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3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论文(3篇)

资源简介

浅谈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及培养
齐河县仁里集镇松林赵中心小学 段好兰
关键词:规则意识 现状 缺失 傻 培养
摘要: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现在的青少年对什么也不在乎,做事不顾后果,为所欲为,无拘无束,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太“老实”,认为老实人吃亏,循规蹈矩“傻”。这实际上是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表现。
环境影响人,也改变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师应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严守规则,影响学生。现在我国公民的规则意识虽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但公民的素质在不断增强。教育学生看社会的主流,使规则意识向行为习惯转变,“从心所欲不逾矩”。摈除“老实人吃亏”的错误观念,“傻一点”,孩子才有希望。
一、什么是规则和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些都告诉我们规则无处不在。一个从小不受约束的人,在群体中更容易受到挫折,他可能在幼儿园因抢玩具受到同伴攻击、在小学因上课讲话受批评、在工作中因无视制度得不到好的评价、在社会生活中不遵守法律导致犯罪……而这些,往往不是因为不了解规则或故意违反规则,而是没有规则意识所造成的。规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遵守规则的人迟早要付出代价,有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二、我国公民规则意识的现状、根源以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现在的青少年对什么也不在乎,做事不顾后果,为所欲为,无拘无束,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太“老实”,认为老实人吃亏,循规蹈矩“傻”。这实际上是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表现。
有一则广为流传的笑话,说的是我国的一个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时,交了一个外国女朋友。在带着女朋友开车逛街时,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机警聪明,又超速又闯红灯又不系安全带又不按规定线路行车。逛完街回来,女朋友就和他拜拜了。因为外国女朋友认为,不守规则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后来,这个留学生回到国内又交了一个女朋友,又带着女朋友开车逛街。这次,他吸取在国外的教训,不超速不闯红灯又系好安全带又按照规定线路行车。不料,逛完街回来,中国的女朋友也和他拜拜了。因为中国的这位女朋友认为,只会循规蹈矩的人没有什么大出息,是不值得托付终身的。
我国的国民性中不按规则办事的毛病,其表现可谓多种多样,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一些厂家商家,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来欺骗消费者,制假贩假的本领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些生产企业,从老板到中层再到相当多的一线工人,总想在遵守安全生产规程的问题上耍“小聪明”,违点章、犯点规,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殊不知已经种下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隐患;在我们国内,就连最讲究“FAIR PLAY(音译,费厄泼赖,意为公平竞争)精神的体育比赛,也经常可以见到年龄的作假、裁判员的黑哨、队与队幕后的交易、运动员场上的发野。总之,规则意识的缺失是我国国民性中的一个严重缺陷,在我们很多国民的意识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对规则重要性的蔑视、对遵守规则自觉性的轻视,甚而都自觉不自觉地有着钻规则的空子、向规则挑战的冲动。
我国国民性中规则意识的缺失,究其原因恐怕可以列举很多。从历史角度看,我国有着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治大于法制,法的理念长期没有成为民族的共同理念;我国缺少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商品经济所要求的“契约”精神,即按照约定或规则办事的精神,从来没有成为我们至高无上的精神;其次,规则意识的缺失可能和我们在某些方面的宣传教育失误有关。我感到,我们没有把“破坏一个旧世界”和“建设一个新世界”这两个历史阶段中,各自需要宣传教育的内容区分开来。在旧社会,反动统治者剥削压迫工农大众,哪里有什么公平可言,在武装夺取政权的年代,我们需要的就是造反凝神,就是要冲破一切条条框框的束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机动灵活、以弱胜强。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我们怎么能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呢?然而,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年代,我们有没有宣传过坚守规则、几近死板的典型?如果生活中有这样的典型,大家是积极效仿学习呢,还是鄙视嘲笑呢?
