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课件(27张PPT)+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课件(27张PPT)+导学案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新知导入
历史上大约有160个民族,到现在56个兄弟民族。
少数民族哪儿去了?
新知讲解
感受“多元一体”
何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
众多民族各有其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多元性;有着长期在统一国家中共处并发展其统一不可分割的联系,最终自觉地联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中华民族的一体性。所以,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统一性的辩证统一,已有2000年的发展过程。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新知讲解
我国是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我国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制度。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感受“多元一体”
新知讲解
夏、商、周三族先后兴起,相继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三代1000多年的历史上,夏、商、周三族之间的关系,有联合和归附,又有冲突和征服。联合和归附促进了融合,冲突和征服最后也导致了融合。融合的结果,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
——张岂之
主编
《中国历史
先秦卷》
周人实行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宗法分封,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
,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和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王和
著《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感受“多元一体”
新知讲解
感受“多元一体”
华夷之争是贯穿春秋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具体又有夷、蛮、戎、狄等名称。文献中习惯上将这四类名称分别代指居于中原四方的不同民族,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合称“四夷”。
--张帆
著《中国古代简史》
新知讲解
感受“多元一体”
春秋大国争霸与中华民族发生的关系,可以指出两个方面:其一,各大国分别灭掉许多邻近的少数族部落方国,这些被灭国的少数族便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其二,本来属于“四夷”的楚、秦、吴、越,在发展中接受华夏先进文化。
战国时代……随着列国争雄过程中各族融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后来只有七个大国。七国本身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疆域内的各少数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新知讲解
感受“多元一体”
华夏在战国已稳定地形成为民族,但还未能统一,地区差异还比较明显。
秦汉是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的发端。秦统一以后,继之以两汉4个世纪的大统一,先秦华夏民族遗留的地区差异在基本特征方面得到统一并有明显的发展,其族称亦因汉朝的影响深远而被称为汉人,在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主体民族的作用。
——王锺翰
主编《中国民族史》
新知讲解
十六国时期是民族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经过十六国分裂局面之后,民族冲突和民族迁徙打破了各族封闭的族居状态,这种长期的大规模的迁徙,使各民族小族居的状况被彻底打破,民族接触更加频繁,民族之间的理解加强了。各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及风俗习惯、语言等都不可能再一成不变地维持下去,民族融合也就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少数民族从部落组织形式转而为政权统治,其政权机构无一不模仿汉族传统的政权组织形式。为此,他们不得不任用汉族知识分子,任用当时汉族中最有文化素养的世族人士。这就促使少数民族原有社会组织趋于瓦解。
——张岂之
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感受“多元一体”
新知讲解
春秋前:已出现中华夏、南蛮、东夷、西戎、北狄。
战国时:经兼并、争战,诸族融合,华夏成稳定的族体。
秦汉时:秦统一中国,以华夏为核心,形成统一民族。汉始,“汉”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
民族融合
感受“多元一体”
新知讲解
探究“驱除鞑虏”
碧海沉沉岛屿环,
万家灯火夹青山。
有人遥指旌旗处,
千古伤心过马关。
——1899年康有为《绝句》(从美国回国,途经马关,触景生情而作)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四
登楼四望真吾土,
不见黄龙上大旗。
——1885年黄遵宪《到香港》(从美国回国途经香港)
北洋海军致远舰
材料三
1906年法国为纪念某次战争六周年而发行的明信片
军事上,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政治上,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
民族意识觉醒
新知讲解
感受“多元一体”
从梁启超和康有为的话中,你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如何认识甲午战争的?
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
新知讲解
想一想,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列强的侵略和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感受“多元一体”
民族危机
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注重爱国教育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命派认识到要实现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他们从历史中寻找依据,激发人们的斗争热情。
新知讲解
革命意识萌生
视频反映
了孙中山怎样的转变?他又是为之怎样奋斗的?
感受“多元一体”
新知讲解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及机关报
感受“多元一体”
新知讲解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不作为,引发了人们对“恢复中华”的渴望。但如果将“恢复中华”理解为“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
,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汉族人的共和国,不仅不能团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新知讲解
走向“五族共和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走上革命道路。
1903年,邹容《革命军》出版。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与黄兴等人创办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后发展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1907年,秋瑾在已知道安庆起义失败消息后,拒绝了离开绍兴的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从容就义。
1911年,林觉民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壮烈牺牲。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后立宪派发起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并没有补偿就收回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把铁路修筑权和投资优先权抵押外国银行以借款。
1.每组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
根据材料,你觉得当时清政府的目的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新知讲解
“上海之旗,最多者为白旗,其次为星旗(十八星旗),又次为书颂词如民国军万岁、大汉光复、还我河山等旗,其次为太极图旗,飞扬招展,触目皆是。”
——《海上闲谈》,《申报》1911年11月14日,第21版。
江苏巡抚程德全用竹竿挑去府衙上的匾额和瓦片,换上“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悬挂“兴汉安民”的巨幅白旗,宣告江苏独立。
走向“五族共和

