应方程解释实验规律。例题要重点处理。 体会本节教材中的科学探究的历史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精髓。
11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2 了解康普顿效应。 了解康普顿效应。
了解光子理论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
认识到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证明了光的粒子性不作要求! 熟记光子的动量公式,不要求计算 体会本节教材中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12 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 根据实验事实说明光的波粒二象性。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 根据事实说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了解德布罗意假说内容,知道德布罗意关系式。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不要求用德布罗意关系式进行定量计算。不作要求! 让学生感悟类比的思想方法。熟记德布罗意关系式但不进行定量计算。建议将科学漫步的内容“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在课堂上阅读分析。 通过电子衍射实验,初步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体会人类对于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
13 概率波 知道光是一种概率波。 了解光在哪些不同情况下会表现出粒子性或波动性。知道光是一种概率波。不作要求! 本节难点是波粒二象性模型的建立过程,需认真分析和理解教材中的实验。 交流对概率波的理解
14 不确定关系 初步了解不确定性关系。 初步了解不确定性关系,了解模型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局限性。不作要求! 本节课可以通过学生的阅读,交流和讨论来完成。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15 电子的发现 了解人类发现电子的过程。 知道阴极射线是由电子组成的,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知道电荷是量子化的。领会电子发现对揭示原子结构的重大意义。 重点分析汤姆孙用气体放电管研究射线,让学生体会其实验思想和方法,并回顾研究带电粒子运动的基本方法。 阅读有关发现电子的物理学史资料。
16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果。通过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知道早期的原子结构模型。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果。知道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原子核原子核的大小数量级,原子核的电荷数。 本节重点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果。要注意实验结果的用词准确。建议用计算机模拟α粒子散射实验。 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17 氢原子光谱 通过对氢原子的光谱分析,了解光谱分析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了解光谱、连续谱和线状谱等概念,知道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知道经典物理的困难在于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光谱分立特性。不作要求! 本节重点氢光谱的实验规律。巴耳末公式只为看出氢原子辐射波长的分立特性,不要练习计算。 查资料,了解光谱的分类
18 玻尔的原子模型 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了解原子能级的量子化。 知道波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的内容,了解能级、跃迁、能量量子化及基态、激发态等概念,能用波尔原子理论简单解释氢原子模型,了解波尔模型不足及原因。 建议以玻尔模型的三点假设为依据,重点掌握氢原子能级图。
19 玻尔的原子模型2 建议安排习题课 观看有关原子结构的科普影片
第十九章原子核
20 原子核的组成 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知道原子核的组成。 了解天然放射现象。
知道放射现象中三种射线的本质及特性。
了解质子、中子的发现过程,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知道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等概念及其数量关系。 本节重点是三种射线的性质和原子核的组成,建议用表格比较三种射线的组成、符号、电量、速度、电离本领及穿透本领。原子核的组成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解决。 查资料,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的有关史实。 调查房屋装修材料和首饰中具有的放射线,了解相关国家标准。 举办有关核能利用的科普讲座。
21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知道原子核的衰变。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的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了解α衰变、 衰变,会写衰变方程。
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的快慢,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不要求用半衰期公式进行定量计算。 弄清两种衰变的本质,会熟练写衰变方程。不要求用半衰期公式进行定量计算,但要能根据课本上有关半衰期的图象进行推理。 放射性元素在考古中的应用
22 探测射线的方法 知道放射线的粒子能使气体或液体电离、使照相底片感光、使荧光物质产生荧光。了解云室、气泡室和计数器的简单构造和原理。 本节可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查资料了解放射性强度的测量方法
23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知道放射性同位素的概念。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知道射线的危害与防护。 学生先阅读课本,然后讨论、总结放射性的应用和防护。典型应用要识记。 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24 核力与结合能 知道核力的性质。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 知道核力的存在,了解核力的性质。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
知道结合能和质量亏损的概念。
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会用质能方程进行简单计算。质能方程不作要求 本节重难点是结合能和比结合能,注意理清概念。建议让学生分析比结合能和原子质量数关系图线,讨论获得核能的途径。质能方程要强调质量和能量的对应关系,而非质量就是能量。注意运算能力的训练。 观看有关核能利用的录像。
25 重核裂变 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知道铀核裂变。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
了解核反应堆的基本原理。
会写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会根据质量亏损计算释放的核能。
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了解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进程,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不作要求 建议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学生阅读讨论并回答,注意知识的记忆。 查资料,了解我国研制两弹的背景和过程。
26 核聚变 知道聚变反应。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了解聚变的特点及条件,会写聚变方程。
了解受控热核反应,关注受控热核反应的研究及其发展 本节的重点关注聚变的条件、质量亏损的计算、核聚变能利用的前景。 思考核能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
27 粒子与宇宙 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知识。 知道宇宙大爆炸理论,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
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不作要求 本节课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 了解加速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特别说明:上表中标有红色字体的内容有调整请大家着重关注
1、选考模块取消二级要求
2、不论教材上有没有的内容,课标上没有的统一不作要求。
3、课标上有的也作了一些调、减,教学中作选学但不作要求。
4、课标中物理是6个学分比其它选考学科多2个学分,高考也多一个模块,在现有课时安排中,物理相对偏少。
因此省里教学要求作出大的调整属于必然,我们各年级物理老师必须作出积极调整灵活应对。
5、各高中物理组先行把本调整建议草案下发传达每位物理老师,后续若有新的情况会及时沟通。
人教版选修3-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