例如《读写指南》(注:德州市中学生读物、期刊)2006年第6期有这样一个域外作品《照章办事》,故事叙述了一个想在小火车站理发的顾客,因不符合“本理发店只给旅客理发”的规章,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没有理了发,文章实际上是歌颂了德国人严守规章的精神,说明德国人严守规章到了几近死板的程度。而文章后的“阅读提示”向我们的孩子“提示”说:“僵死的规章排斥人、使人陷入困境。……制定规章的人们自己给自己过不去”。你看我们的编辑多灵活,认为德国人在钻死牛角!这样的“提示”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不言而喻。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我们缺乏对破坏规则行为的制裁氛围。破坏规则就应该坚决受到应有的制裁,使其对所有人起到巨大的警示作用。我们社会缺乏规则意识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让破坏规则的人受到应有的制裁,反而让他们得到了不应得到的利益,因而人们普遍的认为“老实人吃亏“,从而纵容和鼓励了破坏规则的行为。
社会的规则意识现状不可避免的影响着我们的青少年,我们在课堂上费尽心血的一通说教,不如家庭社会的一次熏陶。表现在:一是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造成了对孩子的娇生惯养,使得孩子任性,在家里我说了算。实际上我们把孩子纵容成了家庭规则的制定者,孩子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以至于到了社会上还是以为我老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就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这方面而言,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很大差距,我想大家承认这个现实,这不是妄自菲薄。很多出过国的人,是能够感受到的。到国外旅游办事的在一些“小事”上出的洋相已经够多,以至于在这方面有的国家专门用中文提示,不要大声喧哗、不要随地丢垃圾、不要随地吐痰等等。前一段时间,一位到台湾旅游的浙江游客在野柳地质公园刻下“中国常州赵根大”,引起轩然大波。。三也有我们学校自身的责任。学校和社会教育往往更注重学习成绩,对学生品质道德诸如诚实、自信、坚强、勇敢包括规则意识等方面的养成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忽视。我们有时很纳闷,经常在马路上看到很多学生连基本的交通规则都做不到,一定是学校教育有失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正确、合理和适合标准的儿童教育,比做再教育工作容易得多。”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早期教育搞不好,等孩子长大成型了,要改变他很难。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父母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给孩子树立榜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很多行为和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比如:父母过马路从不闯红灯,孩子自然也很习惯遵守交通规则。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次节目上,说过他在瑞士遇到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有一天,他在上厕所时,听到旁边有动静,他走过去一看,发现是一个外国小孩正在鼓捣冲水箱。原来这个孩子接完手要冲水,可水箱坏了,自己又弄不好,便焦急地向人求助。这件事使我们的部长很感动:上厕所要冲水,这是一种社会最基本的规则,那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能够自觉的按照规则去做,一定离不开父母的影响。
2、让孩子了解规则,逐渐提高对规则的认同度。让规则的遵守者了解规则,这是规则意识的首要内容。但是规则是带有普遍性的,有时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规则的目的,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这能那样做。作为教师,一定要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通过沟通交流,让孩子真正理解,然后才是遵守。世界上没有没有理由的规则。
3、适当采取“自然惩罚法”。不遵守规则是要受到惩罚的,当然这种惩罚有的是直接的,违反了规则就可能没有改正的机会,如“用手直接去触高压线”,一触非死即伤。有的是潜在可能的,如“横穿马路”,可能一次两次不会有直接后果。规则意识的形成往往是在付出了一定代价才能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但是有的代价太大,我们付不起。教育虽然是以表扬、鼓励为主,但是一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会很脆弱,所以适当选用惩罚的方法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会有好处的,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有益处的。用小的惩罚培养规则意识,避免付出更大的代价。实际上我国的学校教育缺乏对违反学校规章(例如中小学生守则)的惩罚机制,致使学校和教师在对待违规学生的惩罚处理上左右为难,无章可循。要注意矫正孩子的“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培养规则意识的最大敌人。由于大多数违反规则的后果是潜在的、隐性的,所以学生会常常对自己违反规则找出理由或借口。如我今天在马路靠左行,并没有发生事故,但是我们要教育孩子,使其明白,一次不发生并不是不会发生,一旦发生就会付出血的代价,甚至是生命。
4、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和学校努力创造一个守规则的氛围。环境影响人,也改变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师应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严守规则,影响学生。现在我国公民的规则意识虽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但公民的素质在不断增强。教育学生看社会的主流,使规则意识向行为习惯转变,“从心所欲不逾矩”。摈除“老实人吃亏”的错误观念,“傻一点”,孩子才有希望。
最后,我再把一个《照章办事》的真实“续集”提供给大家,让我们来共同理解规则意识:
当有人把深夜小理发师的故事——即《照章办事》的故事告诉给一群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时,不少人感慨万千,说太不可思议了,德国人真是太认真了,认为这样一个时时处处讲规则的民族永远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但有的留学生就不以为然,说偶然一件小事,决定不了这么大的性质。只能说明一个小镇的车站,几个近乎迂腐的人,如何能说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呢?双方甚至还发生了争执,相持不下,就有人提出通过实验来检验孰是孰非。于是,聪明的留学生们共同设计了一项实验。
他们趁着夜色来到闹市区的一个公共电话亭的旁边,分别贴上“男士”、“女士”的标记,然后迅速离开。第二天上午,他们又相约来到那个电话亭,令他们惊奇的一幕出现了:标以“男士”的那一部电话亭前排起起了长队,而标以“女士”的电话亭却空无一人。留学生们就走过去问那些平静等待的先生:既然那一部电话前没有人,为什么不到那一边去打,何必等那么久呢?被问的先生们无不以坦然的口气说:那边是专门为女士们准备的,我们只能在这边打,这是秩序啊……留学生们不在争执了。
是的 ,一个时时处处讲规则的民族,永远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为了我们民族的强大,把我们的孩子教育的“傻一点”吧!