新知讲解
走向“五族共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统一于中华民族。
内地和边疆的蒙古、西藏统一于中央,共建中华民国。
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共建中华民国,是谓“五族共和”。这一说法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名称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
新知讲解
十八星旗
五色旗
实现了形成
统一的中华民族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重大转变。
“驱除鞑虏”
“五族共和”
小民族主义
大民族主义
走向“五族共和

新知讲解
公元元年
1000年
1900年
华夏族
中华
中华民族
五族共和
驱除鞑虏
走向“五族共和

新知讲解
走向“五族共和

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1)材料一中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2)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
板书设计
到“五族共和”从“驱除鞑虏”
感受“多元一体”
感受民族多元
感受民族一体
探究“驱除鞑虏”
列强的入侵
驱除鞑虏口号的提出
走向“五族共和”
民族的看法
五族共和
当堂训练
B
A
1.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制度,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
D.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2.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

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
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
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
当堂训练
3.直接导致从图一到图二旗帜变迁的历史事件是?(

?????
图一???????????????
图二?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D
C
4.
1903—1904年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国家是(  )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法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导学案
【学教目标】
1.回顾已学知识,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为救国进行的探索活动。
2.研读史料,感受“驱除鞑虏”“五族共和”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明确民族观念的转念与中华民族形成的意义;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究过程中,树立一份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难点: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一、自主学习:初读教材、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1.汉族的前身是________________。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________________”一词出现。
3.后来,人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4.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_____________后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5.民族意识觉醒:______________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_____________后,保国保种呼声高涨。1898年,______________等发起成立保国会。
6.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____________认识到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7.孙中山把矛头明确指向_____________,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从湖北军政府使用的十八星旗到民国初期五色旗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从“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的转变。
8.“五族共和”的含义:即“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族为一人”,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
二、问题探究
探究一:材料说明了什么?
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
——1885年黄遵宪《到香港》(从美国回国途经香港)
材料二:北洋海军致远舰(图片略)
材料三: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
千古伤心过马关。
——1899年康有为《绝句》(从美国回国,途经马关,触景生情而作)
材料四:1906年法国为纪念某次战争六周年而发行的明信片(图片略)
探究二:根据教材(P24页)及幻灯片相关资料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列强的侵略和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探究三: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三、练习巩固
1.
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中外交往
B.国家统一
C.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
2.
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的人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毛泽东
3.孙中山将民族主义放在了三民主义的首位,把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这反映出三民主义(

A.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B.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口号
C.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代表维新派的思想要求
4.认为“……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李大钊
5.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的历史事件是(
)
A.清军入关
B.李自成起义
C.列强侵略中国
D.日本全面侵华
6.
“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像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引文评价的是中国在哪次战争失败后的反应?(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C.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8.
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

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
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
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
9.
关于右边两幅图片,说法正确的有(
)
①都曾经是中华民国的国旗
②十八星旗的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③五色旗的五种颜色从上至下按顺序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④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反映了民族观念的转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
材料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1)材料一中的“鞑虏”“我民族”分别指的是什么?
(2)比较材料一、二,谈谈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
(4)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的理由。
参考答案:
1、
自主学习
1.华夏族
2.中华
3.从多元走向一体
4.清朝
5.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
康有为
6.革命派
7.清朝专制统治
驱除鞑虏
五族共和
8.汉、满、蒙、回、藏
二、1.
军事上,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政治上,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
2.
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军事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注重爱国教育。
3.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不作为,引发了人们对“恢复中华”的渴望。但如果将“恢复中华”理解为“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
,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汉族人的共和国,不仅不能团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
三、练习巩固
1.D
2.
B
3.A
4.C
5.C
6.C
7.
D
8.A
9.D
10.
(1)“鞑虏”:清政府。“我民族”:汉族。
(2)由材料一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转变为材料二的主张,即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
(3)原因: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影响: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名称从这时得到广泛传播。
(4)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近代科学的创始人
现代科学之父
有力证明了新天文学说
近代科学的创始人
现代科学之父
有力证明了新天文学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