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案

资源简介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本课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但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的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
2.通过对比《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方面给中国带来危害之沉重。
3.如何看待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分析为何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局限、《辛丑条约》危害分析。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
教师:明信片上反映的什么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八国联军侵华。这一事件对近代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
(设计意图)以图片的形式导入生动直观,在回顾前几课内容的同时,使学生产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冲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的兴起
教师: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而来。
展示材料:
材料一:窃自中西通商以来,西洋教法盛行中国,天主福音等堂几遍天下,虽至穷乡僻壤,皆有各国教士潜往传教。从教之人大半皆系无赖痞徒,平日犯法生事,无所不为。或因案为官所捕,或因事为众所纠,一旦入教,即以教堂为护身符逋逃薮”,鱼肉乡里,倾害善良,百姓望而生畏。
材料二:“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
——义和团歌谣
教师:通过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同学们说一说义和团运动的发源于哪里?他们的目标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义和团起源山东,他们的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
教师: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展示图片:
教师:义和团由哪些人员构成?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义和团的主要成员是贫苦农民,也有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义和团战士多头裹红巾、腰扎红带,手执大刀长矛。
2.义和团的口号
展示材料:
最初义和拳同当时清朝大部分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族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为“虎神营”,口号也改为“扶清灭洋”。
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频繁发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号称“义和团”的农民动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慈禧太后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
教师:最初义和拳,反对满族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口号也改为“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由“反清复明”改为了“扶清灭洋”,这一口号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进步性:(1)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2)广泛团结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局限性:(1)“扶清”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抱有幻想和迷信色彩。(2)“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3.义和团的斗争
展示材料:
材料一:1899年,袁世凯在济南就任山东巡抚后,对义和团始终持敌对态度,在其任山东巡抚后严格限制义和团的活动,并从1900年6月开始镇压复起的义和团。在山东遭遇不利情况后,义和团开始向直隶等地转移。清政府严禁义和团,先后派出多批军队参与镇压。直隶地区的义和团运动已呈现出“诛不胜诛”的局面。
材料二:1900年1月,慈禧不顾西方外交人员的抗议,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直隶总督裕禄于是由本来剿灭义和团,转变成扶助义和团。除了向团民发放饷银外,裕禄还邀请义和团的首领大师兄到天津开坛聚众。于是山东的拳民涌入直隶。
教师:通过上面两则材料,我们能看出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由镇压到招抚。
教师:义和团运动粘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设计意图)通过义和团的兴起、口号和斗争等来分析,结合史料和图片,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教会学生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过渡:义和团运动很快引起了列强们的注意,一场由多国组织的侵华战争很快来临。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
展示图片:
教师: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1900年5月底,英俄等国调遣军队300余人,进驻北京使馆。为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教师:那么,八国联军侵华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进一步瓜分中国。
展示材料
教师:八国联军先是进攻天津→义和团廊坊阻击战→大沽口进攻→联军占领天津→联军进入北京。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八国联军在北京实际公开抢劫了8天,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对北京城进行了一年多的大洗劫。《永乐大典》307册,经史子集4.6万余册,国库藏书4.7万余本,宝物2000余件,镀金佛3000余尊等,被尽行劫毁。联军掠走库银达
6000万两之多。
2.义和团的失败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廊坊大捷历时9天,共打死八国联军62人,打伤332人。义和团、清军、平民群众死伤近千人。西摩尔事后回忆说:“如果义和团所用武器是近代枪炮,那么,我率领的八国联军必定会全军覆灭。”
教师: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教堂和使馆区侵略者的义愤,鼓励他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这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7月中旬,天津失陷。
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材料一:著名学者牟安世先生说: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的迷梦,使中国没有从半殖民地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地位。
材料二:“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教师:根据这两则材料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图片展示等方式锻炼学生潜能思维的有效方法,能系统提升学生逻辑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力,使课堂教学既丰富又有信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义和团运动很快被中外反动是联合镇压,战后,列强再度向清政府索取“报酬”。
《辛丑条约》的签订
1.《辛丑条约》的内容
展示图片:
教师: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挟光绪皇帝自西安启程,1902年1月3日回到北京。
2.《辛丑条约》的影响
教师:《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量最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归纳总结】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阐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通过表格和折线图等方式来阐述相关知识点,既清楚直观,又有利于学生加强记忆。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列举近代不平等条约”活动。通过本活动,巩固学生对列强侵略战争及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关知识点。
课堂小结
进入20世纪,虽然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但义和团运动彰显的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暴的精神感染、启迪着后来的革命者。
反抗外来侵略历来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主题之一。我们应该对义和团战士说句真心话: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相遇,我一定会告诉你: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11
/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