参考文献:1、德州市中学生读物《读写指南》2006年第6期
2、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参考书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编著把握好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分寸”
在新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排中,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讨论、发言得出结论的环节比较多,例如:“走进生活”栏目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探究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机会;“创新实践平台”更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尝试教材的要求,通过亲身体验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这一系列活动,无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学台,对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进一步题教材的理论观点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在以上的学习探究活动中,如果教师的引导点拨出现偏差,或者教师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有失误,就会错误的引导学生而导致教育的失误。因此教师应把握好分寸,使各种教学活动能达到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意图,不能出现大的理解失误和认识偏差,而导致得出过于偏激的结论。下面我就以初三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为例,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及做法:
抓住社会生活的主旋律进行正面教育,正确认识社会阴暗面。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初三思想品德课的公平正义和改革问题的教学中。
第一课第一个项目的“社会公平”问题 ,教材列举了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方面实现社会公平的表现及措施,主题是讲我国的社会公平,以及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所以课堂教学应放在社会公平的表现上,教学时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具体做法应鼓励学生多搜集有关社会公平的事例,如:招聘公务员、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希望工程等,同时教师指出西部开发实现东西部共同富裕,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项重大工程,从而使学生共同得出正确结论:国家在努力维护社会公平,社会生活中的事情大部分是公平的。对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不公平现象,不能避而不谈,不谈不讲是不真实的,只能给学生造成虚假的看法和体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看法:政治课是一种虚假的理论,政治老师是政治骗子。这不可能达到教材预期的目的,这也不是我们政治教师所期望看到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好这一教学活动的分寸,既要列举大量社会公平的主流事例,又要让学生举出一些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并引导他们分析造成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等,使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同样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栏目的教学中,教师更应让学生搜集大量的事实材料,证明改革的必要性,从改革前后国家、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中,论证改革的意义。
但也应让学生明白:改革也有负面作用,特别是会涉及到某些个人的利益,在这方面的活动中,如何对待改革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这方面,更应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得出以下正确结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要拥护改革,提高自身素质、技能积极参与改革。避免学生把自己家庭的经济贫困归咎于改革。
另外,在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等教学活动中,也应有所注意。例如,可以在社会公平的教学中涉及一点,好为“共富”的教学设下铺垫。
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差距,培养学生的危机感责任感,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在第三课“腾飞的东方巨龙”一课中,教材向学生介绍了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教材列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外交等方面的成就,例如:教材第37页说:“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现在已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在高科技领域,有11%的领域具国际领先地位,……人民解放军一发展成为包括陆海空和第二炮兵在内的诸兵种合成,具有较高现代水平和强大战斗力的军队。”这无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但在后面的章节中,例如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教学中,又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教育科技还比较落后”,细心的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这前后是否矛盾?我国总体上到底是先进还是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实际上这些疑问不难解决。例如教材在第7课的阅读材料中,介绍了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学生通过阅读不难看出英国、美国在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领先地位,这个材料实际上暗含着我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及程度,学生只要把这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与中国的科技历史作一下横向比较,就不难发现其差距有多大。