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新课改革,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如“课程标准”指出:“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说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是非常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乐知者”才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认识:一、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进一步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与自己的思想,甚至是与祖国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持久的学习热情。要求教师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联系日常生活及科学事例,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目标之间的联系,比如可以联系神舟六号的发射,与学生一起讨论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与数学、物理等科目的联系。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数学学习中的见闻、经验和乐趣,是学生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兴趣内化的表现。二、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标数学强调生活化,数学情境化。要求教师创设情境,把教科书中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引领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一>实际问题设悬激趣。欲望是一种倾向,研究某种事物并获得掌握其中规律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就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中位数与众数一节时,我先给学生讲事例:阿冲应聘宏宇公司,关于月工资的对话(多媒体演示)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属中等收入————职员C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职员D我公司员工的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经理这个公司的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阿冲员工 经理 副经理 职员A 职员B 职员C 职员D 职员E 职员F 职员G日薪(元) 6000 4000 1700 1300 1200 1100 1100 1100 500经理是否欺骗了阿冲?平均工资2000元能否反映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若不能又如何反映?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同学们都说:“想!”于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就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二>生活实例导入激趣人类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应当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在我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时,在天气晴朗的早晨,同学们经常看到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以下冉冉升起直到天空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太阳和地平线产生怎样的位置关系?这里面可蕴涵数学知识呢?立即引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形成了一定的探究欲望。三、优变式课堂,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竞争展示,学习数学的兴趣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在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状态下学习,学习过程是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史学故事激发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数学史学的典故和轶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如古时候人们应用相似三角形性质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妙用等,不仅学生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也从中收到了教育。<二>分组讨论激发兴趣对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并萌发了解决问题的念头。例如,在解决相似三角形中的旗杆高度的测量时,提出让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分五个小组讨论,然后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评析,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只要方法合理就给予鼓励。好的方法给予表扬加分。<三>动手实践激发兴趣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需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操作时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可以利用初中学生好动,好奇,乐于模仿和表现等特点,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然后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再进行推理判断归纳。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首先,让学生画一个⊿ABC,∠A=450, ∠B=300,BC=4cm(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操作过程)师:同学们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同一小组的同学交流比较,看你们画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各抒己见总结讨论)师:请同学们再画一个⊿ABC,∠A=450, AC=6cm,BC=4cm,与同伴合作,判断你们所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通过引导归纳,学生很快就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方法“角角边’,他也可转化为“角边角”。还可得出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通过动手实践,既能给学生感性直观的认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四>小组展示,激发兴趣我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模式,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方法是,按成绩和综合素质将学生分成A、B、C三类(A代表优生,B代表中等生,C代表学困生)每6人一组,每个小组A、B、C各两名,每个小组设一名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由两名优等生担任)每小组的平均成绩相当,每次课堂活动和检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比赛,已加分减分为评价手段,每周评出课堂展示优胜红旗小组,并给予奖励。这样使学生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增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既是书教育者,也成为小组内的教育者,通过互助的形式,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有时,由于时间关系,部分学困生没有来得及掌握的简单问题,学习小组长课后负担检查和辅导中等生,再由中等生辅导学困生,从而达到天天清,堂堂清的效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重要性,也营造了你追我赶的氛围,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性责任感也得到 。例如:“分式的加减”这一节的课堂检测: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由学习小组长协助教师检查和辅助组员;从五个小组至抽出五名学困生板演展示,接大队的小组加分,通过学困生展示增强他么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四、学案导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课改下,要求教师根据学情编制出切合实际的学案。一节好的学案,犹如一盏指路明灯,他可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疑难问题相互解决。简单理解知识,指出难点,重点,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展示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为其提供心理支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节时,制定了平行四边形的学案:(一)学习目标:(二)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三)学习过程:1.自学课本内容,实践操作探究新知,2.训练应用展示,3.拓展练习争创新,4.讨论释疑。(四)课堂检测。(五)学生反思小结。(六)分层作业。在这个学习环节争一开始学生就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积极探索,有效练习及拓展,学生的成果展示。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五、课外活动,拓展延伸,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也很重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应用题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才做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实习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的延伸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六、用爱心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能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要和学生沟通,交流,分享共同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在教学中多一些亲和力,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及时予以肯定。例如,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好表现自己,喜欢被老师表扬。在课堂上,我就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及上黑板展示,无论学生的观点是对是错,展示联系有无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思考和展示的结晶。首先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展示加以肯定,并给予鼓励加分。然后让学生对有错误的地方给予纠正,学生体会到教师发现了他的闪光点,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总之,学生血虚数学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要有信心,恒心,结合实际,将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才能取得优异的数学教学成果。参考文献1.教师心理健康自问自答 刘维良 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2.《中学教学心理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川教育厅师范处组织编写 2000年7月3.严育洪 新课程教育问题讨论与案例分析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