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引用生活事例≠数学+生活背景:孩子们惊讶,教材中为什么出现了“吃”的图片我们现在使用的青岛版数学教材,越来越体现出它的数学的使用价值。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把数学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他们看到生活中处处都充满数学,学起来亲切,自然。在体会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同时,我们也同样遇到了一些问题:案例一: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一个孩子最终不会熟练地叙述口算18×3=?的过程(把18分成10和8,10乘3得30,8乘3得24,30加24得54)。他家是做生意的:问:假如买一件物品18元,我买3件物品应该付给你多少钱?答:54元。问:怎么计算出来的?答:1件是18元,2件就是36元,3件就是54元嘛。(思考:直接就能说出结果,为什么还要叙述口算过程?孩子心里会怎么想?睿智的孩子?死板的老师?还是愚笨的孩子?孺子不可教也?)案例二:教学第五单元《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了练习题里的一幅红薯的图片,问孩子们:看到这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课前备课中设想孩子们看到这么大个的红薯,能联想到科学种田,能联想到平均每个红薯有多少千克,能联想到生活中也有数学,能联想到我们要好好学习数学、好好应用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愿望与兴趣。上课伊始,看到图片,孩子们首先发出了赞叹的语气:哇!这么大!想吃!在体会着科学种田的优势的同时,一个孩子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本中有吃的东西?孩子的一句无意识的问话,道出了数学课堂中的一个非常尴尬的现实:他们不明白教材这样安排题目的目的,对叔叔阿姨的精心策划、编排毫不领情!得不偿失的结果,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真的与生活结合起来了吗?是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展示题目,还是缘自于孩子们的生活需要而设置的学习题目?同时也道出了我们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面对生活中的图片,孩子们没有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数学与生活脱节。案例三:永发商场和利民商场同时进了同样的帽子和围巾,下面是它们的进货表:商场名称 帽子 围巾 总价永发商场 15顶 40条 395元利民商场 40顶 40条 520元观察思考后,孩子们提出了问题:每顶帽子的价钱是多少元?每条围巾的价钱是多少元?小组交流时,有孩子怀疑地问:这两个商场的帽子的价钱相同吗?问这句话的原因有两个,1、不明白已知条件中同时进了同样的帽子的含义。2、有的孩子考虑到:即使是同时提的货物,还可能因为侃价的原因不同的人使进价不一样呢。……反思:我们真的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了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看着孩子们的种种表现,思考着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数学源自生活,还要回归生活,我们怎样才能把数学与生活真正地联系起来?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呢?这不由得让我重新回顾我们过去的教学。诚然,我们是把现实的素材大量地引用到数学教材和数学题目中,但是生活中遇到的原形的问题我们很少全盘托给孩子。我们虽然选取了现实的素材,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在做数学题,并非在解决生活问题,骨子里还是根深蒂固地把数学性牢牢地放在第一位。尝试:在教学中,针对以上情况,我努力做到把数学知识带进生活,让数学课堂与生活相融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强调将生活问题带进数学课堂的同时,也应尝试让孩子带着数学走进生活,注重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孩子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使孩子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体会数学的应用性,从而激发起孩子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如学完口算乘法后,面对教材中出现的有关旅行社的题目,附图:在孩子们解决完问题之后,问:如果国庆节爸爸妈妈让你自己选择外出旅游的路线,你会怎样做?你会去哪家旅行社咨询?周末自己或与同学结伴去附近的旅行社调查,选择自己喜欢的旅行路线,计算出国庆节放假全家旅游所需的路费。让孩子们把学到的知识得一延续,把自己生活的需要数学学习联系起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教材中所列习题的后续价值性。这道练习题的应用性较强,假如上课时我们只是简单的讲解,就题解题,恐怕能应用的孩子并不会很多,即使再多练习一些与它类似的模仿题,孩子们也只是为题做题,导致编排此题的目的性缺失。现在的孩子往往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活动情境。鼓励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当孩子们意识到所学知识会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越发有意义。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舞台,创设情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创造潜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出示信息窗四后,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中显示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1、花生、大豆、红薯、土豆的单产量各是多少吨?2、花生的单产量比大豆的单产量多多少吨?3、估计一下平均每公顷红薯与土豆的产量,哪种高?4、如果花生的价格是每吨8000元,1公顷花生收入多少元?24公顷收入多少元?5、如果大豆的价格是每公顷卖5000元,种1公顷花生比种1公顷大豆多收入多少元……孩子们并没有满足于教材中提出的只计算单产量的问题,联系生活,他们想到了很多。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孩子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 引用生活事例,并不等于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我想,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引导孩子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周围成长环境、一些有趣的事物、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解决实际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教材,尽可能多的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