但是,如果教师引导不当,或教师本身就有认识的偏差,就可能引导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学生活动的方向和“分寸”,既要防止把我国的国力过于夸大,又要避免在谈论差距时把自己看的一无是处,什么也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国的月亮就比中国的圆”,看不出社会主义优越在什么地方,看不到自己的成就和长处。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图是:既要让学生从我国的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中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要从横向比较中看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避免夜郎自大,培养学生的危机感、责任感。因此,教学实际操作中,在讲优越性时要比速度,除列举大量的数据谈成就外,在什么什么方面,我国用了几年完成的事情,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几年等等,特别是高科技领域已占有11%的领先地位。讲差距时作横向比较,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三次科技革命中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从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始时间上就可以看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落后的原因不能归咎于社会主义制度,当然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也会走弯路,但它会不断的加以自我完善,例如通过改革开放,它的年轻和幼稚不能说明她不优越。至于与发达国家有多大差距,可让学生自己查资料或上网查阅,教师也可提供一些数据,例如航天方面,可以向学生介绍1961年的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1969年的美国“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实施等,再提示学生思考:我国的“神五”、“神六”从时间上、技术上与他们比有什么差距,我们值得骄傲的是什么(骄傲的是发展速度,体现在高科技领域快速发展和领先地位上。)
至于在总体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与多大,可以让学生复习我国的战略目标的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句话本身就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至少还有几十年的差距。学生稍微动脑自然就会得出令自己信服的正确结论,从而达到教材预期的激励目的,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只背政治题、不信政治理的尴尬局面。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学习、多思考,教师要首先树立正确的观点,学会辩证的看待社会生活、国家生活中的问题,自己避免用偏激的思想看事物。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
例如,有的刊物上或互连网上的文章提到,前美国总统里根在一九八八年四月二日发表讲话时说“二十世纪将是亚洲人的天下”,“中国正在崛起”……有人据此就写文章大为激动自豪,认为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将是天下第一。孰不知,这是里根对美国公民的激将法,里根还说“若美国在不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增加科学经费的开支,美国很可能在科学技术上沦为二流国家”。你是不是也相信?“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这显然是一种激励法智谋。这对美国人来说是一种激励,对亚洲可能就是一种误导和迷惑,是想让我们失去警惕、丧失斗志。因此,教师如果思想看法产生偏激,必然会误导学生产生错误看法。正人应先正己。对政治教材的理论,我们政治教师首先要相信,要信的正确。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正确理解教材理论、辩证的分析各种社会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上仅举了两方面的事例,教学中不仅是这两方面,在很多方面我们的政治课教学都要注意把握好分寸。既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又要敢于积极面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各种社会现象,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认识社会的能力,达到教材和我们的预期目的。照章办事的背后
我不懂得写作,从没在任何刊物上发表过哪怕是几句话的文章,但我是《读写指南》的忠实读者。我在欣赏了2006年第6期《读写指南》中的域外精品《照章办事》及其阅读提示后,我对文章所想表达的思想、哲理的理解,与其后面的阅读提示不敢苟同。刚才已经提到了,我不懂写作,对文章的写作艺术、写作手法等等,可能“提示”中分析得非常正确,但文章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是想告诉人们什么呢?是“僵死的规章排斥人、使人陷入困境。……制定规章的人们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还是在一个处处受规则约束的社会中,及其个别不受规则约束的人就会寸步难行呢?我们先不要忙着分析,让我再把有关这个故事的一个真实“续集”提供给大家,让我们再次从另一个角度领悟这一精品吧。
当有人把深夜小理发室的故事—即《照章办事》的故事告诉给一群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时,不少人就感慨万千,说太不可思议了,德国人真是太认真了,认为这样一个时时处处讲规则的民族,永远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但有的就不以为然,说偶然的一件小事,决定不了这么大的性质。只能说明一个小镇的车站,几个近乎迂腐的人,如何能说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呢?双方升值还发生了整治,相持不下,就有人提出通过实验来检验孰是孰非。于是,聪明的留学生们共同设计了一项试验。
他们趁着夜色来到闹市区的一个公用电话亭的跑遍,分别贴上了“男士”、“女士”的标记,然后迅速离开。第二天上午,他们又相约来到那个电话亭,令他们惊奇的一幕出现了:标以“男士”的那一部电话亭前排起了长队,二标以“女士”的那一部电话前却空无一人。留学生们就走过去问那些平静等待的先生:既然那一部电话前没有人,为什么不到哪一边去大,何必等那么久呢?被问的先生们无不以坦然的口气说:那便是专门为女士们准备的,我们只能在这边大,这是秩序啊……留学生们不再争执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